“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具体表现为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那些曾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植被给予适当修复,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恢复。城市修补是通过城市修补手段,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发掘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全面系统地修复、弥补和完善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
“城市双修”概念是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明确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新要求,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开展了“双修纵横谈”,以三亚“双修”实践为例深入研讨。2017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布了“城市双修”工作的具体规定。自此,“城市双修”作为热点话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高度关注。
城市是以人为核心、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于一体的多元复合系统。城市品质是城市品牌与发展质量、生活品位与质量的综合体。城市品质重在“品”与“质”的结合,即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品”即“品位”通过市民的主观感受反映精神层面诉求,“质”即“质量”通过城市发展水平反映市民物质层面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城市发展由“粗放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量的追求转向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修和补”重在整治、治理及实施举措,城市修补重在控制、引导,强调合理开发、有机更新;生态修复重在管控、治理,强调管治结合、绿色发展。“城市双修”出发点应落在人居环境五大系统——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以人为核心,统筹自然、社会、居住、支撑四大系统,通过生态修复、文脉修补、空间修补、功能修补、特色修补完善城市功能,恢复或再生城市交往空间活力,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双修”从民生角度来讲,将着重强调“品质之城”的建设,以市民关注的问题为着力点,完善民生服务设施,营建民生之城、宜居之城;从城市特色角度讲,“城市双修”应以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肌理、体现特色营造、恢复人文活力为宗旨,完善修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并修复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文脉的建筑和街区,以此来挖掘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展现城市的特色,打造文化之城、特色之城、宜游之城、品牌之城。那么如何进行城市双修?
(1)把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
(2)把对物质空间和设施的修补与社会、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
(3)把城市街区的修补与城市文化传承和建构相结合;
(4)把营造健康和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5)注重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同步,集中资源补齐短板。
(1)注重城市与生态的共生关系;
(2)注重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
(3)注重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
(4)注重生态环境自身的生长循环规律;
(5)在生态修复中,要防止因对景观的喜好而破坏生态的现象。
城市双修应因地制宜,因城市而异,对城市生态系统开展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和有机更新。
(1)修复生态景观
现代化绿化理念下对原有的绿化进行补充,进而丰富绿化形态,例如,在老旧住宅垂直成与顶面种植爬山虎全面绿化,可美观环境,提升空气清新度和自然保温效果。规划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来进行生态修复,把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植物,引入老旧住宅小区内进行绿化,北方小区可以选用银杏、海棠、白玉兰等植物,南方小区选用芭蕉、紫薇和观音竹等植物。
(2)合理更新空间布局
合理更新老旧住宅小区的公共空间,在老旧住宅小区的入口处、转角处和交叉口处等空间节点位置规划设计景观环境改造,合理更新空间布局。通过灌木、花卉和路牌等将老旧住宅小区与城市联结,形成开放性社区。对老旧住宅小区的既有建筑、小区道路、消防系统和供电设施进行修缮更新,改善外墙风貌。
(3)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在老旧住宅小区更新时要挖掘地域文化,继承传统风貌。通过修复沿街建筑,保护传统风貌的既有建筑,保留其传统建筑特色,通过扩建、改建手段加固抗震结构,粉刷翻新外墙,将地域文化与建筑结合到一起,建立特色社区。在老旧住宅小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掌握居民的环境意识、资源利用和社区精神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建立文化交流场所,传承文化传统。
(4)打造宜居居住区
双修工作的重点是要坚持补齐民生短板,解决人民群众呼声最高、需求最迫的问题,特别是居住、出行、就医、教育等领域,要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可以说,民生关注已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双修”工作的新导向和新重点。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落实到居住区就是满足宜居目标。宜居居住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人居环境优美、服务设施方便、交通出行便捷、生活环境健康、公共安全性好、社区归属感强的能够满足居民居住、生活、交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宏观层面,宜居居住区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中观层面,宜居居住区应该具备环境优良美观、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人际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微观层面,宜居社区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住环境。从建设层次上可以分为建设宜居城市、宜居社区与宜居小区等三个层次。
城市宜居社区是在社区建设生态平衡理论等的指导下,围绕生活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并从事城市活动的人员建立起来的有适宜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生活、文化、服务等设施,有舒适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城市社区,是一个经济消费适度化、社会管理多元化、邻里关系和谐化的地域空间。其特征应该具有:(1)高品质的居民生活质量;(2)良好的居住环境;(3)完善的生活设施系统;(4)科学的管理与服务;(5)良好的人文环境。
宜居居住区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宜居居住区建设过程中要明确目标,制定合理路径与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