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和城市规划理论的充分认识基础上,吴良镛教授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遵循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在北京旧城和其他城市规划建设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有机更新”理论,丰富了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起源于产业革命,距今200余年,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改造、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心城复兴和“社区规划”等阶段。英国社会学家易·霍华德(E·Howard)倡导“田园城市”理论,为有机更新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更新运动进行反思。在有机更新理论的影响下,芬兰籍美国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提出“有机疏散城市结构”理论。沙里宁认为城市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需通过对生物和人体的认识研究城市,这个观点与有机更新理论依据相同。而日本丹下健三、黑川纪章主张采用新技术,改进生活设施,成为“新陈代谢派”代表,建议注重历史传统的新旧关系,实现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城市更新的辨证统一。“新陈代谢派”理论主张人与自然共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协调处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城市与乡村等发展关系,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在西方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的影响下,我国的建筑学家们也进行不断地探索。吴良镛教授主持北京菊儿胡同住宅改造规划(1987-1991)时率先提出并试验了有机更新理论,这项规划明确提出“有机更新”的思路,即:(1)质量较好、有文物价值的住宅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者给以修缮,已破败者拆除更新;(2)住宅区内道路保留胡同式街坊体系;(3)新建住宅形式实行单元式和四合院式相结合,探索“新四合院”体系。该思路在1987年的北京市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中得到实践,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吴良镛教授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总结:“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引自《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最早由吴良镛教授提出,他主张由城市到建筑、由整体到局部是一个有机联系,需同生物体一样和谐共处,认为应按照城市肌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内在秩序开展城市建设,依据城市改造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妥善处理好城市当前和未来的关系,探求城市的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水平,使城市改造区域的环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协调,达到有机更新目的。城市有机更新理论的提出是对城市更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运用有机更新理论的北京“菊儿胡同”更新实践得到大家的赞誉和关注。
“有机更新”理论最初源于生物学的概念,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城市有机更新是对城市发展引起的不适应一体化城市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更新与改建,从而满足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例如老旧住宅小区既有建筑物的客观实体、空间环境、游憩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老旧住宅小区更新属于城市更新范畴,应充分吸收城市有机更新理论营养。城市有机更新对老旧住宅小区更新的启示有:
(1)老旧住宅小区更新过程中要强调改造对象和城市布局的有机协调;
(2)合理科学规划用地,提高城市空间密度;
(3)保持传统邻里街坊的骨架,保持交往的距离和公共空间;
(4)增加路网密度,完善步行体系;
(5)从历史传统中寻找空间原型,传承与整合居住文化;
(6)通过城市设计,使住区形态既统一又有变化;
(7)通过混合满足需求,对经济活力予以肯定;
(8)完善街道空间,引导居民户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