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论
五运六气论
——天干地支并不深奥

用五运六气来推测未来的天气和疾病的发生趋势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玩的事情。若非学艺不精,小水牛还真想戴副墨镜在集市旁摆个摊给人“算病”,来个张三就告诉他今年是金运不及之年,得吃多些清凉滋润的食物,不然秋天易犯咳嗽,而且难以治愈。

这绝非是取悦大家的戏言,如果平时容易上火咳嗽的人,今年(2015年乙未年)得多食清凉滋润之物,不然秋天会咳得更厉害,而且一般的药物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有的人一咳得咳上一两个月。待本书出版后,大家可以检验一下我的说法,如果不幸被小水牛言中,可以到我的微博(@小水牛-Tiseason)吐槽,当然也欢迎大家带来善意的批评与建议。

想必到时候会有人来批我迷信和故弄玄虚,实话说小水牛并没有能力把五运六气学贴上科学的标签,但这不意味着它不科学。要想科学地解释,需要研究整整六十个甲子年的天气变化情况,正因为工作量太大,这件事就没人敢开始做。可是只要此事不完成,就没法很好地证明五运六气学的科学性,所以一直以来用五运六气学说预测天气和疾病总被人当成是不靠谱。

20世纪70年代,五运六气这门学说差点就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给破坏掉,幸亏当时一些在运气学造诣颇深的前辈极力护持,现在我们才有机会了解这门学说。这门由前辈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学说,怎么样也值得我们花时间来研究一下吧。

若小水牛是气象局局长,必会抓紧时间把过去六十年的天气变化整理出来,再与传统的五运六气学说相对应研究,弄出一本能指导人们生活和预防疾病的现代五运六气学。这必将会是一本改变人们生活的书,这本书的作用甚至可以与张衡的地震仪相媲美。可惜了,我不是局长,没有能力召集大批有能之人来做这个事情。且罢,咱们还是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五运六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最早被记载在《黄帝内经》里,《黄帝内经》问世的时间大概是在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学说已经很完整,这么复杂的学问不可能是由某人瞬间顿悟出来的,所以小水牛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形成的时间可能要在战国之前。

战国时期是公元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距今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与现在会有什么差别?这么说吧,如果让你跟一个来自战国时期的人聊天,你有信心能听懂他说的话吗?你们俩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差距,你跟他说现在已经可以隔空面对面上网聊天了,他跟你说今天刚出门的时候算了一卦是明夷卦,所以就出来了。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你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广的普通话,他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话,你俩的对话估计也不会超过两句吧?

我们能想象与战国时期的人交流是很困难的,那完全看懂他们写的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些初学中医的同学千万不要只抱着一本《黄帝内经》读,你是不可能完全搞懂的。再说,到现在也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完全搞懂了《黄帝内经》。同样,单独看《黄帝内经》也不能理解五运六气学说,里面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字和不属于我们认知范围内的逻辑。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这样的字显然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可是,现在好多人在谈五运六气时却总会冒出这些字词,貌似很有知识,但却让人听不懂,也不知道他本人是否真的懂。

提了那么多次五运六气,那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

六气是指六种天气,即寒、热、暑、燥、湿、风。而五运是指五行的运行规律,即我们之前说过的能量传递的五行圆运动规律,而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将自然天气变化和五行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学说。

太阳通过传递光热为地球带来能量,而这些能量作用于地球表面会形成很多自然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天气和气候。因为在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地球上的能量会从高传到低,再由低蓄积到高,这种汇集成一个圆的规律,就是能量的圆运动规律。能量的变化会使地球呈现不同的天气,如地球表面的能量高,天气就热;地球表面能量低,天气就寒;空间的能量差,会影响空气流动而形成风;太阳发散出的能量,还能蒸腾地面的水,水在地面弥漫会形成湿气,升于高空遇冷还会形成雨。因此,水与空气在能量的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天气。

因为能量呈圆运动的规律,所以天气也会随之有一个规律。一年四季轮回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规律,一些具有丰富农耕经验的农民还知道二十四节气。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一年由春、夏、秋、冬四季组成吧?因为这也太明显了,暖春一过就是热夏,紧接着就是凉秋,跟在后面的是寒冬,寒冬过后又回到暖春。即使有一些地方号称四季如春,可是那里的一年四季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年之中能量以圆运动的规律变化,这是一年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可是地球的能量变化规律始终没有像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那么恒定。因为阳气,也就是能量,在变化的过程中受到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有些地区有高山,有些地区有大河,有些地区是岩石,有些地区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些因素破坏了原本恒定的能量变化,导致了每一年气候都有略微不同:有时候冬天特别冷,有时候却又不太冷;有时候夏天热得半死,有时候反而挺凉爽。

复杂的地球环境将原本有恒定规律的能量变化弄得不太规则,而能量的变化又不会因为过个年就留在上一年,它还会影响第二年的能量变化,也就是说会继续影响来年的天气,这样就导致了每一年天气几乎都不完全一样。而有一些关键的变化还会像蝴蝶效应一样,甚至能影响几年后的气候。所幸的是,地球环境变化甚小,所以能量变化引起的天气变化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我们伟大而又勤劳的祖先将气候变化做了一次超级系统地整理后,发现中国的气候会以60年为周期循环,年与年之间相互影响,每一年有其特定的规律。古人把这些气候变化规律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五运六气学说。

我们的祖先在分析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时,除了立足于地球环境外,还研究到了天空中的九星和七曜。九星包括天蓬星、天芮星、天冲星、天辅星、天禽星、天心星、天柱星、天任星、天英星,七曜包括日、月、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土星。此外,还观察到二十八星宿。

是啊,地球附近的星球一定会影响到太阳给地球传递能量的呀。放在现在,还有谁有勇气这样全面地研究一个问题,这远比弄出一艘顶尖航空母舰要艰难得多。我无法想象,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个科技落后,而且战火纷飞年代的人是怎样把五运六气研究出来的。更不敢想象,为了这个五运六气的规律,伟大的中华民族付出了多少财力?花了多少时间?流了多少血?又死了多少人?可是现在居然有人企图让五运六气以伪科学这样莫须有的罪名永远消失。如果最终这么伟大的学问因为被批为伪科学而遗失了,我们拿什么去见千千万万为之奋斗甚至牺牲的祖先呀!

天干地支纪年法

好吧,我们继续学习。讲五运六气学说,得先从天干地支开始。天干是取义于树干,而地支则取义于树枝,所以天干地支有干支主次之分。不过,天干地支从最直接的用途上看,只不过是用这两组数来计算时间而已。

天干有十个数,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数,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不要害怕这些看起来很深奥的字,大家觉得难懂,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用得少而已。就好比苹果手机刚上市时,满大街都宣传着iphone4,第一次听到我还以为是一种糖果的名字,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款手机名字。所以根本不需要害怕这些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我们的祖先是勤劳而朴实的人,追求的都是至高至简的大道,不会用枯涩难懂的文字来传播大道的。

刚接触天干地支的时候,小水牛就只把这些字当成是计年用的工具,就跟用阿拉伯数字“2015”表示今年年份是一样的。不过我还是想建议,大伙如果不太熟悉这些字,先拿笔写几遍。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天干地支这些字一定要熟悉,而且不能混淆,特别要注意“乙、己、巳”和“戊、戌”,这几个字出错率很高。

古代的人是怎么用天干地支这两组数来纪年的呢?

天干地支两组数中两两搭配,合一记为一年,然后按顺序依次都进一位,天干按甲、乙、丙、丁的顺序轮圈,地支按子、丑、寅、卯的顺序轮圈。轮圈的意思就是天干从甲出发,每一年进一位,那第二年就为乙,依次下去第十年天干就为癸,到第十一年癸没位可进了又变为甲,这样每一年又从甲开始进一位。地支也是这样轮,只不过地支轮圈周期为十二年,天干周期为十年。

比方说,如果第一年是甲子年,第二年是乙丑年,第三年是丙寅年……第十年是癸酉年,到这里天干已经到头了,可是地支还没,下一年怎么算?轮圈,你天干轮你的,我地支轮我的,第十一年天干轮回到甲,而地支继续进一位为戌,所以第十一年为甲戌年,第十二年为乙亥年。到这里地支到头了,下一年地支就轮回到子,所以第十三年为丙子年。天干的周期为十年,而地支的周期为十二年,它们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年,所以从甲子年到下一个甲子年需要六十年。

举个例子,1924年是六十甲子第一年,即甲子年,甲为天干,子为地支。到了1925年,天干和地支都得进一位,甲子年天干之甲就变成乙,地支之子变成丑。所以,1925年是乙丑年,这样依次下去,1933年就是癸酉年。到了这里,天干已经轮了一圈了,可是地支还没有,怎么办呢?天干从头开始,地支继续进一位,所以1934年是甲戌年,同理,到了1936年地支从头开始,即为丙子年。1984年与1924年正好相隔六十年,所以1984年也是甲子年。我们以天干为主干,地支为背景列一个六十甲子年的表。

六十甲子年排列顺序

按照这样的顺序排,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期,2014年正好是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所以2014年是甲午年,今年在甲午的基础上各进一位,则为乙未年。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不是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以后我们写文章落款时间就可以用天干地支了,例如“文章停笔于乙未年己卯月辛卯日酉时”(2015年3月16日下午5点)。

正如上面落款所写得那样,月份、日期、时辰与年份一样都是以六十甲子为周期轮的,而且是各轮各的,互不影响。月份从甲子月轮六十个月后又到甲子月,日期也是从甲子日轮六十天又到甲子日,而时辰是从甲子时轮六十个时辰又回到甲子时。传说中的生辰八字就是指婴儿出生那一刻的时间,例如某某生于乙未年庚辰月丁巳日庚午时,这个时间由四个干支组成,总共八个汉字,所以被称为生辰八字。把年月日都用干支来表达会比较混乱,容易让人犯迷糊,所以民间的百姓常会删繁就简,单独用地支来代表农历月份。

子月:十一月   丑月:十二月   寅月:一月

卯月:二月    辰月:三月    巳月:四月

午月:五月    未月:六月    申月:七月

酉月:八月    戌月:九月    亥月:十月

可能有的人会问:为什么不以子月为一月呢?这是因为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配合农耕,将立春定为每年之始(这个规定持续两千多年,后被袁世凯篡改了),而按照黄帝计数时间,立春的时候是寅月,所以就将一年之始的寅月定为一月。

至于日期就直接用数字,一月第一天就是寅月初一,依次下去。

古人以一个地支为一个时辰计算每一天的时间,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即二十四个小时。那很明显,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以子时为一天之始,按顺序排,最后以接近子时结束。具体分布如下。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这其中有争议的地方是到底以0点为一天的开始,还是以子时23点为始。按现在24小时计数是以0点为开始,按地支来算则是以23点为开始。有一孩子出生在大年三十晚上11点半,按照干支计时的方法,这孩子应该算是正月初一生的,可是爸妈觉得大年三十的日子比较好,以23点半还没到24点为理由,认为孩子是大年三十出生的,这样这孩子出生半个小时后就两虚岁了。小水牛觉得两种方法都可以,怎么喜欢怎么来,讨一个吉利而已,不用太苛刻。

我们用天干地支来纪年、计月、计日、计时的方法都讲完了,为了检验下学习成果,现在放下书想一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农历2008年7月初八16时)用天干地支来看是什么年什么月什么日什么时?如果都对了,那就继续下面的内容吧。

单从计数层面看,天干地支已经没什么东西可以讲了,可是这在五运六气学说中才刚开始,连入门都不能算,就好比在解读哥德巴赫猜想时才刚说完123是什么。真的,我们只讲了123,还没讲加减乘除,更别提那些更加高深的猜想。我们自然不能满足于123,不然买个菜都会被骗了。

请允许小水牛问一个问题:亥月、子月、丑月组成一个什么季节?

亥月、子月、丑月也就是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三个月正是冬季。

那冬季天气有什么特点?寒冷啊,这答案隔壁刚上小学的小花都知道。

好,那再问个问题:亥时、子时、丑时天气有什么特点?

亥时、子时、丑时也就是夜里21点到3点,这是一天最冷的时候啊。

好,你再看一下,我刚刚说的这三个月和三个时辰有什么共同点?

呀!都是亥子丑啊!奇了怪了,巳午未月是一年的夏天,巳午未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名字都对应啊!难不成这些干支纪年不只计数这么简单,难道另有奥妙?没错,真没这么简单。不然就不会搞得这么复杂,直接用阿拉伯数字来计时不就好了,直接明了。民国时期的专家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也就有了现在的2015年,而不再是乙未年。

我们一开始说五运六气是古人将六十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做一个整理归纳,五运六气是讲中国气候变化规律的,而每个天干地支的数是有其特点的。这是因为每一年、每一个月、每一天能量的变化都是圆运动,即从低开始到高再到低,所以用来标记开始的地支“亥子丑”指示着能量比较低,即天气比较冷的时候。

天干和地支是有其五行背景的,所以天干地支组合在一起能分析气候规律。但要注意一点,气候变化是原本真实存在的,并不是靠天干地支推算出来的,只是古人将这些规律整理在一起,然后用天干地支来解释。这点要特别注意,这关系到五运六气究竟科不科学的问题。

就好比古人通过测算无数个圆的面积后,研究总结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后就可以用这个公式来推算任何圆的面积。但要知道面积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因为这个公式才有的。天干地支和气候变化规律之间也是这样的。

大家都认为,只靠天干地支这几个字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一件很荒唐的事,但为何对用π× r 2 能算出太阳的面积却深信不疑呢?

讲气候变化,得先了解有什么气候和天气,我们从最熟悉的说起。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即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接连出现是不变的规律。特点鲜明的四季可以用六种天气来划分,即风、热、暑、湿、燥、寒,六气。而他们分别有一个帅气的名字:风叫厥阴风木,热叫少阴君火,暑叫少阳相火,湿叫太阴湿土,燥叫阳明燥金,寒叫太阳寒水。

五运六气中的六气讲的就是这几位,其实就是最普通的六种天气,他们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而他们转换的原因也是因为大气中能量的变化。他们的名字暴露了其五行属性,而五行属性又代表了其独有的能量变化形式,我想说什么呢?这六气连在一起,其实也不过是五行圆运动而已。下面我们来逐个了解。

厥阴风木

大寒到春分前为厥阴风木主气,此时地下水经一整个冬天的封藏,其能量开始向上散发到地面,所以地面天气由寒转温,而能量从封藏到散发的过程是一个能量疏泄的过程,是为五行之木也。

疏泄若不通则形成风,所以又称为风木,故厥阴风木的天气特点是温和风。厥者,极也。厥阴是说阴气最重之时,说的是大寒节气。大寒之时,地下水封藏能量已经达到极点了,此时地上阳气最少,阴气最多,所以叫“厥阴”。而从大寒节气开始的风木之气,就称为“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春分到小满前为少阴君火主气,这时因木气不断上升,能量得到累积,木化而为火,所以天气从温转热。火主神明,在五行之中拥有最高地位,故称君火。

大寒到春分期间,地下的阳气不断升于地面,地下阳气越来越少,而相对应的,地上的阴气越来越少。到春分时,地上与地下的阳气就相等了,而君火之气是由地上阴气变少过渡来的,所以称“少阴君火”。地下和地上的能量变化不是小水牛臆想出来的,家里有口井的朋友就能明显感受到地下和地上的能量变化。冬天天气很冷,从井里出来的水竟然是暖的;夏天非常热,从井里打出来的水用来冰镇西瓜却是最适合不过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家里有口井的人是最幸福的,总能阴阳上下相协调。

少阴君火的天气特点,无疑就是热。

少阳相火

小满到大暑前为少阳相火主气,从小满开始大气能量在继续增加,所以天气更热,而这么强大的火将地下之水蒸腾于上而为暑热。在这里就能知道水的消耗是需要很强的能量的。那些脾阳虚的人动不动就会拉肚子,就是因为体内能量少,不足以消耗多余的水。

夏至处于少阳相火主气期间,这一天是全年阳气升发最快的一天。有的人说夏至是夏天到了的意思,其实不是的,夏至是夏天达到极致的意思。夏天代表的是一种能量的宣发,不单单是热。夏至日,地下的阳气升发最快,而地上的阳气降敛最慢,这样就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升发速度。夏至过后,升发速度就开始降低,而降敛开始增加。这种现象,一直保持到大暑那天,升发和降敛速度一致。

也许有人理解不了我在讲什么,我画个图吧,如果对二十四节气尚没有接触的,先找面特别干净的墙,反省一下。再找一张漂亮的二十四节气图,对着下图看。

四季温度变化

上图是四季温度在地面和地下的变化曲线,最高点代表地面温度最高值,最低点代表地下温度最高值。没有画的地方有劳大家发挥想象力,特别要想一下,同一时间地面和地下温度与阳气的变化。

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是由阳气在地下和地面的传递导致的,而传递的方式主要是升发和降敛。阳气从地下到地面是升发,而阳气从地面到地下是敛降。夏至时,阳气升发速度最强而敛降最低;夏至过后,其升发速度降低而敛降升高;到大暑时,升发与敛降同速度。可以知道,从夏至到大暑这个过程,升发一直强于敛降,所以温度在夏至过后还在不断升高,故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而过了大暑,敛降则强于升发,所以能量开始从地面敛收到地下,地表温度便开始不断地降低;冬至时,敛降的速度最快而升发最慢,从冬至后开始升发的速度变快而敛降变慢;到大寒时,两者的速度又一样,而在这之前地面温度依然不断下降,所以大寒是温度最低的时候。大寒过后,升发强于敛降,则阳气从地下而出,大地温度徐徐上升,升到大暑又开始敛降。

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阳气从地下升发到地上的同时,阳气也会从地上敛降到地下,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有强弱之分罢了。如果升发强于敛降,则表现出地上温度不断升高;如果升发弱于敛降,则表现出地上温度不断降低。

热极生寒不是说一盆热水突然变成一盆冷水,生活不是变魔术,哪有这么神奇的事情。热极生寒是说温度高到极点后就会降低,这个极点就是大暑,而热极之所以能生寒正是因为升发和敛降的速度相互转换的结果。

在大暑时,地面的温度最高,地下的温度最低,阳气也最少,所以叫少阳。少阳相火主气期间,升发速度达到最高而降,敛降速度达到最低而升。这是一个升降的转换处,有如一位承上启下的丞相,故称为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主气时,天气特点为暑热。

太阴湿土

大暑到秋分前为太阴湿土,大暑过后,阳气开始从地面敛降到地下,而暑气随着天气变凉而化水于地上,故为水湿,此时大气充满水气,又称“太阴”。大暑到秋分是一年之正中,也是阳气升降浮沉之交,有土气运化之意,故称“太阴湿土”。

太阴湿土的天气特点是有湿气,要注意的是湿气并非一定是在大暑和秋分之间主气。其实温度从低到高,地下的水被阳气上蒸于地面也能形成湿气,所以地面阳气从高到低、从低到高都会产生土气。土气统于四季之中,只不过在大暑到秋分这段时间最为明显。

阳明燥金

秋分至小雪前为阳明燥金主气,随着敛降强度不断加强,地面阳气越来越少,温度也越来越低,而地面的湿气也被敛收于地下,故地面干而为燥,这期间最能体现出五行收敛之金气的特点。地下收敛的阳气越来越多,有阳则明,故称阳明燥金。阳明燥金主气时,天气特点为凉和燥。

太阳寒水

小雪到大寒前为太阳寒水主气,地下的水把从地面收敛而来的阳气储存起来,地面的温度达到一年中的最低,故称“寒水”;而地下之阳气达到最多,所以称“太阳”,合称“太阳寒水”。所以太阳寒水主气时,天气特点是寒。

这六气按时间发展轮替,使得一年之间有春夏秋冬,其实一年分成六个季节是最好的,只是人们感受最深的还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才为四季。

这六气主要记住其天气特点就好,至于名字不用太注意。一会是因为地上阴气少叫少阴,一会是地下阳气多叫太阳,在好多古籍中也没有找到针对这些名字的合适解释,在现代的书中,就更没人管这个问题了。上面的解释是来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其实我个人觉得这解释有点牵强,为何当时不用同一标准命名呢?不过没办法,能先记住就好,不要太纠结,也请原谅我的才疏识浅。如果有更好的解释,也请告诉我,小水牛不胜感激。

识卦之人可以借十二消息卦来思考一年中地面与地下的阳气变化情况,非常形象有趣。不识卦的人可以尝试去了解《易经》(推荐《寻回中医失落的原神》),要想参透里面的大道也许不那么容易,但如果只是想了解下还是比较简单的,不用畏惧。

一年之中的天气基本是以这六气按顺序变化而成。但是我们之前说了,天气变化的核心是因为能量的变化。而除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恒定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影响,如地形、水陆分布情况、地球之外的星球运行影响等。因此,导致了每个国家每年天气变化不尽相同。

我国古人针对中国的气候做了伟大的研究,把气候变化规律整理成了五运六气,所以五运六气并不一定适合外国,这是在整理中国气候的变化,无疑是比较适合中国的。

接下来,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天干地支。地支没有特定的五行属性,但也可以根据地支主时和主月的时候天气变化规律将其分为五行;而天干是已经被古人按照类似的方法定了五行归属的,分别为: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戊(阳土)、己(阴土)、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

在人体内,五行的阴阳体现在脏腑之别,即腑为阳,脏为阴。例如甲木指胆腑,乙木指肝脏,戊土指胃腑,己土指脾脏。而在这里阳指的是太过,阴指的是不及。天干的归属,两两合为一行,按五行相生排列(木→火→土→金→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前面的一大串内容都是为接下来的叙述做铺垫的,所以请再回头捋一捋,以一个最好的状态迎接五运六气的规律。

主气

首先要说的是每年的主气。主气,顾名思义是指主要的天气。主气有六气,从大寒节开始至下一个大寒节气前结束,每一气主四个节令。依次为:厥阴风木(大寒至春分前)、少阴君火(春分至小满前)、少阳相火(小满至大暑前)、太阴湿土(大暑至秋分前)、阳明燥金(秋分至小雪前)、太阳寒水(小雪至大寒前)。

咦?这不刚说过吗?没错的,是刚说了,而且还说这六气导致了一年有四季。年年都有四季,所以每一年主气都不变,即为这六气分别所主之时。

说了不变的,我们再来看看每年天气都不尽相同是受什么影响的。

大运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大运”。祝福一个人在一年之中事事顺利会说“祝你今年行大运”,这其中的大运就是大的运气。在五运六气中是统指每年的岁运。例如甲午年是土运太过,则说明今年全年土之湿气都比较多,而且气运会提前而来。那怎么样知道每年的大运呢?古人将规律与天干的名字整理在一起做了归纳,得出以下规律。

天干之“甲”与与之相隔数为五的“己”合化为“土”,甲为阳数,表示土运太过;己为阴数,表示土运不及。有的人会问:“甲不是阳木,己不是阴土吗?怎么在这里都成土了呢?”这涉及天干合化的问题,阳木和阴土是可以氤氲交合生出金来的,五行不同,阴阳又不同,还要交合,要用能量来分析“氤氲”就会比较困难,所以只能从实践来检验了。有一个人实践得很好,就是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刘完素。他在治疗人体六气之偏时,能直接用天干合化的方法立方,与传统的缺木补木、缺火补火的方法截然不同,而效果却是出奇得好。对五运六气论有足够兴趣的人,可以买一本《素问要旨论》,这本书就是刘完素对《素问》中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他讲得绝对比我好,只不过需要很强的古文理解能力才可能看明白,要知道刘完素先生可是金代的人啊。

同理,其他的天干也都合化,分别为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代表太过,阴干代表不及。

今年是乙未年,天干为乙,乙庚化金,乙为阴干,故为不及,所以今年的大运是金运不及。今年大气收敛之力弱,秋天该凉时,收敛之力弱,故不凉。春天之木没有金的束缚升发太过,春天会有多风的情况。而全年一切能量转化都会受这个收敛之力不足影响,在人体内因金气不足,会导致肺气不足而燥,故平时就容易上火肺燥的人,今年会更加厉害。有一大部分人,特别是吸烟的朋友,今年可能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咳嗽。而因为金克木,人之肝木因少了收敛之金的束缚,升发会太过,平时脾胃易湿的人在春天时,木升太过遇到脾湿的阻碍,木克土而生腹痛,故今年春天胃病也会成为热门的疾病。

司天与在泉

大运是指一年内主要的运气,这个运气影响着全年的天气。而司天是指上半年天气的主要特点,在泉是指下半年天气的主要特点。司天和在泉有一个对应的关系,即一年之中上半年与下半年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的核心当然还是大气能量的变化。

司天与在泉的具体关系是六气分别两两为一对,即少阳相火对厥阴风木、阳明燥金对少阴君火、太阳寒水对太阴湿土。也有人把这种对应关系叫作一阳对一阴,二阳对二阴,三阳对三阴。若少阳相火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若厥阴风木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司天和在泉一一对应。所以一般只需要确定司天的天气,就可以知道在泉的情况。而司天的规律与地支有关系,其关系如下。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  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

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  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

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  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

今年是乙未年,地支为未,故为太阴湿土司天,而太阴湿土对应太阳寒水,故太阳寒水在泉,所以今年(乙未年)上半年主要特点是多雨、潮湿,而下半年的特点是寒冷,整体是以湿寒为主。

客气

我们之前说了主气,而且还说一年的天气变化基本以主气为背景。可是一年的天气在司天和在泉的共同影响下,四季气候变化会产生一些变动,把这些变动的影响归为六个客气,每个客气分别影响着四个节气。

主气因为能量变化的恒定趋向有其恒定的发生顺序,而客气也有排列顺序,这其中必然也是受能量变化的影响。客气的顺序为厥阴风木(一阴)、少阴君火(二阴)、太阴湿土(三阴)、少阳相火(一阳)、阳明燥金(二阳)、太阳寒水(三阳)。

因为客气是受司天和在泉的影响,所以每年的第三个客气为司天之气,第六个客气为在泉之气。

还是拿今年来分析,今年是乙未年,地支为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所以第三个客气为太阴湿土,第六个客气为太阳寒水。按照客气的排列规律,今年客气的排列顺序就为第一客气为厥阴风木,第二客气为少阴君火,第三客气为太阴湿土,第四客气为少阳相火,第五客气为阳明燥金,第六客气为太阳寒水。

今年就只有第三客气和第四客气与相对应的主气不同,综合来看夏天会很热、冬天会很冷。

第三气主时为小满到大暑,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阴湿土。少阳相火是暑热,今受太阴之湿的影响,则暑湿更重。所以今年小满到大暑这段时间会感觉暑气特别重,又湿又热。

第四气主时为大暑到秋分,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阳相火,这期间的天气与第三气时差不多,只不过此时湿是主体,而暑热是影响因子。

用五运六气推算天气,首先要知道每一年有六个主气为一年气候的基本背景,然后用天干来推算当年的大运,用地支推算司天和在泉的情况,并最终把客气演算出来。这样在大运的笼罩下,客气影响着主气的结果就会是当年天气的变化趋向。我们可以逐个时令来分析客气和主气之间的影响,以预测天气变化,而通过分析天气对人体的影响,我们也可以预测下疾病的发生趋势。

至此有关五运六气的规律和推算方法基本讲完了。还有一部分没说,就是年与年之间的相互影响,这部分也很重要,可以用来预测瘟疫和一些严峻天气的发生,要解释起来得花很多时间。恐怕写着写着就跟《四圣心源》没什么关系了,如果将来有机会,小水牛再跟大伙聊余下内容,也希望有机会把其他传统文化竭尽所知地介绍一番。

其实祖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那么枯燥难懂,当我们融入进去之后,会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并且内心会始终相信:单凭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旷世文化,我们中国人就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eVh/RQ2dO5JqbzNA/MiVPkYbDPWirm2xYZzu3VISDFfiBBuYYY5fXXmPrGMNsi3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