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的配伍运用》一书中认为“轻可去实”中的“轻”是指轻宣理气的药物。清代温病学家善用轻剂,并使之成为温病治法特色之一。吴瑭总结叶氏经验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成为中医名言,至今为医家广泛引用。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的费伯雄在其著作《医醇
义》中提出“和法缓治”的思想,在此思想指导下,费伯雄用药推崇轻灵,其和缓平正的治疗思想和用药轻灵的风格,深深影响后来孟河医派的传人。马培之、巢渭芳、贺季衡、丁甘仁等无一不是用药轻灵,常收“四两拨千斤”之效。如《丁甘仁医案》中载有一伤寒案:“贺右,伤寒两感,夹滞交阻,太阳少阴同病。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闷腹痛拒按,泛恶不能饮食,腰酸骨楚,苔白腻,脉象沉细而迟,病因经后房劳而得,下焦有蓄瘀也。虑其传经增剧,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经达邪,去瘀导滞。药用净麻黄四分,熟附片一钱五分,细辛三分,赤苓三钱,仙半夏三钱,枳实炭一钱,制川朴一钱,大砂仁八分,楂炭三钱,延胡索一钱,两头尖一钱五分,生姜三片。”上方一剂后“患者得畅汗,寒邪已经外达,发热渐退,腹痛亦减,唯头胀且痛,胸闷不思纳食,脉象沉迟,舌苔薄腻。余邪瘀滞未楚,阳气不通,脾胃健运失司。今制小其剂而转化之”,药用“川桂枝五分,炒赤芍三钱,紫苏梗一钱五分,云苓三钱,仙半夏三钱,枳实炭一钱,金铃子二钱,延胡索一钱,大砂仁八分,炒谷麦芽各三钱,生姜三片”。上述病案中药物剂量最大三钱,最少四分,然而临床效果甚佳。药量虽轻,以不伤正气为度,因势利导,发挥机体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目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这里的“小”可以理解为小方。“小方”之说法有多种。一种认为小方有三:治疗病势轻浅之方;病无兼证,药味须少之方;病在上焦,用量轻或分量虽重但要多次频服之方。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药味少的为小方;药味多而药量小者为小方。总结起来,两种说法的共同点是:要么药味少,要么剂量小。小方味少力专,直达病所而效著。药贵中病,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药多则偏性亦杂,不仅药味之间容易相互牵扯而影响疗效,方向不明也难以直达病所。张景岳《景岳全书·论治篇》云:“凡诊病者,必须先探病本,然后用药,若见有未的,宁为少待,再加详察,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病证初起,邪未立足之时,用轻捷方药祛之,愈病于初萌阶段,方法简便,疗效迅速。小方的另一个表现是药精量轻,量不在乎大而在乎适中。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之言不可不知。药过病所,必伤正气,此之谓也。如贺季衡用一味鸦胆子治疗休息痢就体现此用药特点。其用法是:将鸦胆子去壳,用桂圆肉包裹,每枚包子七粒,捏紧,每于午饭前吞服(切勿嚼碎),随即吃饭。第一天吞服一枚,下痢之黏液增多,第二天吞服两枚,下痢黏浊更多,第三天吞服三枚,一般下痢黏液即减少,第四天吞服两枚,第五天吞服一枚,此为一疗程。总之吞服此药后,黏浊多则加量,黏浊少则减量。体现了《内经》之旨的临床灵活用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薄。”透解上焦肺卫之邪,药力无需过重,重则反过病所,故药量一般较轻,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以取其辛香轻清之气,防止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服法宜频服,恐顿服迅急走下。曾有医家指出,为发挥轻可去实的治疗作用,银翘散宜做散剂而不宜做蜜丸制剂,此说可供临床参考。
病之成因实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或“留而不去,其病则实”。但实是邪气实,虚是正气虚,若用药攻邪,攻剂过重,可伤正而致邪陷。医者常云:“病来如奔马,病去如抽丝。”治病不明阴阳标本,药石杂投,致成坏病,病机错乱,更宜轻剂。临床对于年迈体虚、病危病久一类虚实夹杂的复杂病证,古代医家多主张以轻灵之方挽逆证,平淡之剂起沉疴,可谓“举重若轻”。临床许多重症疑难病用常法不能起效时,转而应用“轻可去实”之法,常可达到转危为安的目的。孟河医家提倡用药精当,反对乱施重剂,尤其是苦寒药的应用,倘若用量太重,则恐有损脾胃之气。再者一方面考虑到了南方人的体质禀赋,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药材资源的浪费。
常用的轻可去实法可包括轻清、轻宣、轻补、轻化、轻泄、轻开等法。徐之才提出轻可去实的原意就是轻清解表,用以治疗风热束表、风寒束表和燥邪袭表等证。如用宣毒透疹汤治疗麻疹逆候重症即是取轻清之意;所谓轻宣,是指应用轻清调畅的方法治疗病邪犯肺、气机不利等证;所谓轻补,是指正气虚弱,邪气亢盛,攻补不能的情况,宜取扶正与轻宣并用的治法,常用于调理中焦脾胃疾病而出现攻补两难的情况;轻化的治法最常见于风水证的治疗,临证时与轻宣等治法常结合为用;轻开是指轻可开闭,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轻可去实”当作“轻可去闭”,并认为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等。试举马培之治疗失音一案为例:“某患者,虚寒之体,中气又弱,以致生气不旺,肝气拂郁,中土愈伤。……呛咳音哑……脉来虚软,形神消瘦,食不知味,脾阴脾阳俱亏,唯有补中一法,有效乃吉。”方选归脾汤加减,用“於术、远志、当归、炙草、诃子、功劳子、党参、枣仁、黄芪、茯神、龙眼、煨姜、红枣”等药治之而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