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秦观还偷偷爱慕苏轼的宠妾,也就是他的师母——王朝云。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妻子,结发妻子王弗因他的悼亡词《江城子》而为人熟知,王弗死后,苏轼娶了她的堂妹王闰之。细数来,出现在苏轼诗词中最多的女性,却是王朝云。她对苏轼精神上的影响,无人能及。她擅长唱苏轼的《蝶恋花》,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就惆怅不已,掩面流泪。问其原因,她说:“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后来王朝云去世,苏轼“终身不复听此词”。
王朝云不仅多才多艺,琵琶、歌舞样样精通,长得也是花容月貌,从苏轼诗词对她的描述,她应该是他三个妻子中最美的一个。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为她而写。
见师父身边有这样一位才貌过人的奇女子,秦观羡慕不已。有一次在苏轼家中见王朝云跳舞,秦观不由得痴了,当场写了一阕《南歌子》,赞美朝云动人的美貌和袅娜的舞姿。
流连青楼,觊觎师母,若是放在当代,风流如秦观肯定是要被拉出来晒在天涯论坛上的,彼时不知会有多么难听的话语去攻击他。亏的人家运气好,生对了时代。千年前的情圣,千年后或许就是人人喊打的渣男了。
曾有一段时间,我痴迷方文山缱绻细腻的歌词,那笔底的柔情,怎么也不像粗犷的男子所写。朋友说过,能写出“天青色等烟雨”,便是他有一天江郎才尽,那也无损他的才华横溢。当时我回道,较之于现代文人,我似乎更钟爱古人的泼墨生香,就像能写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就算他热衷青楼薄幸名,有了妻子之后也难忘外面的桃红柳绿,这也不影响我对他的文字的迷恋。
如此多才多情的秦观,就连大文豪苏轼都对他推崇备至,“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应该是苏轼对他的最高评价了,少游即秦观的字。相传苏轼闻得秦观死讯后,有感于他那首《踏莎行·郴州旅社》,于是提笔在扇子上写了这句话。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受朝堂党派之争所累,被贬到郴州,客居旅社时所写。因感于当时的心情,整首词基调凄凉哀怨,无不透露心中痛苦。
据说,苏轼最爱的乃是词尾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而我和王国维一样,更喜欢上阕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点评秦观的词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王国维的点评不无道理,但我觉得,苏轼之所以喜欢词的最后两句,也不仅仅是皮相。谁人都知道秦观和苏轼的关系,而这首《踏莎行》的背后,蕴含了一个跟他们有关的故事。
先来说说秦观和苏轼的关系吧。
苏轼长秦观十四岁,秦观还是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时,苏轼已经才名满天下,并在朝中任职。秦观仰慕苏轼,苏轼也欣赏秦观的才华,遂让他拜入自己门下,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然与其说苏轼和秦观是师徒,不如说他们是至交好友更为合适。秦观虽有才华,但时运不济,他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两次皆名落孙山。就在他自己都想放弃的时候,苏轼依旧热情地鼓励他,并为他作了多首诗词。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秦观在宋神宗元丰八年中了进士,时年三十六岁。
在苏轼的栽培和推荐下,秦观四人逐渐声名鹊起,在后世文学史上也留下不菲的地位。对于四人,苏轼的评价是:“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一如韩愈《马说》中阐述的道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说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四人是千里马,那苏轼就是当之无愧的伯乐。若无苏轼的发掘和提携,纵使再有才华,也难知四人后来的命运。
至于秦观对苏轼的仰慕,他所写诗词中,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最有名的的不外乎熙宁十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秦观前往拜见,二人同游,辞别时秦观写了一首《别子瞻学士》。他说:“我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可就是这样惺惺相惜、亦师亦友的二人,却因朝堂之事生了嫌隙。
秦观是苏轼门人,苏轼被同朝官员弹劾,秦观受到牵连。从词中可见秦观对于被贬后的生活是充满无奈和叹息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未因此怪罪苏轼。有学者认为,《踏莎行·郴州旅社》其实是秦观向苏轼表明心迹的一首词,我深以为然。所以苏轼读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之后,才会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慨吧。因为,这是写给他的词,唯有他能明白秦观藏在每一个字里面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