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朝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一直到清朝孙星衍的《魏吏部尚书孙邕传》、《阳湖孙氏谱记序》、《孙子兵法序》等史料,和新发现的唐朝的《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人的墓志铭,这些都进一步地证实了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就是“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所居住的现在的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续修广饶县志》也都可以作为佐证。
1991年1月27日到30日期间,广饶县组织召开了“孙武故里研讨会”,从而确定了“孙武故里齐乐安主体地面在广饶县”。4月21日到24日,广饶县还召开“先秦齐国乐安地面考察论证会”,会上论定:“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境”,并初步认定齐乐安故城就是现在的“草桥遗址”,这进一步推动了孙武故里的考查和验证工作。5月11日到16日期间,广饶县召开“齐乐安故城遗址考古钻探调查论证会”,会上再次论定:草桥遗址就是春秋齐国乐安的故城遗址。1992年6月6日到9日,广饶县召开了“孙武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50多位专家学者从历史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以及方志学等诸多领域分析论证,在“孙武故里齐乐安即今广饶县”这一点上取得了共识。1992年3月31日到4月3日期间,广饶县与山东古国史学会联合召开了“海峡两岸孙武与齐文化讨论会”,大会一共收到了40多篇学术论文、3部书稿以及10多幅题词,这些为“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的考证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鉴于此,广饶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孙武故里的文化建设。1991年,当地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并设计了一组占地约7000平米的仿宋式建筑群体,整个建筑群以南宋关帝庙大殿为基本依托,在其前侧中轴线和右侧建设了3个院落,整个建筑风格古朴而典雅,甚为雄伟壮观。1992年,整个建筑群体竣工,定名为广饶县孙武祠。1993年4月,广饶县孙武祠正式对外开放,孙武祠大门悬挂着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匾额,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为孙武祠落成进行了剪彩。孙武祠前院正中间是一尊孙武汉白玉石雕像,这座雕像是青岛工艺美术学院谭国信教授创作的,像高3.2米,孙武腰挎宝剑,手持兵书,睿目远眺,就好像是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鏖战沙场一样。孙武祠的门两侧是《孙子兵法》巨幅瓷刻。这幅瓷刻是由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瓦村农民刻瓷艺术家常宗林父子三人,历时两年,在1993年刻制完成,后赠广饶县孙武祠珍藏并展出的。瓷刻长42.7米,高0.9米,分为141块板面,嵌贴423块瓷板,正文隶书阴刻,卷幅巨大,气势恢宏,装帧古朴而典雅,通体凝重而壮观,技艺精湛,举世独尊,堪称绝世瑰宝。1995年,这幅瓷刻被评为“世界吉尼斯之最”。
其中,第一展室是孙武故里考证的资料展览。这个展室主要展示了孙武故里在广饶的各种考证资料、史料以及这些对后世的影响。《新唐书》、《古今姓氏书辩证》、《史记》等史料上都记载了孙武的生平,其中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云:“孙武,武者,齐人也。”后来,晋代的《孙夫人碑》、唐代的《贞观氏族志》以及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都对孙武的身世和里籍作了系统的考证和表述,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孙武里籍探考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展室主要是孙武书画展。这个展室里荟萃了80多幅国内专家、学者、书画大家以及各级党政领导的书画作品,这些画作使用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们对孙武及其故里的关注程度。
孙武祠后院的南宋大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殿坐北面南,全木结构,高10.38米,东西阔12.63米,进深10.70米,月台高0.73米,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山东省现存最早的宋代木构殿堂之一。因而,该殿197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武祠建成后,广饶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孙武祠进行扩建。2003年,还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县博物馆新馆,这样,孙武祠的整个面积就扩大到了98890平方米,合148.34亩,堪称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县级文博单位”建筑景点之一。此外,县委、县政府又在城东新区之古淄水畔,建设了孙武湖和中华兵圣文化博览园,可以说,此举充分利用了当地地理环境秀丽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了新的旅游景区,展现了广饶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据统计,2003年至今,孙武祠一共接待国内外观众30万余人次,包括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德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100多批,门票收入多达3万多元。可以说,孙武祠对弘扬孙武的兵法智慧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同时,广饶县还积极组织各县区中小学生进行参观教育,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