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首登葵丘要塞

孙武迁居乐安以后,心中油然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这使他居不安席。尽管夫人鲍氏端庄淑惠,善解人意。儿子孙驰已满周岁,整天围绕在孙武的膝头咿呀学语,一家人其乐融融。但是孙武担心自己已到而立之年,还没有入仕,也没有大展鸿图,而这一直是孙武的理想。此时孙武的脑中充满了关于战争的各种谋略以及军事思想,而以前孙武写的战争简书和笔记也已经积满了书房。编写一部战争谋略书的计划在孙武的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了。但孙武总觉得还是缺少一些东西,那就是关于战争的亲身感受和实践经历。

孙武决定以齐国为起点走出去考察各国的古战场和军事要塞,以增加自己的阅历。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他的祖父孙书和他的父亲孙凭,二人都非常赞成和支持孙武。第二天,孙武带着两名仆人,辞别祖父母和父母,辞别爱妻和娇儿,踏上了实地考察的征程。孙武决定他要去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兵塞葵丘。

葵丘,也称作渠丘,在今天的山东临淄以西一带,葵丘是齐国都城近郊的一处军事要塞。在葵丘,齐桓公曾经两次会盟诸侯,一次是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了鲁国、宋国、郑国、卫国、许国和曹国开会,重申盟约。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的支持,还特地派太宰周公孔给桓公送去祭肉。另一次是在周襄王送祭肉的这年9月,齐桓公再次会诸侯,订立新的盟约。盟约中宣称:凡是结盟的国家,都要言归于好,不能再互相攻击了。可以说,这时,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达到了鼎盛时期。

会葵丘义戴周天子

前651年,诸侯霸主齐桓公在葵丘召集了鲁国、宋国、郑国、卫国、许国和曹国开会,重申盟约。周襄王为了感谢齐桓公的支持,还特地派太宰周公孔给桓公送去祭肉。

孙武一行顺官道南行,经过利城,往南几十里,终于来到了葵丘要塞。孙武站在葵丘要塞,回想起当年齐桓公创立霸业之时,是何等的轰轰烈烈,于是,孙武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就一番伟业的豪情和壮志。从葵丘兵塞走出来之后,孙武又带着两个仆从花了几天的功夫考察了葵丘周围的山川和地理。愚公山、凤凰山、黄山这些山上都留下了孙武的足迹。每到一处地方,孙武总要认真、仔细分析那里的地形,到底是属于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地形中的哪一种?在战争的过程中,哪一种地形容易让敌人产生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与此同时,孙武还从用兵的原则来分析这里的地理形势是散地、轻地、争地,还是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死地等。他早年读过很多兵书,他联系兵书上所说的和他亲眼看到的,有弄不明白的问题或新的想法、观点,孙武都一一记录下来,以备回家后向人询问或方便自己整理。

可以说,孙武就这样,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记,时间长了,孙武脑中关于军事地形地理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对地形在军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地形来克敌制胜等这些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清晰。孙武清楚地认识到地形是用兵的重要辅助条件。为了夺取战争的最终胜利,如何判断敌情,如何考察地形,如何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交战中将领所必须掌握的规律。懂得这些规律的人去指挥作战,战争就必然会胜利;不懂这些规律的人去指挥作战,就必然会失败。这些知识和理论就是孙武撰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地形》和《九地》两篇的基本素材。 ObAVMJ6nfFndq9QGuWj/cBlx9BRo7LTogx0oYzRdtLZsUurkcjJQnEUFDzWzMLXt



考察乾时和临淄

孙武在对葵丘兵塞及其周围地理地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之后,就开始从黄山直奔下一个考察目标——齐鲁乾时之战的战场乾时。

乾时是时水下游一段的统称,其径流区域主要在今天的山东广饶县。晋朝的杜预曾经说道:“乾时,齐地,时水在乐安界,跂流,旱则涸,故曰乾时。”时水的源头(今临淄矮槐树村东面)距离鲁中丘陵的北缘——黄山有五里,是一季节性河流。在雨季时,水势非常浩大,因而极易形成山洪。洪水要是从山谷中冲出,就会切开坚硬的棕红土壤,还会劈成一条深几十米,宽二十多米陡立的河沟。如果是在旱季,溪水就会断绝,露出非常陡峭又很深的河床,成为一道横亘南北的天堑,这里就会变得易守难攻。齐桓公就是凭借这一有利地形,在即位之初就打败鲁师的。当时齐国内乱,桓公刚立,鲁国认为齐人不能打仗,于是就首先向齐军发起了进攻。齐桓公凭借着乾时的天堑,将鲁军大败。鲁庄公乘坐的车子都成了齐军的战利品,鲁庄公也差点成为齐军的俘虏。而此时的孙武就站在乾时的岸边,望着那里滚滚的河水,回想起当年齐桓公大败鲁军的乾时之役,这时,孙武对地理环境在军事作战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作为军事将领,统帅三军,懂得利用良好的天时、地利,这对战争是非常有利的。

孙武牵着马,两个家丁紧跟在其后,沿乾时西岸,一边走,一边看,直至到达了乾时上游的时水。这时正值夏日,又逢雨季,因而河水暴涨,山上积聚了大量的雨水,这些雨水以极快的速度,沿着山涧,从高处往低处急速流淌。在水流的冲击下,山上巨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冲下山来。孙武正感叹着水流的力量,忽然传来了巨大的轰隆声。顺着声音望去,孙武见到山涧边突兀的巨石轰然倒下,石块在水流的冲击下,翻滚着向下游冲去。孙武被这巨大的水流的力量惊呆了。他一直凝视着这湍急的水流,用心体会着流水中所蕴含的巨大的“势”。孙武正想得专注,忽然又听到空中传来一阵一阵的哀鸣。孙武抬头望去,只见空中有两只正在捕捉麻雀的苍鹰。一只苍鹰在下面驱赶麻雀,另一只苍鹰直奔高空飞去,它越飞越高,突然直转急下,徒然坠落,其速度超过一支离弦的箭。随着一声哀鸣,片片羽毛飘落,一只麻雀已经成了苍鹰的爪中之物。另一只苍鹰也冲向雀群,另一只麻雀也变成了苍鹰的盘中之餐。孙武从激流漂石、苍鹰捕雀这两个自然现象中悟出了一条军争道理,即两军交战,胜方必须拥有强大的“势”,这样才能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只有我方的军事实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这些思想构成了孙武日后所撰《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势篇》的主要内容。

孙武在齐国南部考察了两个多月后,于深秋季节又回到了国都临淄。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是齐国的政治、文化、军事指挥和经济管理中心。太公姜尚封国之初就建都营丘,六世胡公曾经一度迁都薄姑,前859年,七世献公又迁都临淄,可见,临淄作为都城已经历史悠久了。在齐国历任国君的悉心经营之下,齐都临淄已经发展成为了拥有众多人口、店铺林立、富商云集的大都市了。孙武此次前来临淄,是专门来考察临淄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的,从而也为撰著兵书和日后统兵打仗作好万全的准备。孙武安排好了住宿之地,就开始独自一人在街上行走,孙武沿着城墙和护城河,一边走,一边看,细心地观察每处。

临淄城因紧临淄水而建,故而得名“临淄”。淄水源出原山之阴,沟通九条大山谷,而且还有十几条河流注入,流经天齐渊、稷山、牛山,到临淄城东进入开阔的平原。河道窄处有一里,宽处可达好几里,两岸陡立,都有十多米的高度。雨季时期,洪水下泄,河水暴涨,舟船不通;而旱季时期,因有天齐渊调剂,水势也不算小。可以说,淄水就是临淄城一道不可逾越的护城之河。临淄城由近似长方形的大城和西南角的一些小城所组成。大城南北大约九里,东西大约七里,是官吏、平民和商人所居住的地方;小城南北四里,东西三里,是国君居住的宫城。城墙全部都是由夯土筑成的,墙基宽大约三十米。大城有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各一座;小城有东门、西门和北门各一座,南门两座。南、西、北护城河与淄水相连。城内交通四通八达,有十条大道通向城门。从当初选址建城,到后来多次建筑,前后相辅相成,城池的防卫功能大大地增强了,整个都城就是一个十分严密的防卫体系。

第二天,孙武骑马离开了临淄城,开始仔细察看临淄城周围的防守体系。孙武在齐都周围的山岭沼泽里考察了大约半个月。这里的地形非常多变,这里的山水也非常秀丽,这里给了孙武以无限的灵感。孙武一边仔细考察,一边结合自己以前读过的古兵书,开始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看过那么多的地形后,孙武开始分析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行军和排兵布阵的策略。孙武认为,队伍在通过山地时,要在靠近有水草的山谷,并且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驻军;当敌人占领高地时,最好不要仰攻。队伍在横渡江河的时候,应该在远离河水的地方驻扎;敌人渡水来战的时候,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要等到敌人渡过一半河水之时再攻击;如果要在江河地带扎营的话,要居高向阳,不要面迎水流。当队伍处于盐碱沼泽地带的时候,要快速离开,不要逗留;要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人相遇,那就必须要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在广阔的平原作战时,要迅速占领开阔的地域。遇到下雨,又赶上洪水突至的时候,不能徒步过河,应该等待水流平稳之后再过河。要过“天涧”、“天中”、“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时候,必须要快速地离开。一个称职的将帅就应该做到让自己的队伍远离这些不利的地形,而设计让敌人去接近不利的地形,并合理地利用这种地形去打败敌军。孙武认为,打仗不在于兵力多,而在善于利用好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些思想在经过孙武的实践考察之后都成为了伟大的军事策略。 Y87nqPGsKVGx+uhRSB8H7nsfSFHfE7sswcwMhTdUi8Z9R4gxQuNq8feAVrrwXyZ9



秋登齐国长城

考察完乾时之后,孙武带着家丁向南前进,路过颜山和凤凰山,又到达了齐国的长城。齐国的长城始建于春秋的初期,当时正值周王室衰微,诸侯并伐,诸国为了明哲保身,争霸天下,纷纷筑起长城防御他国。齐国东面和北面都濒临大海,西面有黄河和济水天堑,所以,齐国需要防守的重点就是南面比较强大的鲁国。于是,齐国历任君王都致力于长城的建筑工作。齐国长城西起济水之滨的平阴防门,越泰山,沿泰沂山脉顶部蜿蜒向东,非常坚固。齐桓公执政之前,齐长城就已经初具规模。长城以北是齐国的土地,长城以南是鲁国的土地。齐景公执政以后,贤相管仲全心辅助景公,齐国国势得以昌盛,而鲁国则因内乱,国势大不如以前。齐国乘机越过长城,把号称“五岳之尊”的泰山也纳入了齐国的版图之内。

孙武初次登上长城,极目远眺,只见层峦叠翠,山峦披上了富丽的盛装,掩映在一片秋色之中。孙武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了,他深深地陶醉在了齐国的美好山河之中。漫步在城墙上,孙武欣赏着美丽的秋色,同时也在细心地观察着这个战略要地。此时的长城位于齐国的腹地,显示出了雄伟又壮观的魅力。孙武观察到,长城的建筑结构和形式采用了“因地形,因险制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理。在平原田畴之上,则聚土夯筑;在山凹之处,则多为砂石混筑,或双面砌墙,中填沙土;在深山悬崖的地方,则以山险代城;在川流谷壑之上,或为架桥,或设关卡。城墙上有很多垛口和瞭望孔,下设附墙和站台,宽窄不一,灵活多变。在沿途军事要塞和制高点之上,内设城碍,外筑烽燧,且有重兵在此把守。

孙武在与把守城墙的官兵的谈话中知道了,设在长城上的主要关隘有防门、长城铺、黄石关、锦阳关等几十处。此外,孙武还先后考察了青石关、城子关、穆陵关等关口。青石关就在莱芜和博山的交界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子关位于马鞍山两侧,距离齐国的都城临淄最近,顺淄水南下就能到达,是南通鲁国的重要门户;而位于临朐和沂水边界的穆陵关则是通往鲁东南的要塞,有“齐南雄关”、“齐南天险”的美誉。这些险关、要塞都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孙武将其牢记在了心里。出穆陵关向南的地方仍然是齐国的土地,齐军常年驻守于此。

过了几天,孙武又来到了齐鲁两国现在的边境——位于蒙阴的堂阜,往南走,越过汶水就是鲁国的地面。孙武来到这个地方,一是想观察一下齐鲁边境的一些情况,二是想到浮来山下堂阜水的发源地,亲自看一下一代贤相管仲破枷脱囚之处。孙武站在管仲破枷脱囚处,不由得生出很多感慨。一为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而深深感动;二为鲍叔牙帮管仲脱险的计谋所折服;三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完成春秋霸业而敬佩。孙武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日后成为管仲那样的人,辅佐明君,建立千秋功业。 Y87nqPGsKVGx+uhRSB8H7nsfSFHfE7sswcwMhTdUi8Z9R4gxQuNq8feAVrrwXyZ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