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投资前要明白的几件事

投资中的禁忌

投资永远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绝大部分人没有投资天赋,必须按部就班,必须有所准备,绝不能急于求成。

现在,我们就来看几项公理性的禁忌。

禁忌一:拒绝“股市妄想症”

随潮而动,财富大潮中踏浪者可得富贵。20世纪90年代资本市场兴起一波造富浪潮,2007年、2015年又掀起两次惊涛骇浪,如果当时你买了指数基金,就是乘风踏浪者,也必然是获得财富者之一。

如今,中国A股市场早已不再是一个遍地是宝的去处,有人乘风破浪,有人折戟沉沙。更糟糕的是,相当一批人非但没有探究分析的觉悟,就连最基本的判断都是人云亦云。在A股市场或者说投资市场,不是别人赚你就一定能赚,你看到别人的结局未必就是你的结局。

以情绪替代能力,总觉得应该涨多少倍、应该赚多少钱,这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也是最常见的“股市妄想症”。

市场中永远没有“应该”、永远没有“如果”,只有“当下”最为真实,所谓投资第一准则“最重要的是当下”,也是指数基金投资最重要的准则。

不断对当下做出解读,哪怕解读与最后结果相反也算是一种修炼。没有不挨打的搏击选手,一次次试错才能对市场之道有所领悟。只凭一厢情愿,或者只凭别人的只言片语、人云亦云就去交易,这是一种典型的把“我欲”当作“我能”,在市场上永远不可能进步。

进入资本市场,唯一的目标就是赚钱,尤其是如何赚大钱、如何赚快钱,指数基金或许就是答案。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要想通过投资指数基金赚大钱、赚快钱,必须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是比赚钱更重要的事情。

投资指数基金是理财的一部分,理财规划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必须对个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收益预期目标、家庭成员情况进行充分的判断,才能做出完整、科学的规划。移动网络时代,这些信息对个人来说是信手拈来,但遗憾的是,信手拈来不一定代表真正了解,人们往往是凭臆想而不是认真分析得出结论。所以,赚钱是目的,在此之前先要了解自己。

指数基金投资虽好,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站在静态角度向所有人推荐指数基金没有任何意义。个人投资指数基金,除了避免“股市妄想症”,还要杜绝以下四个禁忌。

以下四个禁忌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衍生出投资者的底线,也是不能跨越的雷池。并非只有指数基金投资,任何投资都必须做到事前明确。

禁忌二:投资忌用杠杆

您的钱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不仅指数基金,也是所有投资最基本的前提。钱从哪里来决定了钱往哪里去,具体来说就是它决定了可以投资哪些产品,另外一些产品则坚决不能碰。“市场有风险,进入需谨慎”不是一句口号,市场风险真实存在,只是很多投资人选择性失明,只看到收益,不关注风险。

那么,选择性失明,风险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2015年牛市末端很多人炒股用了5~10倍杠杆,结果众所周知。借来的钱终归要还的,有本有息,这就要求操作不但不能赔钱,还要覆盖资金成本,剩下的才算自己赚的。一些资金平台的年化利息高达20%,投资者的收益率必须在20%以上才能覆盖成本,要知道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才多少?

如果真能持续做到这样的水平,过不了多久世界首富的宝座就要易主了。事实是,人们只看到上涨带来的收益,跨越了雷池,根本不知道其中还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当股票指数倾泻而下时,踩雷是必然的事情,高杠杆无疑爆仓,倾家荡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些人的行为更可怕,钱是用来治病的,之所以来资本市场,是因为有缺额,目为贪欲所迷。在他们的眼里,市场遍地是黄金,来这里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赚快钱、快赚钱。

殊不知,在任何地方,“七亏二平一盈”都是不变的铁律。夸张点儿说,市场是财富的刀山火海并不为过。可人们总是在重复前人做过的事,却期望自己得到不同的结果。

杠杆也不是不能加,只是看要加在哪里,什么时候加,加杠杆的人有多大能力控制杠杆,拿生命赌博是背水一战,而背水一战的胜率从来都不高!请记住,无论是投资指数基金或者其他理财产品,轻易不要动用杠杆。

禁忌三:忌短期投机

你投资的期限是多久?急功近利做短线,是非常危险的投机行为。

大家都知道收益与风险成正比,但是,收益未必与投资期限成正比。投资(尤其是资本市场投资)可不是存款或者银行理财,存款或者银行理财产品期限越长收益越高,而指数基金的资本利得是期限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风险越大,收益可能提升,也有可能下降甚至亏损。

不是每一笔自有资金都能被无限期使用,所有资金都是有期限的,用于维持生活的支出没有任何弹性,用于医疗、购房、教育、养老的支出也没太大弹性。投资收益存在波动性,一旦被框定了资金时间,投资者心态就会受到影响,任何一点收益率波动都可能引起神经紧绷。所以,适宜用长期不用的资金做投资,遇到波动可以从长计议,即便出现亏损,也不会对生活和心态造成太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于定投指数基金来说,它需要长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支持,没有这个基础,定投将无从谈起。必须明确投资期限不仅仅基于收益,还基于心态,心态会影响判断,判断会影响收益。

给投资者放一个较长的期限,并不意味着在某一次买卖间隔时间较长,而是给投资者一个良好的心态,能在时间长短之间从容选择。

这个道理适用于众多理财产品的选择,很多人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并不真正了解规则,以为理财和银行存款一样可以随时取出。实际上,绝大部分有时限的理财产品不能随时变现,即便受损失也不能提出现金。即使真遇到急用钱的情况,自己的钱在理财产品中也无法取出来。

禁忌四:切忌好高骛远

一千个投资者眼里会有一千个目标。有人希望保本即可,有人希望收益超过银行理财产品,有人希望资产快速翻倍,有人希望资产顺利传承……

有时根据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目标还要修正,每一个目标对应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操作方法。投资的目标当然是赚取收益,问题是在多长时间内赚取多少收益。

这个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回答“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投资的目标是赚钱,实际上很多人潜意识中的目标和理性目标并不一样,明明知道理性目标,操作的时候却按照潜意识中的目标执行。

一个原因,理性目标赚得少,受资产规模、风险接受程度、操作技术、家庭情况、年龄和健康程度等多方面影响,基本上是一个给定值。潜意识目标则简单多了,只需要想象,想多少就是多少,这样得出的数字确实很鼓舞人心,不会有任何限制,于是,“我欲”就成了“我能”。

每个人都希望多赚一点儿,所以这种情况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秉承理性:“我能”才是“我得”。

如果你想把5万元变成1亿元,这样的收益目标就算世界高手也是白日做梦,资金量级一旦超过千万,运作方式和增值速度就会骤然下降。

目标是一个体系,绝非简单的一个收益率。同样的收益率目标,在不同期限下实现的难易程度完全不一样,5万元变成1亿元的投资期限如果是1亿年,甚至更长时间,那么普通人投资指数基金完全可以实现。

所以,投资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收益率、时间、止损线缺一不可。

禁忌五:拒绝突破底线

搏击选手都知道,要想打人必先挨打,没挨过打肯定打不了人。投资想赚钱,先要知道赔钱的概率,赔钱的概率往往比赚钱的概率低才能实现目标。投资要么在风险固定的情况下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要么在预期收益固定的情况下追求风险最小化。

按照资本市场投资的模式,我们只能选择前者,因为收益不可控、风险可控。所谓风险可控,就是给自己画一条亏损底线,一旦突破底线,就要认赔出局,无论后市如何都不再关注。

底线是什么,这是一条大过自己欲望的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谈什么投资。

很遗憾,这种人无论在投资市场还是生活中都颇为常见。指数投资中如何避免被伤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画一条底线,不允许自己越过雷池。一旦越过止损线必须转身离开。

请记住,指数基金投资前先画一条底线,一旦超过预设的风险程度,无论何种情况,立马手起刀落出局,之后即使是万丈深渊,也不会伤你半根毫毛。

钱从哪来、投资期限、投资目标、承受多少风险,四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约束体系,任何人包括机构都要在此框架下寻求最优解。

投资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天猫、京东的买卖只需瞬间就能完成,投资是在投入的时候才刚刚开始,直到卖出才结束,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机会,当然,也无时无刻不存在着风险。

个股、指数、指数基金之间的关系

1963年,美国的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一篇论文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足以改变天气变化。”这个发现被命名为蝴蝶效应,并有了一个更加诗意的表达:南美洲亚马孙雨林中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就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告诉大家:在一个系统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微妙变化,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

本书是讲指数基金的,前面似乎说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例如股票、股票指数。它们都同时存在于资本市场,都属于一个系统,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其他必然会产生反应。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都能在美国引起龙卷风,资本市场上紧密相关的个股、指数、指数基金其中一个发生变动,对其他两个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很多投资者或多或少能感觉到它们相互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个股下跌会引起股票指数、指数基金下跌,指数下跌能引发个股和相应指数基金下跌等。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个股、指数、指数基金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买股票、指数基金时,投资者总喜欢用指数的走势替代整个市场的情况,然后再决定买卖,而个股和指数基金的交易反过来又会影响指数的走势,个股、指数、指数基金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某种动态特征,这种关系对投资者投资指数基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股、指数与指数基金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个股涨幅与股票指数涨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专业的名词是β系数,它源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模型),是对特定资产的风险度量指标。简单地说,β系数就是衡量个股波动(个别资产组合)与股票指数(整体资产)波动偏离度的指标。

β系数是资本市场里常用的一个术语。β系数既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如果β系数是负数,个股和股票指数走势呈负相关,股票指数上涨它下跌,股票指数下跌它上涨;如果β系数大于1,说明个股比股票指数的波动更大;如果β系数小于1,说明个股比股票指数的波动更小。

除了能说明个股与指数的关系,β系数也能说明基金与股票指数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如果基金的β系数大于1,那么该指数基金比市场整体水平更活跃、波动性更强;如果基金的β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指数基金比市场平均活跃水平更低、波动性更小;基金的β系数是负数,说明和市场整体负相关。

个股、指数、指数基金之间,似乎还有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股票指数是根据股票的平均价格或股票市值与基准期的相应数值相比,经过一系列计算最终确定,它反映市场的总体变动情况,而个股的走势又会影响指数的变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如果个股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股票指数无疑是另一位在楼上欣赏你的人。同样,股票指数和指数基金也存在这样的关系。

很明显,股票指数中个股的上涨或下跌,一定会影响相应指数的涨跌,当指数上涨或下跌后,投资者又会参考指数的走势情况,决定个股的买卖。

对于指数与指数基金也是一样的道理,指数上涨或下跌后,指数基金一定会相应地涨跌,当投资者对指数基金份额申购或者赎回后,又会反过来影响股票市场及指数的走势。

市场上的基金,从投资品种上划分,可以分为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顾名思义,股票型基金是主要或者大部分资金用来投资证券市场的股票,它的交易行为对股票指数的走势会产生一定影响。

债券型基金在整个基金市场中占的比例较小且比较稳定,对股票指数走势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短期国债、票据等现金等价物,虽然不投资于证券市场,但由于它超强的流动性,股票指数上涨或者下跌时,在逐利或者避险情绪主导下,随时可以买进或者卖出货币市场基金,这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股票指数走势。

证券市场的涨跌,直接影响基金市场的结构。一方面,股票型基金的市值会随着市场的涨跌而出现规模增加或减少的情况。股票上涨,股票型基金规模增加,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者买入股票型基金,甚至货币市场基金持有者会卖出货币市场基金买入个股和股票型基金。有了资金流入,又会推动个股和股票指数的上涨。另一方面,当牛市来临时,基金公司会趁着市场热度发行新的股票型基金。熊市来临时,情况与之相反。

总之,在基金市场上,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的规模会随着股票指数的表现而出现此消彼长的状态。特别是牛市来临时,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上升,货币市场基金偏低的收益率会促使投资者转投股票型基金,它们规模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个股和股票指数的走势。

在资本市场中,虽然散户人数占优,但从资金规模上看,二八效应非常显著,数量并不占优的证券投资基金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它们拥有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专业化的投资队伍。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全国已发公募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达13.01万亿,其中非货币理财基金资产规模总计4.86万亿。虽然基金的仓位会有变化,但平均值为70%。

这么庞大的资金规模对股票市场的涨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升收益率,股票型基金总会进行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当它们减仓时,股票指数和个股就会下跌;当它们加仓进场时,又会带动个股和股票指数上涨。因此,股票型基金的规模与上证综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个股、指数、指数基金都同时存在于证券市场,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明白它们的关系,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它们在证券市场运行、影响的过程,而在了解投资指数基金前,还要先了解成本,这样才是知己知彼。

投资前先降成本

经营企业讲究开源节流,如果收入不高,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就成了必需要素。恰当地开源节流,个人的小日子同样可以过得很滋润。

投资指数基金同样如此,与收益相比,控制成本同样重要。更重要的是提高收益是件很难的事,降低成本却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成本和提高收益是一码事。赚钱,先从容易的做起。

对于任何非固定收益投资来说,收益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买股票谁也不能准确预测盈亏,买指数基金也一样,没人保证一定会赚钱。即便固定收益类产品,有些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货币基金和国债逆回购的收益虽然是固定的,但它们也在不停地波动。

投资中确定性比不确定性更重要。既然收益不能事前确定,不如关心确定性成本费用。要知道,省钱比赚钱容易。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想为投资者赚钱并不代表最后一定能赚到钱,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任何人都无法在事前确定收益。提高业绩能帮投资者赚钱,少花钱努力降低成本,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实际收益的目的。

确定不了收益,可以先确定成本。很多基金的费率都是事前确定的,选择低成本的产品,同样是在赚钱。

巴菲特在1996年致股东的信中这样说:“我给大家提一个投资建议: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股票投资的最好方法是购买成本费率很低的指数基金。通过投资成本费率很低的指数基金,在扣除管理费和其他费用之后所获得的净投资预期年化收益率,肯定能够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家。”

巴菲特的观点也佐证了我们的观点:投资指数基金要先降成本,省钱即赚钱。

同样的环境下,两只配置相同的指数基金,无疑是成本最小的产品能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多收益率。不能确定哪个指数基金赚多少钱,可以先确定哪个指数基金更省钱。选择更省钱的指数基金投资,是理性投资者最明智的选择。

既然如此,投资者就要弄清楚购买基金包含哪些费用,费率如何,怎么买才能更省钱,成本更低。

总体看来,基金成本费用可以归为两类:一是销售产生的费用,二是基金运行、管理产生的费用。

与销售有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认购费、申购费和赎回费等,认购费率一般在1%左右,申购费率会随着申购金额发生变化,申购金额越大适用的费率越低。赎回费率也会随着持有期限的延长而降低,一般情况是这样:持有不足1年费率为0.5%,1~3年的赎回费率为0.25%,3年以上的赎回费率为0。

这几项费用一般在进行相关操作时收取,其中,申购费既可以在购买基金时收取(前端收费模式),也可以在卖出时收取(后端收费模式)。后端收取的收费模式下,申购费率一般会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为零,从这个角度看,股票型基金并不提倡高频、短线交易。

另一大类与基金运行、管理有关的费用主要包括基金管理费、托管费等。基金管理费率一般与基金的规模有关,基金规模大,费率会更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基金的管理费率一般为1.5%左右。基金托管费通常按照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为0.25%。目前这两项费用都从基金资产中提取。

想必很多读者已经看明白了:基金公司有时候挺不厚道的,还没开始交易,投资者已经支付了一笔费率不低的费用。如果按照最高标准算,钱赚不赚得到还不确定,实际已经亏损了2%~3%。

基金的各项费率加起来的确不菲,一位投资者持有某只股票型基金一年,申购费率、赎回费率、管理费、托管费率加起来至少有3%左右,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2.75%,也就是说基金的收益只有超过5.75%才能与存银行的机会成本相当。

现实的状况令人伤心,很多股票型基金的表现差强人意。天天基金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26日有超过400只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低于5%,有300多只基金的收益不到3%,不及同期上证指数3%的涨幅。

3%的成本已经相当高了,如果选到业绩不好的基金或者遇到市场不好的情况,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会更高。

成本控制在基金选择中很重要。但是,究竟应该怎样选择,里面还是有很多窍门的,不一定所有的渠道都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费率。

首先,大家要明确,同样买基金,在不同渠道购买,费率会有很大差异。一般基金公司渠道和银行渠道的费率最高,证券公司次之,互联网渠道最低。

表2-1的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7月27日,数据来源为各金融机构官网或App。以指数基金易方达上证50指数A(代码:110003)的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以及托管费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表2-1只列举了一只基金和部分金融机构App的费率情况,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基金申购费率差异的事实确实存在无疑。这个表格只是给大家提一个醒,其他产品和渠道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比较。

表2-1 易方达上证50指数A(代码:1 10003)交易费用比较

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只指数基金的赎回费率在各大机构的App都是一样的:持有小于7天费率为1.5%,7到364天费率为0.5%,365天到729天费率为0.25%,持有730天以上费率为0。

基金交易成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申购费率上。从表2-1可以看出,各大金融机构1 000万以上的申购费均为每笔1 000元,费率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 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仔细选择购买渠道,就可能比别人多花钱。

银行App、基金管理公司App的申购费率整体高于券商渠道的费率,而券商渠道的费率又高于互联网渠道的申购费率,基金公司和互联网渠道费率相差高达10倍。

50万元申购易方达上证50指数A(代码:110003),在招商银行和e钱包的申购费用为7 500元,在平安银行申购则费用为6 000元,在招商证券或者安信证券申购的费用为3 000元。如果在天天基金网或者支付宝购买,则申购费用为750元。

因为申购渠道的差异,50万的申购成本费用竟然最高相差6 750元,这几乎相当于一位二线城市职工一个月的收入。能拿出50万元投资指数基金的家庭必定收入不菲,但我相信任何人的财富都是辛苦挣来的,没有人会介意多省下一些钱。

通过这张表格,你就可以比较不同渠道费率的差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渠道,在投资前先为自己省下一笔数额不小的费用。

渠道的奥秘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不同渠道的申购费差异这么大,是不是有些渠道是以牺牲服务换来的,会不会影响指数基金的最终收益?

首先告诉大家,同样一只基金,从不同渠道购买安全性没有任何区别。其次,除了发行的基金公司本身以外,各大渠道都属于代销,能提供的服务差异性非常小,对产品的收益提升的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即便你在其他渠道购买了产品,也可以向对应的基金公司寻求帮助和服务,因为你也百分之百是他们的客户。

那么为什么申购费率会差这么大呢?

“店大欺客”

申购费率的差异与我国的基金销售模式有很大关系,这项费用一般很大比例归销售渠道所有,代销机构有很大的定价、议价能力。与互联网渠道相比,银行仍是基金客户来源的主战场,银行代销是各大基金公司的主要销售方式。

众所周知,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销售渠道资源非常稀缺。银行在与基金公司的博弈中,占有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银行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不仅仅对基金公司具备定价权,对客户也具备定价权。很简单,大部分客户还是会从银行购买基金,所以不怕高费率流失客户。

与占有垄断地位的银行相比,证券公司、互联网企业的竞争相对充分,更重要的是证券公司、互联网企业本身就没多少市场份额,需要靠费率去争取市场,所以这里的费率比银行低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渠道费用与基金业绩、基金规模等变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国的基金间确实存在争夺销售渠道的互补性策略的互动行为。 简单地说,对于基金公司,银行的努力程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命运。为了调动银行的动力和销售资源,处于弱势的基金公司往往会给银行更高的费率,以完成吸引资金、增加管理规模的目标。

基金为了获得更好的渠道资源支持,还会提高尾随佣金的支付比例,这就像土地价格竞次,单个基金的行为看似合理,但最终会提高整个基金行业的费用水平。

渠道动力不同

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不同渠道基金申购费率的差异。银行是靠存贷款赚钱的,代销基金属于“兼职”,而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来说,代销金融产品是有限的赚钱渠道之一。退一步讲,这些互联网企业甚至可以不赚钱,只为未来在金融产业的布局上放下一颗具有战略意义的棋子。

基金的互联网代销渠道对传统银行代销渠道有很大的冲击,互联网企业能够利用客户多、经营成本低、获利成本低的优势,在与基金公司的博弈中获得费率优势,以更有利于投资者的费率水平帮助基金产品吸引资金流入。未来在互联网代销渠道的冲击下,基金行业整体费率一定会逐渐降低。

其实,费率的高低并不是投资者选择基金产品的首要考虑因素,如果基金管理能力强、能帮投资者赚更多钱,谁还在乎那点儿费率?就怕有人浑水摸鱼,利用高费率掩盖自己的低能力。

也许有投资者愿意为业绩更好的基金支付更高的费用,但费率更高的基金,其业绩一定更好吗?

有时恰恰相反。有一些业绩较差的基金管理者会通过收取高额费用来迷惑投资者,证明自己是能力强的基金管理者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研究表明费率较高的基金选股、择时能力更强。

当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不成熟时,能力强的基金管理者会设置更低的费率,能力不足的管理者反而不愿意降低费率。市场上成熟投资者少,低能力的管理者降低费率,不能实行价格歧视,最终得不偿失。高能力的管理者却可以设定比低能力管理者更低的费率,这样能把全部高质量的成熟投资者吸引过来。

如果不能辨别谁是高能力管理者谁是低能力管理者,特别是对于指数基金而言,选择费率最低的基金是最明智的选择。由于产品跟踪指数的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在费率上体现不出来,那我们就更应该选择低费率的产品。

在市场的不同阶段申购基金的成本不一样,对某一时刻的某一些基金产品来说,投资者申购的成本是巨大的。

有研究表明,在牛市阶段中等业绩的基金会发生“净赎回悖论”,此时投资者的参与成本过高,没有办法辨别哪个基金好、哪个基金差,投资者会选择逆向申购。 因此,此时不适合申购中等业绩的基金。

基金公司营销的最优选择

基金公司的营销和广告行为一般是针对整个公司的品牌而不是某个产品,将广告费用只是投入某个特定产品中,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将一定的营销费用给予银行、券商等渠道,改变营销方式,比自己投入的效率更高。

从以上讨论可以延伸出另一个问题,除了费率,哪些是选择基金还应该考虑的因素呢?

基金规模

一般认为,基金管理资金规模增大后,费率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然而这只是某些宣传的噱头,营销人员会很专业地告诉你:规模经济效应下基金的单位费用会降低,利于提升基金业绩。

为了验证这个结论的真伪,有研究以2011—2013年的1 391只基金为对象,利用实证模型分析,最终发现基金的费率水平的确与基金规模呈负相关,基金规模越大,费率越低,基金业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不过研究者最后又表明,基金规模变大,固定费用支出分摊到单位资产上,管理效率高,因此费率水平降低。

对于这个结论,我并不完全认同。基金规模变大,管理效率并不一定提高,这取决于基金公司内部的协调能力,如果协调了内部关系,加强了制度管理,员工的努力程度增加,管理效率提升,那么单位成本自然会下降。相反,如果做不到这些,管理成本就有可能增加。

此外,规模经济只在一定前提下适用,如果一味增加规模,基金的边际成本下降后再次降低的可能性非常低,甚至会出现边际成本增加的情况。

学术界同样有很多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随着基金规模的增大,平均费率并不会出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可能的解释是,规模大的单位基金费用确实可能因为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帮助基金业绩有了提升。规模较小的基金身手敏捷,船小好掉头,能够根据市场情况灵活操作,这也能帮助提升业绩。

基金规模的大小对费率和业绩是否有影响,众说纷纭。我认为即便存在某些影响,但这种效应也不明显。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应该以规模论英雄。

基金存续时间

基金公司成立越久,基金存续时间越长,发行管理的基金产品数量越多,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越完善,越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基金经理,其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也会得到提升,最终帮助提升业绩水平。

因此,在申购基金时,投资者应该选择那些老牌的基金公司,选择旗下产品线较多、基金成立运作时间长的产品。

基金的分红能力

基金的分红能力,能够体现出它的投资能力。基金能否分红,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例如基金净值高于面值,而基金的净值能够反映基金的投资绩效水平,只有投资水平高,净值才会不断攀升,才能不断给投资者分红。

众所周知,我国的股票市场波动很强,基金特别是指数基金也会随之有很大的起伏,如果能在这样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保持持续的分红能力,恰恰证明了基金的投资水平。因此,投资指数基金时,要选择那些净值高、不断增长,而且能持续分红的产品。

投资者往往具有“落袋为安”的心理,基金分红相当于把投资者左口袋的钱放到了右口袋,但对投资者来说,却是把部分收益给了自己,相当于分享了基金绩效增长的成果,减少了内心的顾虑。因此,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分红的基金,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分红也利于自己吸引资金、扩大基金规模。

在选择指数基金时,除了上面的因素,还应该综合考虑历史业绩、基金经理等因素。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时,拟合优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关于这个问题,后面的章节将会详说。 Hc1YzEwRwTAEi4IAhgI31RK8P76vv5Dy2PnrUY+lp2O7U13qv0Jf8NXV2p8bY/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