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爸爸妈妈是孩子最真实的“成长环境”

很多人口中所说的“好好教育孩子”,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主动而为之的行为,这时人们的心理多半都是“我有责任对我的孩子进行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指导、批评,并纠正他的各种错误,帮助他向好发展……”

诚然,发自内心主动地去表达教育的意愿,当然是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的。比如,有的妈妈会反复提醒孩子“过路口的时候要注意看车,注意看红绿灯”,孩子能记住吗?有的孩子是可以记住的,妈妈的反复强调会促使他形成一种机械记忆,妈妈口中的“注意”,可能会让他在遇到相应情况的时候调动记忆,从而做到真的注意。

但是,这种情况显然并不具有绝对性,“有的”孩子可以记住,势必“有的”孩子就记不住。为什么?因为这种反复的主动强调,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强硬的灌输。孩子“被要求”做到妈妈的提醒或嘱咐,但容易忘事的孩子在某些情况下,比如说想玩的意愿太过强烈时,就会忘记妈妈的嘱咐,因而一旦再过路口时,妈妈就不得不去反复提醒孩子再次注意,甚至还有的孩子就因为一时的忘记而后悔莫及。

相反,有的妈妈并不采取这种主动强硬的灌输方式,她会自己先做到,过路口的时候很认真地四下看车,规矩地按照红绿灯的指示前行或停止。同时,在自己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会给孩子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及意义。孩子在妈妈行为的引导下经历过几次之后,就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模仿模式,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如此一来,孩子逐渐养成了习惯,一到路口,头脑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就会发动,会自然地关注车辆、红绿灯,从而有效避免意外状况的发生。

两相比较,前一种妈妈可能会操更多的心,反复强调,还要反复关注,生怕孩子记不住;后一种妈妈却可以做到内心轻松自然,因为源于妈妈自身的影响让孩子已经自内心深处养成了正确的行为习惯。

当然,这并不是在强调主动教育是错误的。实际上,有主动教育的意识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还要意识到一点,教育孩子其实是有更好的方法的,既然有可以让自己轻松同时孩子也能从中受益的好方法,我们又何必自寻烦恼让自己和孩子都因为教育问题而变得焦虑起来呢?

至于说那个好方法,显而易见,自然就是我们自身的良好表现。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中讲了这样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其父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因自身颇有德行而素有美名。王浑去世后,凉州部下官吏都怀念他的德行恩惠,相继凑了几百万钱做丧葬费,王戎却一概不取。

第二个小故事:

东晋名士谢安的夫人经常对子女开展教育,她问谢安:“怎么从来不见你教导儿子呢?”谢安却说:“我自是也经常教育的,我用自己的言行来教育孩子。”

王戎为什么能做到面对几百万钱而一概拒收?当然是因为父亲王浑素有德行,其德行早已深入王戎的内心,他当然也不会让自己的言行辱没父亲德行的美名。这便是父母自身的德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而谢安显然是悟到了教育的真谛,那就是自身的言行才是对孩子最直接的教育,他努力做好自己,孩子自然也会因此而受到启发。

由此可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给孩子做好榜样,以身示范,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不只是说教,因为“言教者讼,身教者从”。

战国时的韩非子也写过一篇教育故事,名为《曾子杀彘》。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可是儿子哭闹不止也要跟着去。为了让儿子听话,曾妻就哄儿子说:“乖儿子,不要哭了。你要是听话,娘从集市回来就给你杀猪炖肉吃。”儿子听说有肉吃,果然马上不哭了,乖乖待在家里等着娘回来。

曾妻从集市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正在捆绑猪,旁边还放着一把明晃晃的尖刀,他正准备杀猪呢!曾妻一见就慌了,急忙制止曾参说:“我刚才是为了哄孩子才这样说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啊!你怎么还当真了呢?”

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尚且幼小,什么都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事,听父母的教诲。今天你若骗了孩子,就等于让他学会了说谎和骗人。再说,今天你若欺骗孩子,孩子就会觉得母亲的话是不可信的,以后你再教育他,他也不会相信了,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变得困难了。你说,这猪是不是该杀呀?”

听了丈夫的一席话,曾妻后悔自己不该用假话哄骗儿子,可是既然自己已经说了要给孩子杀猪炖肉吃,就要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于是,她也挽起袖子和丈夫一起磨刀杀猪,并为儿子炖了一锅肉。儿子一边高兴地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的目光。

曾子花如此大的代价,为了什么?正是为了教子,要知道,“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父母的言传身教正是教育的根本。

可见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意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说教,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后世子孙。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司马光的《居家杂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李昌龄《乐善录》云:“为父为师之道者无他,惟严与正而已。”这些说的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示范带动作用。只有家长做到正身率下,公正不偏,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家人和睦融洽,家庭秩序井然。

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俗语,像“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出虎子”,这些其实都是在说同一个意思,那就是身为父母,自身的德行思想、言谈举止,以及所营造出来的家庭生活环境,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可以说孩子对这世界最初的认知,对生活最初的感受,为人处世最初的经历,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就如植物生长,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好的肥料土壤,会让种子感受最为合适的生发环境,再加上适当的照料,它自会茁壮成长。我们的家庭,就是在为孩子这颗未来可期的种子创造一块良好的成长土壤,这块土壤肥沃了,孩子的成长从最开始就可以打下一个良好的根基。

正所谓“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同样的道理,要想把孩子培养好,就要想办法把他生长的环境营造好。家庭是一个外在的“物质化”环境,而对孩子真正起到教育意义的其实是这个外在环境的“灵魂”——那个由好爸爸、好妈妈的精神面貌、性格特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所融合而成的内在的“精神化”环境。

所以说,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成长环境”。古人讲,“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见父母便知孩童,观小儿可晓家庭。身为父母,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关注的视线先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才好呢?这是一个值得所有父母深刻思考的问题。 z+zPIba/3WR9gY2esZ5rDLt39ONbMXBc+y19+imkR12EmQDJMfyCjMVB4jFBu45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