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孩子做最好的联结
——母子(女)心连心,给足孩子安全感

总有人说,孩子的心思很难猜,经常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也有人说,孩子藏着很多小秘密,并不愿意都告诉父母。凭借着这样的认知,有相当一部分妈妈认为,孩子本来就是这样“处理”内心情感的,所以她们也并没有主动探索孩子内心的想法,于是便很容易出现“妈妈认为的”和“孩子认为的”产生矛盾的情况,最常见的就是下面这样的场景:

孩子说:“妈妈,我觉得好热。”

妈妈说:“哪儿热?一点儿都不热!”

孩子说:“我就是觉得热,我想脱了外套。”

妈妈直接拒绝:“不许脱!感冒了看你怎么办!我都不觉得热,你热什么?”

妈妈自以为这是对孩子好,但这种好却是建立在自我认知上的,妈妈并没有深入了解孩子到底是怎么认为、怎么感受的。结果妈妈为孩子不理解自己而生气,而孩子呢?也同样会因为妈妈并没有知晓自己的心意而感觉妈妈离自己很远。

显然只有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联结,才能让他产生归属感。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我和爸爸妈妈是一伙的”,心灵相通,会让孩子的安全感更加稳固。

要做好联结,可以尝试这样来做:

第一,不在第一时间表达感受,不过度询问“你怎么了”。

一些妈妈总是从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或者孩子的内心情绪情感,这种第一时间就表达自己感受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妈妈总是在和自己对着干,他会产生不被理解的感受。

不管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最好不要直接就询问他“你怎么了”,孩子的理由都是很直接的,但在成人看来却可能又很微不足道。而且在他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你多半都希望他先安静下来,因此也就更容易出现从成年人角度出发的表达:“别哭了”“没事”“再闹就不是好孩子了”……你根据孩子的答案给出的第一感觉表达,都是不准确的,也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所以,此时可以先抛开其他的内容,说一些“我想你确实很难过”“看来你有自己的想法啊”等类似这样接纳孩子情绪的话,这会更容易联结到孩子当下的心情,也更能让他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理解。如此,亲子间的沟通就会顺畅很多,孩子的安全感也会得到提升。

第二,结合孩子的感受积极思考,但不要盲目认同。

当孩子表达出感受之后,并不一定需要获得我们的认同,他不需要我们跟着他表达同样的感觉。比如,孩子说“我不喜欢红色”,如果你也说“确实,红色不那么好看”,这可能会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却无法引导他产生更积极的思考。而且,你是真的觉得红色不好看吗?你是和他一样也不喜欢红色吗?其实并不是。孩子只是表达出来了他的感受,那么我们可以回应也可以了解,但并不需要不加区分地去盲目认同他。

第三,不只说“我了解”,回应要匹配孩子当时的情绪。

很多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妈妈都会直接说“我了解你的感受”,也不管孩子当时到底经历了什么,看见他哭就说“我知道你不好受”“我知道你难过”,对于孩子来说这其实是一种敷衍的表达,孩子并不能觉得自己的感受得到了理解。

应该深入了解孩子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闹的情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去回应他所需要的理解。只有联结到孩子的真实感受,他才会感觉到你是真正理解了他,在心理上,他就会变得更有安全感。

第四,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也成为“孩子”。

就算是成年人了,我们的内心也还住着一个孩子,所以当孩子表达感受的时候,我们不妨也放下成年人的身份,也变成“孩子”,让自己的情感以孩子的思维程式去表达,真的跟孩子“打成一片”,这样也就可以更加贴近孩子的感受,更能理解孩子的心理与情感需要。

第五,帮助孩子与爸爸也建立情感联结。

就像前面提到的,孩子需要的是与父母双方都建立情感联结,而不是只与妈妈有联结,所以你也要经常在孩子心中“种下”爸爸的影子,让孩子与爸爸也建立如同你们彼此之间那般坚固的联结。

这就要求,你要对孩子提供关于爸爸的更多正面的信息,比如“你和爸爸一样有担当”“你很棒,和爸爸一样有勇气”“爸爸工作很努力,就跟你学习很用功一样”……这样,孩子积极正向的情感就会向爸爸靠拢。而且你对孩子爸爸的尊重,也会让孩子意识到妈妈和爸爸之间拥有良好的感情、良好的关系。这样,当孩子和妈妈建立起良好的内心联结之后,经过妈妈的帮助,他也可以很顺利地和爸爸建立联结。 1G5xDNlE4QIF+ujPv9R+6HytRBBQ/gzjly/fdXQAxG/V4IoNs0x8eHHwdnP9a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