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节

如何借助归属感,让孩子主动演说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影响吗?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1995年哈里斯《心理学评论》论文片段

1 比起家庭环境的影响,同伴演说环境更重要

在培养孩子演说力的路上,我们困扰的不是让孩子说什么,而是如何让孩子愿意去演说,甚至主动去演说。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演说力的第一步就很为难,因为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想去演说。有的家长以身作则,主动先自己演说打卡,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对演说的好奇,这也是一种好的方式。

我一开始也觉得用家庭环境来影响孩子的演说热情很重要,直到看了《教养的迷思》才了解到同伴演说环境对孩子更重要。

《教养的迷思》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她指出:我们平时认为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这种观点是错的。

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东西,不足以帮助他应对跟其他孩子的关系,孩子更多的是跟其他孩子学习的,而不是跟父母学习的。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儿童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

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同龄人,而不是学会成为一名成年人。朱迪斯·哈里斯因为这个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家的乔治·米勒奖。她指出,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被同龄人接纳的需求,也就是孩子的归属感。如何借助归属感,让孩子主动演说?我来说说Mike打卡的经历。

Mike在演说打卡的第五天的时候,无论我怎么说,他就是不愿意打卡。说得我一点耐心都没有了,他还是在地上玩他的小车子,不理我。在我即将发火的时候,我赶紧转身快步走到书房,“砰”的一声关上门,坐在凳子上让自己平静一下。因为我知道,如果我再不离开将会面临着一场大战。

还没过几分钟,Mike就把我的门打开,手里拿着平时打卡的小话筒,“啪”的一声砸到地上,眼睛斜瞪着我,气呼呼地说:“我再也不打卡了!哼,你这个坏蛋!”我因为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就没说话。我就看着他在书房里闹腾,他自言自语在那气哼哼地翻东西,翻到一个装毛绒玩具的箱子,拿起毛绒玩具在那儿玩。

突然,我想到了同伴环境,我就拿出手机找到那个平时的演说打卡群,把那些小朋友的视频,一个个拿出来播放。他听到小朋友的声音,就走过来,看着哥哥姐姐一个个演说的样子。

时机来了,我说:“哥哥姐姐说得这么好,都是因为每天坚持打卡练习。我们再来试一次好不好?你可以拿着这个玩具来打卡。”

他居然想都没想答应了,“那好吧”。看起来无比艰难的说服工作在哥哥姐姐的这种同伴演说环境影响下顺利完成了,其实这是孩子和同龄人的互动“同化”的表现。

同化,简单说就是从众,孩子希望和同伴保持一致,以获得接纳。通过同化,孩子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比如,普通孩子进入英语学霸圈,也不由自主想学好英语;孩子与爱打游戏、爱打架的孩子一起,也会慢慢爱打游戏,荒废学业。

与同龄人同化互动的同时,另一种互动方式是分化,一般来说,孩子多数时间与大家保持一致,少数时间与众不同。尤其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会在群体中找自己的定位,找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当然,与众不同的最好方法是比其他人更好。

所以,坚持带孩子做演说打卡练习会让孩子在同龄人中变得更好,他就会更有成就感和归属感,有了成就感和归属感,就更想要说得更好,这像是一个良性闭环,让孩子主动想要演说。

2 演说圈子,要么组建要么加入

环境会决定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伴环境也是如此。在上百人面前自信大方演说的妞妞,她的妈妈也是我Ladyboss的同学陈今华,在演说群里这样分享:

“我在妞妞上幼儿园的时候给她报了小主持人班,因为幼儿园的积累沉淀,妞妞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上有活动,她就成为活动的主持人,也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的很多活动和比赛。

“平时带着妞妞参加樊登线下读书会,让妞妞感受分享的氛围。有一次给妞妞报名演说夏令营,这是她独自在陌生的城市学习,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我看到妞妞一次又一次站上舞台,而且小组竞赛中妞妞也为了团队荣誉不断挑战自己,我看到后忍不住眼眶湿润了。”

因为夏令营中都是想要学习演说的孩子,大家都会私下里暗暗较劲比拼。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主动演说都难。

那我们如何让孩子加入一个演说圈子呢?如果身边已经有这样的资源,我们就带着孩子加入,如果没有资源,我们就创造条件,最好的方式就是组建一个演说打卡圈子。

如何组建呢?

第一步:迈出一小步,找到至少一个可以带孩子坚持打卡的朋友

三个人就是一个社群,设定好规则,比如每天12点之前发送孩子打卡视频到社群里,人少的时候可以互相鼓励和点评。

第二步:设立规则,树立目标

为了让孩子演说社群的氛围更有能量,我们可以设置相应的进群门槛,因为进到这个群的家长,就是一定会坚持让孩子打卡,你可以根据情况设立“365天打卡”“1000天打卡”的主题,每个小朋友打卡前都要说:“大家好,我是×××,今天是我参加1000天打卡的第×天”。

目标最好定高一些,因为取其上而得其中,取其中而得其下,我参加的就是孩子1000天打卡的社群,群内的每一个家长对孩子坚持演说负责,也是对社群的氛围负责。

鼓励大家公开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写下孩子的进步,因为只有公开展示,我们才会更加坚定地把这件事坚持到底,并且这么做,也会吸引想要带着孩子打卡的家长进群。

第三步:借助社会资源,为孩子创造演说机会

关于养孩子,有句英文“It takes a village”,就是要由一个村子的人来养这个孩子,孩子不是只属于我们自己、属于家庭,他也属于社会。

在培养孩子演说力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借助社会资源来为孩子创造演说机会。 在演说的道路上我们有意识找到一些要好的朋友,形成亲密的支持系统。

在线下,我们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或者是确定演讲主题,定期户外郊游或家庭聚餐的时候,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演说分享。

坚持100天或200天后,同城的家长可以组织一个线下演说小聚会,给每个孩子一个3分钟演说的机会展示自己,家长共同投票,在给每个参与的孩子小礼物的同时,也给表现优异的孩子奖品,让孩子感受到演说带来的荣誉。

在线上,我们可以用自己身上的优势,为群里的孩子们赋能。比如说,擅长主持或者播音这一块的家长,可以在群里分享《如何让孩子学习正确的发音方式》;在职场经常做培训的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如何讲故事。再比如说,有些孩子在演讲打卡上表现出来的愿望和态度非常正能量,我们可以请家长来分享一下她是如何带着孩子做到这一点的。

建立这种支持系统的好处,不光是可以减轻演说道路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跟小朋友互动,形成一种比同学更亲密的关系,可以一起吃吃饭,或者是一起去图书馆看书,让他拥有比家庭之外更广阔的圈子。

首先,孩子们会很喜欢,孩子会看到别的孩子在演说当中的进步,他就会反思自己,想到自己哪里可以提高。

其次,不同家庭教育的观点不一样,孩子可能会听到很多人说的不同主题,比如说《弟子规》、古诗文、英语演讲。他会感受到演说的方式不止一种,生活的方式也不止一种。在这些丰富的题材当中,孩子慢慢会找到自己想去寻找的方向,形成他们自己的判断力。

3 熟知家族故事是孩子演说的力量源泉

在孩子的演说表达中,说自己的故事或者家里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是最自信的。家庭的归属感会让孩子在演说中更自如地绽放自己。尤其是有信仰和文化传统支持的孩子,内心会更有力量。

而孩子对家族历史越了解,越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我们可以给孩子说说亲人的故事,讲讲家族人经历过的人生故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建立这个大家庭的;或者讲讲爸爸妈妈成长的故事,两个人结婚的过程,等等。

还可以经常问问孩子早上、中午、晚上做了些什么,爸爸妈妈都做了什么,了解自己和爸爸妈妈每天的生活轨迹,甚至是家里亲戚的生活和人生轨迹,都会给孩子一种掌控感,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自信。

怎么和孩子讲家族的故事呢?有些家长只爱说些家里英雄式主题的故事,或者对家族里的某一个人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批判,这两种说法都不太合适,因为生活远比单一式的主题要复杂多了。多和孩子说说有起有落的故事,有光辉也会有苦难,孩子会觉得苦难并不可怕,因为背后有强大的家人力量支持,最终是可以克服困难的。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小问题入手开始讲故事。美国艾默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uke制定了一份叫作“你知道吗”的调查问卷,回答“是”的个数越多越好。调查问卷如下:

你知道吗:

① 你知道你的家长是怎么认识的吗?

② 你知道你妈妈成长的地方吗?

③ 你知道你爸爸成长的地方吗?

④ 你知道祖辈(如奶奶)成长的地方吗?

⑤ 你知道祖辈是怎么认识的吗?

⑥ 你知道你家长在哪里结婚的吗?

⑦ 你知道你出生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⑧ 你知道你名字的来源吗?

⑨ 你知道你兄弟姐妹出生时发生什么事情吗?

⑩ 你知道你长得最像你们家族的哪个人吗?

你知道你的言行举止最像家族的谁吗?

你知道你家长年轻时受过什么伤吗?

你知道你家长从得意或失意中得到的经验或教训吗?

你知道你家长读书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吗?

你知道你的家族的背景故事吗?

你知道你家长年轻时做过的一些工作吗?

你知道你家长年轻时获得的一些奖励吗?

你知道你妈妈读书的学校的名字吗?

你知道你爸爸读书的学校的名字吗?

你知道你家族里有没有亲戚因为笑得很少而脸部表情很凶吗?

有研究表明:“家族故事问卷回答得越好的孩子,他对生活越有强烈的掌控感,自尊程度更高,对家庭生活更有信心,焦虑水平更低,行为问题也更少。”一旦孩子熟知家族的故事,孩子对自我行为的掌控感会更强,在家庭聚会中、吃饭聊天中会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种家族起起落落的故事,也会让孩子了解到在那些故事的背后暗藏的人性的优点和缺点,看到每一个人都没有那么完美,也会变得更包容,慢慢也就能体悟到罗素说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当孩子的想法更开阔更包容,他的演说也会更有吸引力。

练习工具

高能量姿势

从家庭环境走向同伴环境,其实需要一个过渡阶段,无论在家里多么自信的孩子,在公众演说时不免都会有一些紧张和不安。

如何帮助孩子适应这种过渡,让孩子能够在群体中更自信、更有能量呢?

我们都知道要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这里我们分享高能量的姿势为孩子的状态加分。

站姿:

让孩子处于站立状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抬头挺胸。双手用力向上伸展,好像体育比赛的获胜者一样。

我们看到很多体育比赛中,获奖者在最后一刻都展开双臂,向外张开,迎接全场的喝彩。我们帮助孩子在练习这种姿势的时候,就要幻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站在舞台上演说,所有的观众为孩子的演说欢呼喝彩,当我们将这样的画面植入孩子的脑海,就是用孩子的未来给孩子的现在赋能。

坐姿:

身体后倾,双手交叉抱在脑后,把腿高高跷起,甚至可以跷到桌子上,身体尽量舒展坐在椅子上,把手臂向外延展,搭在旁边的椅子上。

这样的姿势是让孩子的身体姿态尽量打开,打开的身体姿态会让孩子感觉放松,当他的身体越来越适应这样的状态,他就会用这种姿态,用于他生活中的更多场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my Cuddy经过研究表明,只要持续两分钟做出上面的高能量姿势,就会让我们体内的睾丸素水平提升,皮质醇水平降低,从而让人更舒适,也更加自信和坚定。

最好的练习方法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来练习高能量的姿势,再配上语言上的鼓励,孩子一定会越来越适应在公众面前演说。

认为自己是父母小心肝的孩子,不一定在同伴中有更高水平的自尊心,孩子有他自己的路,我们不可能替他走他自己的路,但是却可以让孩子在同伴环境中通过演说找到自己高能量的状态。

孩子的演说之路需要时间,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时间。不要急,慢慢陪着他走。 jE3Koy71+pJ/YduqYwsD1evrNqFTp0+rroZAEBnHEnaloQBeCywjOz/dBTJDfx7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