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向孩子的演说优势 |
|
因为内向者注重深度甚于广度,并且擅长倾听,孩子们可以在这项倾听优势的基础上,展开谈话了解到别人真正的兴趣。
豆瓣上有人说自己童年阴影之一,就是每次客人来自己都要被问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爱说话?”于是默默地被家里人定义成“内向的孩子”。
一位豆友说起小时候的一些片段,说她参加大人们的聚会总是吵吵闹闹,好不容易等到要回家了,爸爸妈妈为了让她表现得有礼貌,让她跟每一位大人都要说再见,于是大家满脸笑意地看着几岁大的她站在门口跟大人们一个一个地再见:“爷爷再见,奶奶再见,大姑再见,大姑爷再见,二姑再见,二姑爷再见……”直到所有人被她再见完,才能离开。
大家都夸她有礼貌,可当时她煎熬得恨不得早点说完,赶快拔腿就跑。不知道有多少个内向的孩子像她一样,被父母期望更外向一点,更活泼一点。
“你太内向了,要多出去跟不同的人接触。”
“你要积极发言,老师才喜欢你。”
“你看你,从小就这么内向,长大可怎么办?”
这些声音让内向的孩子无所适从,他们不爱说话,不太喜欢展示自己,思考时间比较长,尤其是在崇尚影响力、自信和个性的社会中,他们总能感到压力,感到被人忽视。这是一件坏事吗?当然不是。
内向者领导力的思想领袖珍妮弗·康维勒在《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内向不同于害羞。害羞是害怕和社交焦虑造成的。尽管二者有些类似的表现(比如说,回避公众演讲),内向是一种偏好,不应该被看成是个问题。”
其实,内向的孩子就像一个充电电池,他们的精力有限,需要不断地充电,补充精力。他们的精力来源于自身内部,比如坐下来独自看书思考、玩玩具。外向的孩子需要不断从外部环境中获得能量,比如跟人交往、出去玩或者运动,他们需要四处活动才能保持精力充沛,就像太阳能电池板,只要有外面的阳光照耀就能充满能量。
哲学博士Jennifer B. Kahnweiler认为内向的孩子其实藏着一股值得孩子好好利用的力量,比如注重深度、清晰准确的表达、习惯孤独等。
据调查显示,成功者中内向者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性格外向者,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其实是性格内向的人。所以,孩子的性格内向,我们转换角度,会发现内向性格暗藏着一种潜在的能量。
那些观察入微并能做出及时反馈的内向的孩子往往会令人难忘,如果加以鼓励和肯定,一定可以更大地发挥孩子的演说优势。《内向者的沟通圣经》中提到:“因为内向者注重深度甚于广度,并且擅长倾听,孩子们可以在这项倾听优势的基础上,展开谈话了解到别人真正的兴趣。”
并且内向孩子们在平时沟通中,也更容易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说的内容也能准确触及对方的需要。这样,孩子长大后更可能赢得尊敬和信任,他们可能不会人际关系八面玲珑,但会拥有长久的深厚友谊。
慧慧老师英语启蒙班上有一个4岁的小男孩Sam,眼睛弯弯的像条小鱼,很可爱也很文静。不像别的孩子下课后就像上了发条似的疯跑,他总是话语不多,自己安静地玩玩走走。
有一次慧慧老师上课嗓子哑了,Sam上课就一直盯着慧慧老师看,下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窗台旁边,把慧慧老师泡着胖大海的杯子递给她,说:“老师,你喝点水吧。”
慧慧老师鼻子一酸,赶忙说:“谢谢亲爱的Sam。”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是一个4岁孩子的观察竟然如此仔细,内心又如此温暖,让慧慧老师无论相隔多少年想起来心里都是感激。
内向的孩子观察细致,感情细腻,会从对方的需要上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越来越欣赏的不再是在公开场合里孩子表现有多么活泼,才艺有多丰富,而更多的是在私下里细节中,那些表现得绅士懂礼、懂得付出的孩子。
内向的孩子不会大大咧咧想说就说,会时而停顿,时而思考,时而沉默。停顿和思考还能帮助内向型孩子避免说错话。在内心平静时,内向型孩子能够获取更深刻的智慧,孩子们会慎重地选择正确的措辞。
就像那句“鸡汤”说的那样,“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内向的孩子本身就能够对自己的话语更谨慎、敏感,更善于观察,能体谅别人的感受。内向孩子的性格优势,使得他们更容易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因为喜欢倾诉的人很多,愿意倾听的人却很少。
如何更好地发挥内向孩子的优势,是我们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我们用4P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让孩子无论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单独沟通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形成习惯,这将有助于增强孩子应付各种状况的信心。经常带着孩子社交,如果你也有些内向,那就把社交活动纳入家庭待办事项清单里。
比如定期邀请朋友全家一起吃饭或去旅游,让主动社交从可做可不做的事,变成每隔一两周必须去做的事,赋予它一些规律性和仪式感,让它成为孩子的期待。
具体准备什么呢?
一是准备提问。与别人沟通时,孩子可以问对方:“你去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哪里?”“你生活中最喜欢的事是什么?”在对公众演说时,孩子也可以准备一些问题,和大家互动。
二是准备介绍自己,介绍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准备好自我介绍,孩子就会在沟通或演说时更自信地展现自己。
展示就是让别人感受到孩子的存在。内向的孩子会运用优势去观察到别人的需求,然后做出相应的回馈,这不仅对孩子的社交有帮助,对孩子个人内在力量的建立也大有裨益。
如何展示呢?
① 要懂得倾听,内向的孩子很善于做到这一点,这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正如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的:“如果你对别人感兴趣,那么你在两个月内交到的朋友就比你试图让别人对你感兴趣花两年时间交的朋友还要多。”
② 让孩子记住对方的姓名,最好也能够让别人记住孩子的姓名。这样会帮助孩子在社交场合越来越自信。内向的孩子很喜欢一对一聊天,这也会让孩子遇到真正感兴趣的人和事。
③ 让孩子对别人有帮助,让孩子塑造价值感。比如:“我喜欢打篮球,上次在班级打比赛的时候,我就进了五个球,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欢和我一队,如果你对篮球感兴趣,我可以教你怎么打篮球。”
因为之前做过充分准备,所以在展示的时候就会自信满满,游刃有余。
这里说的“推动”并不是强硬的推动,而是鼓励孩子去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只有去面对挑战,孩子真正的潜力才会被激发。
“推动”可以用一些小技巧,比如把孩子的演说视频放到演说群里,孩子受到陌生人的鼓励,会更有动力。
Mike 三岁半第一次演说打卡的时候,我就把他的视频放到群里,群里有位老师说:“欢迎Mike,感觉以后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我复述给Mike听,他一脸惊讶:“真的吗?她真是个有趣的老师。”过一会儿,又补充道:“妈妈,下次我打卡的时候不吃东西了。”
当时他手里握着一小瓣橘子,讲到故事的一半,看到橘子,就顺口吃了,我虽然觉得不合适,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激发孩子对演说的兴趣为主。听到他主动这么说,我瞬间感受到做母亲的欣慰,觉得当一个妈妈真快乐。
当我们做一些小小的推动,就能感受到孩子内在成长的渴望。
创造机会,不断提高。让孩子利用善于享受孤独的能力去练习需要提高的技能,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鼓励孩子,陪伴孩子,这样孩子终将有所成就。
在生活中多找机会给孩子锻炼,比如孩子在小区玩的时候,主动跟周围的人聊天,练习自我介绍的技能。也可以一起出去野炊,组织大家互相认识,介绍自己。做这些事情,都要让孩子提前做训练和准备,当真正的机会到来的时候,孩子就能够轻松地应对。
内向的孩子比较敏感,我们在与他们对话的时候,可以多说“是的”,用肯定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语言,然后激发孩子发展出更多的场景,这也是在演说中即兴表演训练随机应变能力的核心,意思是先学会接纳,才能应变。
比如说,你问孩子:“你想去哪里玩?”
孩子:“去动物园。”
你:“上周刚去过动物园,再想想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去。”
孩子:“我就想去动物园。”
这种对话就会让孩子有挫败感,因为我们其实是在否定孩子,没有给出任何建议。为了鼓励内向的孩子表达得更多,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先认可孩子,再给出建设性的建议。这个过程包含两个部分:
“Yes”,是的,接纳孩子。接纳孩子也是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回答“是的”,看看这样的沟通会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and”是添加的意思,就是我们要添加一个新的信息。在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先这样说,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被我们影响。
不管孩子说什么点子,即使超烂,我们也要说“Yes”,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应变原则。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练习吧。
这个练习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孩子永远不知道这个故事里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个练习也要求你不断放弃旧有思路,不断地认同孩子的观点,并且给出自己的信息增量。只要你们不断地“Yes,and”,你们的故事就可以无限地往下发展。
当内向的孩子不断被肯定,又能够把性格中的优势发挥在演说上时,他就会越来越喜欢演说。苏珊·凯恩在《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内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性格问题,使家长经常向别人表达歉意,或被家长有意或无意地纠正,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性格自卑,不仅不会去寻找自己这种性格的优势,反而还会因为让家长失望,于是痛恨自己为何是这样的人。”这种自卑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障碍,比如会引起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
当我们转换角度,有效发挥孩子的内向性格优势,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之后,孩子的演说会更有优势。生活的秘诀其实就在于把自己放在合适的灯光之下。接受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这是无论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都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