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与华清池和大唐帝国对话(上)

童子诵

长恨歌

【唐】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先生说

刚才你们在华清宫前背诵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下一步是把《琵琶行》背下来,这是白居易的两首长诗。如果要在星斗灿烂的唐诗天空中选出五位诗人的话,你会选哪五位?(童子: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勃;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杜牧、李商隐……)

华清宫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个人的回答里都有李白、杜甫,且李白几乎都是首选。虽然你们刚刚背诵了白居易的《长恨歌》,但白居易并不是首选,甚至有的都没有白居易。其实在那些诗人还活着的时候,王维在长安的名声最大,是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童子:可是“诗圣”和“诗仙”都不是他呀!)那都是后人给予的评价。后来,李白、杜甫的名声慢慢起来了,特别是杜甫。假设我们只选一位你会选谁?(童子:李白。)很多人也会选杜甫。李、杜之间有些人经常会摇摆,但是按一般的公论,假如只能选一位,恐怕更多的人还是会选杜甫,李白是绝对的天才,无法模仿。假设李白、杜甫、白居易和王维按名声大小排序,应怎么排呢?李杜一定会摆在最前面,有人把王维排到他们后面,也有人会把白居易摆在李杜的后面。

你们五个小组,我们要选五位诗人名字来给小组命名,其中四位诗人还是好选的,那就是刚刚提到的这四位。你们觉得第五位选谁?候选名单上有王勃、孟浩然、王昌龄、骆宾王、杜牧、李商隐……我觉得应该选杜牧。为什么选他?因为杜牧跟我们此次西安之行关系密切,你们都背诵了他的《阿房宫赋》,接下来还要读他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我在与大唐帝国对话前讲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跟我们的课有关系吗?

去过北京游学的同学,还能想起我们在植物园梁启超墓前,读过的他在1927年写给孩子们的那封信吗?当时他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永都在美国留学,他拿经历过唐代开元盛世的两对人物做比较,有人想起来了吗?

两对人物,一对当然是李杜,这是毫无疑问的。讲唐代如果只讲一对人物,无疑是李杜。另一对跟开元盛世有关的人物是谁?(童子:姚崇、宋璟。)对。姚崇、宋璟是参与创造开元盛世的两位宰相,他们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宰相。你们说梁启超希望儿子们成为李白、杜甫,还是姚崇、宋璟呢?梁启超说,如果你们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得了李杜,“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当然,他也说得很清楚:“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各人只要根据自己的秉性,发挥自己的特长,给社会做出贡献就对了。“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李杜是不可替代的,至于姚宋这样的能臣毕竟还可以再现。

你们能记住唐代几位皇帝的名字?估计记住五位就不容易了,许多皇帝的名字是可以忽略的。李白、杜甫却家喻户晓,他们的影响流淌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你们想不知道都很难,但是皇帝的名字是可以不知道的。知道秦始皇的人多吗?他叫什么?(童子:嬴政。)知道嬴政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少人都不知道。

回到开元盛世,梁启超希望自己儿子们像李杜一样,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人,而不是去追求做高官,这是梁启超的教子之道。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姚崇、宋璟,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呢?我估计不大有人说得出来他们的事迹了。最后能代表大唐帝国的符号人物是李杜这样的诗人,无论唐代有过怎样的盛世,除了专门研究历史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宰相,不是将军,甚至不是皇帝。后世的人更熟悉的是唐代的诗人,比如代表了“盛唐之音”的李白,余光中说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当然还有写出了“诗史”的杜甫。

今天我们来到骊山华清池,要不要读一首唐玄宗李隆基的诗?不要。我们要读的是白居易和杜牧的诗。下面一起来读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其三

万国笙歌醉太平,
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
风过重峦下笑声。

唐代以来关于华清宫的好诗留下的并不多,杜牧的这三首绝句中,第一首非常有名,大家都会背,第二首、第三首就没那么有名了。你们已经想明白为什么第一首流行,第二首、第三首基本上被淹没了吧。第一首的主题非常集中,讲的是一件具体的事,就是万里迢迢送荔枝。把小小的荔枝放在大历史当中,就会有画面,有一个以小见大的切口,所以这首诗特别容易打动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下子就把人们要表达的情绪释放出来了,这极富画面感的十四个字,呈现出的是一个活的时代镜头,与《长恨歌》可以遥相呼应,所以这首诗比后面两首要有魅力。虽然后面两首也写得很好,但是并没有一个特别集中、特别鲜明的画面,不能产生深刻的感染力。诗最讲究的是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无人知是荔枝来”,其中的想象空间很大。那个时代,在长安要吃到广东的荔枝是件特别困难的事,要跑死很多匹马才能把新鲜的荔枝送到。因此这首诗就被人们记住了。对于那个为荔枝而笑的妃子,世人会给她笑脸吗?

回到《长恨歌》,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中,唐玄宗到底得到了赞美,还是嘲笑和批判?(童子:都有。)好,先说赞美,赞美他什么?(童子:痴情。)痴情?可是他最后把杨贵妃杀掉了。(童子:是因为那些将军。)不得已杀掉就可以吗?(童子:不然六军不发。)六军不发就杀她,那还叫痴情吗?这个怎么解释?你们所说的赞美就是他的这一面吗?那批判他什么?(童子:不问朝政。)是重美色还是重爱情啊?重美色跟重爱情一样吗?(童子:不一样。)

现在你们再来说说,白居易的《长恨歌》对唐玄宗更多的是褒还是贬?(童子: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不是在歌颂他和杨贵妃的爱情吗?不是。因为第一句就已经破题了:“汉皇重色思倾国。”杨贵妃成了那个倾国倾城的人。“倾国”在这里是一个负面的用法,本来倾国倾城是形容美貌的,但这里说的“倾国”是指招来了灾祸。没有杨贵妃难道就不会有安禄山,不会有“安史之乱”吗?问题并不是出在她的美貌上。

我们现在来读一篇白话文——光其军的《华清池,美人已去池依旧》:

到西安不能不去华清池。

华清池,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它。记得在中学念书时,就曾背过白居易的《长恨歌》,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的诗句,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就有一份念想——来这个华丽魅惑、风情旖旎的华清池,目睹或者印证《长恨歌》。

早晨的阳光很好,它从骊山的山脊滑行过来,竟然让冷冷的风也住了。我迎着同样的阳光,在不一样的时间,进入华清池。来迎接的不是那个风情万种衣袂翩跹的美人,而是美人已去却依旧汩汩流淌着的温泉。那个与美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男人呢?恐也只有翻开史册,在字词句中间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了。

要知道,唐诗人白居易写下的不朽的爱情诗歌《长恨歌》,写尽了美人与男人之间恩爱缠绵的爱情。诗中这个故事美丽且让人感动,故事凄美且让人落泪。故事中的美人,美丽得让人陶醉,与美人息息相关的男人,爱得也很疯狂和执着。这是一段按现在我们的话来说可以称作爱情的爱情故事。只不过,当时的背景却不容许这样说,于是就给历史留了遗憾,同时也给人们增添莫名的伤感和不尽的唏嘘。美人是谁?美人就是杨玉环。男人是谁?男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这两个人啊,是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的可怜的人。

读到这里,我想问,这两个人贵为皇帝和贵妃,作者却说他们是“熠熠发光的可怜的人”,熠熠发光和可怜似乎是矛盾的,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说他们是熠熠发光的又是可怜的人?袁子煊,你说为什么作者认为皇帝是可怜的,贵妃是可怜的?(童子:因为《长恨歌》中的爱情故事让很多人哪怕隔了千年都能了解,但是这个爱情故事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是可怜的人,无论他们是皇帝还是贵妃,都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不是该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呢?然后作者继续借着《长恨歌》往前推,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拿《长恨歌》作为线索来写的。作者在后面又写道:

阳光温暖地照着华清池的一草一木,也照着我不平静的心灵。物是人非,时光一晃就是一千多年过去了。华清池还在,可美已去,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却源远流长,以至池边多了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奇以及崇拜的人。我站在华清池边,怎么看华清池怎么像是一个伤心的地方。也难怪荣华富贵不能终身,也难怪极尽迷恋过后就是消亡。李隆基只爱美人,不治理江山,终究不是事情,以至安史之乱,让杨贵妃香消玉殒。

许多年过去了,阳光依旧照在这里,照在温泉上,照在温泉边的青草上。泉还是那个泉,只是水不是那时的水了。阳光还是阳光,照的却是我现在看到的水了。我仔细地凑近温泉,想透过依旧清晰的水面找回一点当年的景象。可是水还是那样清澈,那样冒着热气。想当年,这温泉边或许走过李隆基与杨贵妃相拥的身影。而我在此追寻他们的踪影,这可能是他们当初万没想到的。我在这里是零距离亲近华清池,感受它的辉煌,感受它的悲壮。

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动用的写作元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长恨歌》,那是白居易写的,是借来的;另一个是他来到华清池的一些感想。跟汪曾祺写兵马俑的个性不一样,汪曾祺在具体写出兵马俑的个性前面有感想,后面也有感想。前面写的是他看到兵马俑的那种壮观场面,他的描写也动用了古人的资源。用的是谁,想得起来吗?对,杜牧的《阿房宫赋》。里面几次引用的都是《阿房宫赋》里的话,他毕竟是一位文章高手,写着写着,很饱满、很独特的内容就出来了。他找到了三个兵马俑,这三个兵马俑非常具体、非常形象,他自己的想象在眼前这三个真实的兵马俑上展开,他的文章就有了重心,或者说重头戏。接下来,我们来看光其军怎么结束这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结尾也是一件非常要动脑筋的事情。

华清池,大自然造就了它,才让它如此出众。这颗秀美的骊山脚下的明珠,有千年不竭的温泉水滋润,也有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注入。如果说华清池是一幅历史画卷,那么他们的爱情就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章。温泉水长流,而他们的爱情一样流传千古,令人回味无穷。

时光是最能说明一切的,那些往事,如烟般飘逝了,而不朽的爱情故事却代代流传下来了。流年似水,永不停息地向前奔流;世事难料,或许不会有自己设定的一个结果。这世上的事物,因为有了矛盾,有了落差,才有了太多的美丽。如果一个事物一开始就完美,那么它注定就没有震撼力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说的,我想用在这里也是恰当不过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如此说。他说出了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我想,李隆基如果不是皇帝,他遇见杨玉环或许就是另一回故事了。

你们思考一下,文章写到“‘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鲁迅先生说的,我想用在这里也是恰当不过的”就结束好,还是现在这样好?(童子:写到“恰当不过的”结束好。)是吧?你们也这么认为,说明你们和我看法一样。可是作者还是不想结束,还要引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来一番假设。

许多跟帝王有关的故事流传下来,并不是让后人去羡慕的,更不是去赞美的,而是让后人去思考的。刚才我们都看到,华清池的水都干了,剩下的只是废墟,这些废墟是用来凭吊的。其实,兵马俑也是用来凭吊的。凭吊是针对什么的?凭吊都是针对逝去的人的。

当我们看见这些废墟时,到底要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面对秦始皇,或者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我们应该从“高”“中”“低”哪个角度去看他们?要站在一个平视他们的角度,既不是站在高处俯视他们,也不是站在一个比他们低的角度仰望他们。如果去仰望他们,那是一种低俗,仰望的不过是他们曾经的荣华富贵,羡慕他们服食居所的奢华。奢华的结果是什么?不过是灭亡而已。

唐帝国到了唐玄宗时差不多到了最高峰,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开元盛世”,杜甫在经历离乱之苦后,回忆起当年的盛况,写过这样的诗句: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储藏粮食的仓库,无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都被大米、小米装得满满的。古人形容富裕也许只能讲到这个程度,但是这样的开元盛世也是很短暂的。同一个皇帝,唐玄宗统治的早期,就是年号开元的时代,是这样的盛世;到了天宝年间,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国运由此而转衰。仗打了八年多,等到“安史之乱”过去,唐帝国也慢慢走向了衰落,尽管又维持了一百四十多年的统治,但那只是从高峰一路走下坡,走到最后“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一首《不第后赋菊》描写出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的颠覆:“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盛开的时节,唐朝也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黄巢所写的菊花是带有颠覆性的。那么,一朵芙蓉呢?也会让一个王朝走向衰落吗?芙蓉在哪里?“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就是那个出水口,就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废墟太液池的出水口,所谓的“太液芙蓉”。

在华清池上课 xqtko4ai+OakBu1sGphZ39BPvfYXm7EF7ugBtqaRNjwUJnoy272Xu3Zs2DcLzd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