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与兵马俑和秦始皇对话(下)

童子诵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先生说

前面我们与兵马俑和秦始皇的对话,主要文本是汪曾祺的《兵马俑的个性》,《兵马俑:秦始皇的工匠们》没来得及读,你们可以仔细读一下,这是英文翻译过来的,比较浅显。刚才你们背诵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我顺便说一下,根据已发掘的阿房宫遗址,有考古学家认为阿房宫压根就没建成过,至多只建成一小部分。其实,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说得很清楚,秦始皇生前,阿房宫没有完成。秦二世说:“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秦二世继续造阿房宫,时间太短,恐怕也没有完成。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一句“覆压三百余里”,不算太夸张。《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生前想“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哪怕考古发掘显示阿房宫只建成一小部分,作为文学作品,杜牧这样写未尝不可。

杜牧写此文只是想谴责、批评秦始皇。就像我们之前说兵马俑的存在是对秦始皇的谴责,是对他的嘲笑,阿房宫也是一样,它的存在并不是对秦始皇的肯定和赞美。

秦始皇的心思是长生不老,但他知道办不到。那怎么办?他希望死后仍然拥有生前的权力和荣华,死后也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要造一支这样的军队出来,这样就有很多人陪着他了。我们读《兵马俑:秦始皇的工匠们》这篇文章,会发现这位英国作者写得很有趣(《和孩子们一起读的艺术史》是用一个一个的故事来讲述世界艺术史)。他把兵马俑看作一个举世瞩目的艺术创造,从一个人的角度去讲述一个时代,讲述一件很大的事,这样比较容易把握。他猜测当时秦始皇的工匠大约有七十个团队,都在做兵马俑,每个团队有多少人?他没有设想,但应该不会太少。姜师傅只是某个团队当中一位很能干的工匠。为什么姓姜?能不能想出一个故事来?(童子:姜太公钓鱼。)还能不能想到一个跟秦始皇有关的?(童子:孟姜女。)很好,想到孟姜女很好。孟姜女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这位英国作者,从制造兵马俑的众多工匠中选出一个,并给这个工匠编了一个姜姓,他当时会不会也是想到了孟姜女的“姜”呢?我不知道,只是猜测,没有任何根据。中译本的译者会不会也想到了孟姜女的“姜”呢?我也不知道。

我只是想说,任何想象都要有一些可以依赖的线索,然后建立起彼此的关联性。我想到了孟姜女,这个英国作者会不会也听说过孟姜女的故事呢?孟姜女的故事就发生在秦始皇的时代,孟姜女哭倒长城,恰好是批判秦始皇的。一个女子的眼泪能让长城塌掉吗?我们到过长城,长城那么坚固,无论谁怎么哭,无论多少人的眼泪都不会让长城塌掉。但那是人民的意愿,人民希望孟姜女的眼泪能让长城塌掉,就像人民希望雷峰塔倒掉一样。因为雷峰塔把谁压住了?白蛇。《白蛇传》这个民间故事里面化身为人的白蛇的遭遇令人民同情,孟姜女也引起了人民的同情。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英国作者也听说过。从孟姜女这个名字,想到了“姜”姓,他就把这个“姜”拿来做一位工匠的姓。(童子:也可能只是译者这样译,作者没有这个意思,用的是同音字。)这仅仅是一个猜想,我没有证据,这个猜想是我此刻理解这个故事的心路。我们猜想的过程,其实就是跟作者建立一种心灵的回应关系。读书的过程,就是读者跟作者建立这样一种关系的过程,知识之间也因此建立起了联系。我们也可以假设这个英国作者选这个姓只是随机的,“姜”只是秦时一个普通的姓。

但是,“姜师傅”一旦被虚构出来,他就变成了什么?一个“真人”。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姜师傅就活过来了,他是制造兵马俑的一个工匠,而且是一个幸存的工匠,其他工匠都死了。姜师傅制造了兵马俑,而且他活下来了。然后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了。虽然这个故事虚构的成分很多,但我们不禁追问,为什么不是中国人想象出这样一个故事来?

我们来读《兵马俑:秦始皇的工匠们》中的几段:

这位皇帝带领所向披靡的军队,横扫了周围全部的诸侯国,建立了大秦帝国,也就是统一的中国。他也因此树敌颇多。这些陶土兵马俑能够保护他的遗体,抵挡那些前来复仇的亡灵。就算已经去世,这位皇帝还是统领着一个地下帝国。他有一座巨大的宫殿,里面有无数陶土做的臣子和艺人,有供休闲散步的花园,还有挖出来的河道,不过里面流的不是水,而是水银。

有人说,皇帝要做真人大小塑像的这个想法来自从遥远西域归来的游人,他们在那里看到了马其顿著名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铜像。

姜师傅是个谦虚的人,但对于自己带出来的这群徒弟,还是充满骄傲的。他们可是很少犯错的,做了这么多的雕像,只有一个在窑里被烧破了。没有人因为手艺不精而被处死。“皇上会赏赐你的。”总监工笑着说。姜师傅不相信他的话。他那个笑,是对一个再也没用的人在笑。

多年来,总监工总是让别的工头来向姜师傅学习怎么做士兵的脸。先用模具把黄色的陶土做成一个空心的头,助手把头拿给姜师傅,他加上几层比较顺滑细腻的陶土,拿一把木头刮刀或是自己的大拇指迅速划几下,就做好了弯弯的眉毛、优雅的胡子(有的是小胡子,有的是络腮胡),每张脸都有不同的特点。冷冰冰的陶土在他手上有了生命。

“姜师傅是个谦虚的人,但对于自己带出来的这群徒弟,还是充满骄傲的。他们可是很少犯错的,做了这么多的雕像,只有一个在窑里被烧破了。”接下来怎么说?“没有人因为手艺不精而被处死。”这个时候总监工笑着说皇上会赏赐他。姜师傅什么反应?(童子:姜师傅不相信。)姜师傅很聪明,因为他看出那个笑是什么样的笑?(童子:是对一个再也没用的人的笑。)姜师傅知道,他做好了这些兵马俑,他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再也没有用了。他本来要被活埋的,但因为他跟一个军吏关系很好,私下有往来,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这个军吏告诉他,皇上已经下旨,工匠们全部要到墓地去陪葬,天亮之前逃得越远越好。他最后逃走了吗?(童子:他逃了很远,回头还能看见窑里面的火光,还能看见工匠们住的棚屋。)既然逃得很远,应该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小漏洞。整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非常有魅力,它将兵马俑的故事生动地带到了我们中间,有场景,有人物。

把这篇文章《兵马俑:秦始皇的工匠们》跟汪曾祺的《兵马俑的个性》放在一起读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篇文章可以掺在一起啊?汪曾祺主要写了三个兵马俑,一个是长络腮胡子的,一个是圆滚滚的,还有一个是有山羊胡子的。他们或有眼神,或有脾气,或有能被你看出来的能力。

有没有人发现这两篇文章之间的关联?汪曾祺的文章主要是往兵马俑的方向想象,英国人迈克尔·伯德主要是往工匠的方向想象,他们想象的角度不一样,但同样是讲兵马俑,对吗?一个是从兵马俑的造像出发,一个是从制造兵马俑的工匠出发,完全可以相互补充,这就是写文章的角度。汪曾祺笔下的三个兵马俑:长络腮胡子的、圆滚滚的、有山羊胡子的,是不是真的?(童子:可能是真的。)为什么是“可能”?因为这既是完全真实的兵马俑,也是汪曾祺想象的兵马俑。比如说第一个兵马俑:“双目沉静而仁慈”“大概很会带兵,而且善于驭下,宽严得中”。汪曾祺怎么知道他“善于驭下,宽严得中”啊?他完全是透过陶俑的长相和目光想象出来的。

第二个兵马俑,我们前面已经讲得很仔细了,“圆滚滚的,脸上浮着憨厚而有点狡猾的微笑”,这些可以看出来,但汪曾祺怎么知道他胃口和脾气都很好啊?这就是想象。汪曾祺还说他“随时会说出一些稍带粗野的笑话”。但是这些想象和真实要相匹配,不能随便想象。如果把关于胖子的那些想象换到长络腮胡子的人那里,你们觉得怎么样?我读给你们听:

“有一个长了络腮胡子的,方方的下颌,阔阔的嘴微闭着,双目沉静而仁慈,看来是个老于行伍的下级军官。他的胃口和脾气一定都很好,而且随时会说出一些稍带粗野的笑话。”(童子们笑了。)你们为什么要笑,觉得不可以吗?认为可以的请举手。五人认为“可以”。你们大多数都认为“不可以”是吗?讲出理由来。(童子们七嘴八舌起来……反驳一方:他双目“沉静而仁慈”,这样的人应该不会说“稍带粗野的笑话”。)这个理由比较有说服力。还有人要反驳吗?

我刚才只是把汪曾祺的原文改了一下,文字是否通顺?(童子:通顺。)有人认为反正都是想象的,这样写也是可以的。但是想象最关键的是——恰当。要恰当就要基于现实。这些表现在哪里呢?“双目沉静而仁慈”一定要带出跟其有关联的一个下文,能在一个雕塑里面看出“沉静而仁慈”,靠什么?已经靠想象了,对吗?靠心灵的共鸣,是吧?“双目沉静而仁慈”跟“胃口好”肯定对应不起来,对应“脾气好”能不能行呢?可以。但问题是他的胃口跟脾气是怎么样的?是连在一起的。最关键的是下面一句话——“随时会说出一些稍带粗野的笑话”,跟“双目沉静而仁慈”完全建立不起来联系。一位作家如果这样写东西,他就不是一位好作家。“脾气和胃口一定都很好”是专门为“圆滚滚的胖子”定制的想象,而“双目沉静而仁慈”一定有它关联的下文。想象只能是基于现实的想象,我常常给你们讲的一句话是“大胆地想象,小心地落笔”。“小心地落笔”就是要推敲,看能不能站得住。

我们再看汪曾祺描写的第三个陶俑,我们把它读出来:

有一个双颊很瘦削,是一个尖脸,有一撮山羊胡子。据说这样的脸型在现在关中一带的农民中还很容易发现。他也微微笑着但从眼神里看,他在深思着一件什么事情。

汪曾祺写这个陶俑的造型,他想表达什么?这个造像的描述,跟前面两个完全不一样。汪曾祺的目的是要讲他的脸跟现在关中一带的农民的脸是匹配的,他要将这个造像带到眼前这个环境里,要带出下面那一段文字。他的每一笔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他写了三个造像,三个造像或者说三个人是三个方向,都不一样,如果这三个陶俑长得很像,他这样一个个来写还有意义吗?完全没意义,把他们混在前面讲的集体造像里面就可以了。这篇文章题目叫什么?《兵马俑的个性》。那么整篇文章要围绕什么来写?围绕题目写。题目是《兵马俑的个性》,他写了几个兵马俑的个性?三个。第一个是地位比较高的、有身份的,第二个是带一点滑稽的、圆滚滚的,第三个是当地农民的脸。汪曾祺写这个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这些人的脸是按照什么模型造出来的,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带出——“有人说,兵马俑的形象就是造俑者的形象,他们或是把自己,或是把同伴的模样塑成俑了”,这当然是猜测。我们上面谈论的全是猜测,“猜测”如果换一个词,也可以叫什么?想象。放在我们现在的语境里,所谓猜测就是指想象。但是想象也需要合理对吧?要合理地想象。想象可以大胆,但也要有约束,想象绝不是完全没有规则地胡乱想象。

汪曾祺在后面补充了一个证据。后面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听说太原晋祠宋塑宫女的形象即晋祠附近少女的形象,现在晋祠附近还能看到和宋塑形态仿佛的女孩子。

在兵马俑博物馆广场

汪曾祺在这里写这三个兵马俑,他最后要带出来的一些思考,或者说他的两种感想是:第一,塑像要有个性,因为人是有个性的,就算塑造兵马俑不要求有个性,但是造俑的工匠们仍然有他们的专业追求,他们不自觉地赋予了兵马俑一些个性,因为他们塑造的是人像,人总是有个性的;第二,塑像总是要用模特的,模特到哪里去找?就是工匠们以及他们身边的人,他们塑造的是他们见过的人,或者是熟人,或者是他们自己,凭空设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大胆地想象”仍然要有现实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你们需要知道前人已经走到哪里了,为什么说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去想象。因为你们如果凭空去想象,那你们的想象就没有任何意义。你们必须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样站上去?你们不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好文章,你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也没有这个能力,那就只好选最有代表性的文章去读。

关于兵马俑,你们觉得还有好文章吗?汪曾祺这篇已经写得很不错了。兵马俑这么有名,应该有很多好文章,但是现在都找不出来,我找到的就汪曾祺这一篇,所以你们的机会还很多。

回到我们刚才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人写的,一篇是外国人写的;一篇站在文学的角度,一篇站在艺术的角度;一位作者是文学家,一位作者是艺术史家。文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呈现出来两幅画面,两篇文章又可以相互呼应。其中一篇文章聚焦于兵马俑中的三个俑,并告诉我们两种感想:一种是塑像要有个性;一种是塑像要有模特,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另一篇文章聚焦于工匠,从工匠的角度去看兵马俑,一下子就让兵马俑和它们的创造者连在一起了。汪曾祺写兵马俑时,没有写到工匠,只写了兵马俑,因此是作者在跟兵马俑对话。英国艺术史家迈克尔·伯德透过工匠跟兵马俑对话,明明他着眼的主角是兵马俑,是死的陶俑,但是他要写活人。他自己来跟兵马俑对话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是这样写,文章会很生硬。因为他是个英国人,不懂中国文化,离秦又有两千多年,时空都很遥远。这位英国作者非常高明,他找了一个角度,找了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人——一个塑造了这些兵马俑的工匠,是一个工匠而不是一堆工匠。他找了一个工匠的代表,而且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姜师傅,姓也起得很好——姜,然后通过姜师傅来跟兵马俑对话。这位英国作者有没有讲将兵马俑塑成什么样?没有,都不需要了。他只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完了,留下来的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兵马俑博物馆。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兵马俑:秦始皇的工匠们》,题目是“工匠们”,但作者有没有写很多工匠?没有。他选出了一个工匠们的代表,这就是他的角度,他的技巧,他的着眼点。

这两篇文章合在一起,兵马俑出来了,工匠们也出来了,都站起来了,我们跟兵马俑就有了比较近的距离。要不然我们今天会很失望,有强烈的挫败感,天气太热,人太多,到兵马俑博物馆简直不是看俑,而是看人。看人还要到这里来看吗?到任何城市人最多的地方看就可以了。幸好今天还有汪曾祺,还有迈克尔·伯德。汪曾祺和迈克尔·伯德就是我们的前人,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跟兵马俑对话。我们透过汪曾祺和迈克尔·伯德走近兵马俑,因为他们有比我们高明的地方,他们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更多的经验,他们在走近兵马俑的时候动用了自己的想象,他们的想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可以借着他们的想象来展开我们的想象。

童子习作

兵马俑

项郑恬

角色:工匠 官员

场地:兵马俑工坊

官员:(大摇大摆地走进工坊,指着一个工匠让他回答)喂,你,这里的工程进度怎么样了?

工匠:(点头应和,领着官员四处看)我们差不多完成了,就剩几个低等一点的兵马俑了。

官员:(沉默,眼神中透出傲慢)

工匠:(讨好地)要不我带您四处转转?

官员:(皱起眉头思索,不屑地挥挥手,示意工匠在前面带路)

工匠:(满脸笑容,恭敬地带着官员)您往这边看,这几人在给马匹上色。您可以近观一下,我们的工人手艺都是非常精湛的。

官员:(面无表情地扫一眼那几个工人)嗯,还行。大王的要求很高,你们如果有任何闪失……嗯(用手作刀状在脖子上架一下)。

工匠:(慌忙地说)当然,当然。小人绝对认真完成大王交给的任务。(紧张地转移话题)您再看那边。

官员:(不屑地瞄一眼)哦……不就一个俑吗?俑都是千人一面的,有什么好看的吗——(拖长尾音)

工匠:(恭敬地)大人,虽然兵马俑只是陪葬品。但是我们的工人都做得各有特色。比如这个俑,是一位将军,他的脸部是精心雕刻的,既不失威严又十分慈祥,还有头上的……

官员:(挥手打断工匠,把手背在身后,转过头)别说了,再精致也只是陪葬品。你们只要批量生产就好了,至于什么艺术……(摆手,不屑地一笑,跨出工坊,停住回头)别忘了赶紧工作,大王会赏赐你们的(挤出一个假惺惺的笑,随后退场)。

兵马俑的梦想

吴秉烨

每个人都有梦想,作为殉葬者的代替品——兵马俑也不例外。

当年,秦始皇召集了几十万工匠铸造兵马俑来保护自己的地下生活。其中就有两位师傅——孟师傅和姜师傅。

铸造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工匠们住在咸阳附近的荒郊野岭,工作时有冷酷无情的总监工监督。他们望着一个一个经过千辛苦才铸成的兵马俑,想起了自己在秦暴政下所受的苦难。

兵马俑完工后,总监工传令第二天早上集合,一位好心的军吏透露消息——皇上打算将他们活埋坑中。

孟、姜两位师傅逃走时看了看自己铸好的俑,心中爆发出对秦的痛恨。他们替兵马俑许下愿望,将来能见证秦的败亡并告诉后人秦的暴行。

果不其然,这些兵马俑将两千多年前秦朝那些不为人知的暴行告诉了我们,这就是秦的失败,它阻挡不了人们梦想的实现。

沉寂的陵墓

黄若瑜

刚诞生的兵马俑,被埋在了冰凉的泥土中,从此不见天日。

它们冷冷地注视着在夜黑风高时“逃逸”的工匠,冷冷地望着不幸的工匠们“烟飞云散”。它们冷漠地凝视着所守护之人——那企图占有一切的秦始皇——所有的宏大理想终将化为尘埃,僵卧着的躯体终将消逝于漫天黄沙中。

它们以为将永远被深埋地下,不料有一天竟重见天日,眼前尽是陌生的面孔。面对现代文明,它们个个呆若木鸡。

它们继续冷冷地探究。

它们不知站立了多久,久到它们的腰都有些微微泛酸。

夜深人静之时,几个人举杯畅饮,一个长了络腮胡子,一个留了撮山羊胡子,一个身板滚圆。

又是一个人头攒动的早晨。

千人千面,千篇一律的兵马俑,照样矗立于此。

早已没有厮杀之声,没有血流满地。

秦陵沉默了,仿佛这沉默是亘古不变的。

破碎的秦俑

袁诗濛

兵马俑倒下了,变成一地碎片。每一片碎片,都在嘲笑,嘲笑秦始皇他老人家理想中的“雄图霸业”随着秦俑的破碎而破碎了。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完成了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壮举。直到晚年,他才开始思考。他忽然感到一点孤寂,那是前所未有的——也许,内心深处还有一点莫名的恐惧。对于这种变化,他惶恐不安,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

他命人制造了秦俑,试图让它们替他战胜他的恐惧,那恐惧却从来没有消散过,直到秦始皇死去。

兵马俑无情地嘲笑始皇帝,笑他耗尽半生精力,最后却住进了自己也害怕的陵墓。

笑他要一支无敌的军队来守护他的权力,留下来的却是人们口中的艺术,以及一堆碎片。

笑他自己要求做的俑,却被别人所毁坏,两千多年后或许还要别人来修复。

修复后的俑还是原来的陶俑,但支撑这些俑的,再也不是原来那位始皇帝了。秦始皇疯狂的梦,在秦俑破碎的那一刻,也随之一起破碎了。

只有一座完好的雕塑站在高处,悲哀地俯视这一切。

无名的艺术家

袁子煊

说起“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人们都是感叹“好壮观啊”。哪怕想,也只会想到这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从来不会去想它们的制造者。

当时的秦始皇是多么无理、苛刻,他要求工匠们造出近万尊兵俑。工匠们没有因为任务繁重而罢工,没有随随便便地完成这项任务,而是认认真真完成每一个细节。一个小兵,护甲上的鳞片被雕刻得层层叠叠;一个弓兵,手上的掌纹依稀可见;一个将军,从他的眼神中可看出他无所惧怕。这些艺术家是多么努力,然而他们却无辜地被秦二世埋进了秦始皇陵中。如果他们活在一千七百多年后的佛罗伦萨,也许就是第二、第三个米开朗琪罗了。

唉,无名的艺术家只留下了有名的艺术品。

无声

陈姝含

起初,你们被工匠用泥烧制出来,工匠把艺术投入你们的身体,把个性给予了你们,把想象刻在你们脸上。你们知道自己被赋予了生命;你们也知道自己成了有灵魂的个体,你们很高兴,但你们不说话。

兵马俑 刘艺婷画

后来,你们被士兵们送进了陪葬坑,沉淀着历史的黄土束缚着你们的躯体。地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四周一片寂静,你们安静地待在下面,就此被永久固定。你们厌恶,你们生气,你们想重见光明。你们应该表达出来,但你们不说话。

再后来,你们被后人发现,他们把你们一个个搬了出来,但黄土并没有离开你们。果然好景不长,你们又被重新放回原来的位置。可是与之前不一样,你们每天如小丑般站在人群面前,上千个人挤在一小块地方争抢一小块取景地,只为拍一张照片。你们忍着,忍着,忍着人群对你们的不尊重。你们不说话。

现在,还是那么多人,还是那么多镜头对着你们,你们还是保持着那个表情。那些自认为学识渊博的人,自认为自己最懂们的人,其实也是一头雾水。

你们开始慢慢适应现代人的行为,适应千百个相机对着你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躯体正在一点点消失,在彻底消失的那一刻,你们或许会说:“我走了,我还在。”将“无声”变成有声。

那时又会有千百人拿着手机对着你们,他们也不知道手机中存入相册的照片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个邪恶的梦想

冯彦臻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秦始皇在他的宝座上宣布了一件大事——全国的工匠都必须为他造兵马俑。于是全国的工匠共同制造了一个师的兵马俑。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个早就进入土坑的兵马俑告诉我。

我是姜师傅造的最后一批兵马俑中的一个。我与别的兵马俑一起被排在兵马俑的大军中,我环顾四周,所有兵马俑长得都不一样,好像是工匠们对照着不同的人刻出来的,我不禁暗暗感叹工匠们的细致。

忽然,我身后的一个跪射俑叫我,他说:“听说秦始皇造我们是因为他想永生,可是,他知道凡人是不可能永生的,所以只能建造我们在阴间保卫他,帮他在阴间统治一切。”“真是一个邪恶的梦想。”我说。他说:“是啊!听说为他制造我们的工匠们都被叫来守护陵墓了。”“我以为只有我们来守护陵墓,想不到他是一个这么贪婪的人。”想到工匠们将与我们一样被活活埋进俑坑,我就不寒而栗。

说话之间进来几个士兵,他们是来埋葬我们的。我叹了一口气,看着土一点一点往上埋,终于。几个月后,我被彻底地埋没在了土中…… AWnosr479ve93t4KIwi9vz/SZ5XpuGRpe3A9vFPFmBCd5yr8vRpcsgPn1Kbf0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