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内容分为6章,核心内容为第2章~第6章。

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航空反潜的发展概况、反潜巡逻机作战能力特点,并就对潜搜索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本章的目的是引导读者首先对反潜巡逻机的发展概况有所了解,对反潜巡逻机对潜搜索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激发对核心内容的阅读兴趣。

第2章反潜巡逻机对潜区域搜索。本章从区域搜索基本指导入手,集中对反潜巡逻机使用机载雷达、声呐浮标和磁探仪对潜区域搜索问题展开运筹分析。

区域搜索基本指导。本节从宏观上对搜索区域大小的确定、搜索行动方法的确定和探测器材的选择三个问题进行探讨。给出了潜艇在矩形区域内平均逗留时间和最大逗留时间计算模型,旨在为搜索兵力在特定搜索区域内,对目标进行有效搜索时间的判断提供依据。

机载雷达区域搜索。本节在机载雷达区域搜索态势分析的基础上,对反潜巡逻机使用机载雷达进行区域搜索方法、搜索效率,以及得到接触后的行动方法和效率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潜艇处于可探测状态概率模型、潜艇在圆形区域内的平均逗留时间计算模型、反潜巡逻机使用机载雷达进行区域搜索效率和得到接触后行动效率计算模型。

声呐浮标区域搜索。本节基于对区域搜索特点的认识,提出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对潜区域搜索时,必须将布设浮标阵、监听浮标阵以及布阵与听阵之间的关系综合一体考虑的观点。基于该观点,在对声呐浮标区域搜索态势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对潜区域搜索的“两类三种”搜索方法,以及得到接触后的行动方法。针对每种搜索方法,提出了标准浮标阵的概念,建立了各种搜索方法的搜索效率计算模型。给出了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对潜区域搜索的筹划步骤和范例。从作战使用的角度,探讨了声呐浮标投放应满足的要求,分析了影响声呐浮标投放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建立了声呐浮标投放诸元的确定模型,基于仿真结果指出反潜巡逻机浮标投放诸元的确定不仅要满足声纳浮标投放的基本要求,还要满足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对潜搜索方法的要求。

磁探仪区域搜索。本节针对实际作战中,由于敌潜艇潜航深度模糊性导致磁探仪搜扫宽度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磁探仪的战技性能特点,提出了平均搜扫宽度的概念,建立了磁探仪平均搜扫宽度计算模型,旨在为作战筹划提供基本参数。探讨了反潜巡逻机使用磁探仪进行区域搜索的方法,以及得到接触后的行动方法。建立了反潜巡逻机使用磁探仪在指定区域搜索发现潜艇概率计算模型,该模型适用于逆计算。

第3章反潜巡逻机对潜巡逻搜索。本章围绕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和磁探仪对潜巡逻搜索问题展开运筹分析。

声呐浮标巡逻搜索。本节基于对巡逻搜索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对潜巡逻搜索时,必须将布设线列阵、监听线列阵及布阵与听阵之间的关系综合一体考虑的观点。给出了单列阵和复列阵的定义,建立了单(复)列阵搜索态势和复列阵优化配置分析模型。分析了反潜巡逻机巡逻搜索方法的本质和搜索方法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探讨了“两类六种”声呐浮标巡逻搜索方法。基于搜索态势和搜索方法的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旨在为反潜巡逻机声呐浮标巡逻搜索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针对如何提高反潜巡逻机巡逻搜索效率的问题,提出了标准单列阵和标准复列阵的概念,构建了标准单(复)列阵参数确定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和计算给出了特定条件下标准单(复)列阵的参数;提出了多机协同布设线列阵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多机协同布设单列阵的方法和综合布设复列阵的方法。旨在为反潜巡逻机巡逻搜索筹划提供方法依据。针对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巡逻搜索得到接触后如何对接触进行识别的问题,建立了线列阵得到接触后的态势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探讨了借助浮标对接触进行识别的可行方法,提出了拦截型浮标阵布设的原则和要求,建立了拦截型浮标阵布设参数确定模型。旨在为反潜巡逻机巡逻搜索得到接触后的行动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磁探仪巡逻搜索。本节基于反潜巡逻机及机载磁探仪性能特点,构建了满足“三性”要求的反潜巡逻机磁探仪巡逻搜索态势分析模型;探讨了“两类三种”磁探仪巡逻搜索方法;针对敌潜艇的“V-H模糊性”,通过仿真计算,探讨了不同巡逻搜索方法的适应性;建立了反潜巡逻机使用磁探仪巡逻搜索发现潜艇概率计算模型。旨在为反潜巡逻机磁探仪巡逻搜索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第4章反潜巡逻机对潜应召搜索运筹分析。本章针对目标航向未知和已知时的应召搜索问题展开运筹分析。

针对传统的采用单层包围(拦截)阵对未知(已知)航向目标应召搜索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弱依赖于对敌可能潜航速度判断的主动、积极型搜索方法——多层包围(拦截)阵搜索方法,并构建了参数确定模型。该方法可缩短发现目标的过程,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搜索任务,提高搜索效率。针对多层包围阵应召搜索方法中搜索兵力如何运用与部署的问题,将“布阵—听阵—布听阵关系”综合一体考虑,提出了应召搜索可控最大包围阵的概念,构建了可控最大包围阵参数确定模型;建立了反潜巡逻机待战空域/机场位置的确定模型;给出了应召搜索筹划方法步骤,旨在为反潜巡逻机应召搜索的组织实施提供理论与方法依据。

第5章反潜巡逻机对潜跟踪运筹分析。对潜跟踪是平时及危机时期所采取的旨在同敌潜艇保持长时间接触的行动。本章从对潜跟踪的系统分析入手,给出了反潜巡逻机对潜跟踪的基本思想,提出了“对潜跟踪是一个过程”的观点,为后续研究确定了逻辑起点。

基于“对潜跟踪是一个过程”的观点,探究了反潜巡逻机使用声呐浮标对潜跟踪的基本方法;基于对潜搜索行动结果形成的两种典型态势,建立了跟踪扇面、跟踪阵长度、跟踪浮标需求量、跟踪阵间距等对潜跟踪决策模型。基于仿真结果,给出了对潜跟踪态势分析综合结论,旨在为反潜巡逻机对潜跟踪的组织实施提供基本遵循。

基于对潜跟踪态势分析,探讨了反潜巡逻机使用被动全向声呐浮标对潜跟踪的一般组织实施要点。建立了连续对潜跟踪过程模型,该模型为对潜跟踪效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连续和周期跟踪时保持接触平均时间、恢复接触平均时间、平均跟踪时间、恢复接触概率、跟踪概率、平均浮标小时消耗量、跟踪兵力需求量等跟踪效率计算与决策模型,旨在为反潜巡逻机对潜跟踪筹划奠定理论基础。为便于理解,给出了对潜跟踪筹划的一般方法步骤和范例。

第6章反潜巡逻机对潜攻击运筹分析。对潜攻击是反潜巡逻机对潜作战的决定性行动,是在对潜搜索和(或)跟踪状态下发起的毁伤敌潜艇的战斗行动。本章基于“将攻击前目标分布与机载武器弹道特性相匹配研究对潜攻击问题”的指导思想,对攻击方式、组织实施、毁伤效能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探讨了攻击前目标分布规律;构建了航空自导鱼雷自导覆盖区半径、自导覆盖盲区半径、反潜巡逻机投雷点和投雷圆等计算模型;给出了航空自导深弹连投时相邻深弹的间距、连投深弹数量、多机连投时的间隔等计算模型。提出了“将目标分布与机载武器搜索范围相匹配确定攻击方向”的观点,明确了反潜巡逻机攻击方向确定的“三条基本要求”,建立了反潜巡逻机攻击方向确定分析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有益结论。给出了反潜巡逻机对潜攻击方式分类与选择方法,以及对潜攻击组织实施方法。探讨了敌潜艇被毁伤的特征、检查攻击效果的方法和敌潜艇未被毁伤时可能的行动方法。基于对潜毁伤效能影响因素、毁伤潜艇必要条件的分析,给出了反潜巡逻机使用自导鱼雷对潜毁伤概率计算模型。 7xJBxHy1JAMtXRfp3uNPpQAbwBC1k6fzoz9r2iurmu36vigJXFbF9ZiwGD9OW2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