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正处于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转变的关键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网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进一步带动信息化应用的普及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疫情下中国互联网发展作用凸显。互联网的不断创新发展,在抗疫中赋能赋智,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中广泛应用,助力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工业、农业以及互联网应用、社会公共服务等产业运行方式不断转型升级,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新经济活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信息化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网信相关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大国间的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遏制逐渐升级,破坏网络空间正常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有生机活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合作发展,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推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

一、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2020年,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中国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增强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可控技术能力,5G、操作系统等技术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信息惠民数字化智能化,有效服务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创新发展,满足疫情期间网民生活需求;着力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持续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建设进程,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备;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元首网络外交成为常态。中国不断向世界展示互联网发展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

(一)网络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异军突起

中国不断加大移动宽带网络和卫星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IPv6规模化商用部署,加快布局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为智能化社会服务应用赋能。

千兆光网建设不断推进,百兆等高速率宽带业务加速普及。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截至2020年5月底,中国光纤端口总数达8.5亿个,光纤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光纤用户占比达到93.1%,位居世界第一 。卫星产业稳步发展,组网数量在30颗以上的低轨道卫星项目多达10个。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可提供导航、定位、国际搜救等服务,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m,北斗三号卫星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达100%,北斗相关产品已出口120余个国家和地区。IPv6规模部署工作快速推进,截至2020年7月,中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3.62亿,申请IPv6地址资源总量达到50209块(/32),位居世界第二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2020年是5G规模建设的关键之年,5G网络部署进入快车道,目前全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48万个,5G网上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亿 。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7.4万个,占全球总量的23%,市场规模已突破1562亿元 。工业互联网战略部署持续推进,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为2.13万亿元,同比增长47.3%,占GDP的比重为2.2%;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35亿,全国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连接工业设备达4000万台(套),工业App突破25万个。

(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前沿领域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研究,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上升3个名次,排在第14位,连续4年保持上升势头。

5G技术世界领先,专利申请数量优势明显,华为排名第一,中兴通讯排名第三。据统计,从2020年开始,全球的5G网络将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技术。高性能计算平稳发展,超级计算机数量优势明显,在全球500强中中国有226台,其中“神威·太湖之光”处理器为自主研发制造,E级超算、低功耗超算等技术取得重要突破,E级原型机系统完成交付并部署。计算芯片发展速度加快,存储芯片实现技术突破,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研发128层闪存芯片,国产闪存技术首次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人工智能芯片进展显著,人工智能(AI)芯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超过50亿元 。2019年,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专利申请数高达11万项 。基础软件生态加速发展,服务器操作系统形成一定竞争力,桌面端和终端操作系统开发进展显著。华为发布的基于微内核的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有望打破Android操作系统在国内手机市场的垄断。

(三)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发展,产业数字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国积极利用网络前沿技术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已初步形成,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快速推动中国成为数据资源大国。

中国一向坚持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推动数字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的总量规模和增长速度位居世界前列,规模为35.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2% 。区域数字经济增长带逐步形成,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各地区不断出台政策鼓励数字经济发展,助力各区域走出一条创新、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数字产业化提质增效,2019年,数字产业化规模为7.1万亿元 2 ,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价值环节升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产业生态持续完善。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快速推进,2019年,中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28.8万亿元 3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领域数字化产业融合生态进一步构建,尤其是疫情期间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加速提升,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问诊、在线娱乐、远程办公等一系列线上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暴发式发展,农村电商迅速崛起。2019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6.7%,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9.1% 。直播电商行业总规模达4338亿元,预计到2020年规模将翻一番 。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进一步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创造更多价值。2019年,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工业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600亿元 。数字经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力量。

(四)信息惠民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扶贫成效显著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独特作用,推进网络扶贫工程向纵深发展;加大数据共享开放力度,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有效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网络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远程授课、在线办公、线上诊疗等“互联网+”便民服务进一步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即时通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远程办公的用户规模分别为9.31亿、3.81亿、2.76亿和1.99亿 。数字乡村建设和网络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多部委印发了《2020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部署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截至2020年6月,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6.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 ,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差距缩小,农村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各地纷纷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政务大数据资源,政府数据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提供疫情信息服务、推行业务线上办理、协助推进精准防疫方面有力地发挥了支撑作用。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以来,已联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余个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接入地方部门360余万项政务服务事项和一大批高频热点公共服务。截至2020年5月8日,该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累计用户使用量超45亿人次

(五)网络内容建设创新发展,网络传播的新业态、新模式暴发式增长

主流媒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各类媒体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打造吸引力强的内容产品,全媒体建设迈上新台阶。疫情期间,“宅生活”催生大量线上需求,新鲜多元的网络文化产品激增,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海外传播取得突破性进展。

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紧扣疫情防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点工作和时事热点,不断弘扬正能量,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开展了“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等系列活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媒体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在信息公开、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疫情督查、科普辟谣、物资调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思维、产品思维,推动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等网络文化产品创新发展。截至2020年6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分别达8.88亿人和5.62亿人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交互等新技术推动网络媒体行业加速发展,以视频为主的媒介形式迅速崛起,实现“5G+4K”“5G+8K”的内容生产和传输,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使“云春游”“云蹦迪”“云毕业”等新模式迅速推广。海外传播模式亮点纷呈,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网络红人李子柒推出的中国饮食文化短视频走红海外,“李子柒现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借鉴模式。短视频软件抖音的海外版本TikTok高居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两大应用商店下载榜和收入榜榜首。

(六)网络安全威胁高发频发,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网络安全总体形势愈加严峻,各类传统安全攻击和威胁持续存在,攻击手段愈加隐蔽和高级,数据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大国博弈升级,网络空间安全威胁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技术脱钩”“清洁网络计划”“断供华为”等一系列网络霸凌行为愈演愈烈,成为网络空间最大的威胁。

传统网络攻击危害严重。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高发频发且攻击组织性与目的性更加凸显,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逐步向各重要行业领域渗透,事件型漏洞和高危零日漏洞数量上升,信息系统面临的漏洞威胁更加严峻。2020年上半年,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收集并整理信息系统安全漏洞11073个,较2019年同期增长89.2%,其中高危漏洞4280个,较2019年同期增长128.1%。国民数据安全防护意识依然薄弱,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频发,2019年,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累计发现重要数据泄露风险与事件3 000余起 ,规模已达亿级,最高为20亿条 。网络黑色产业链发展形势严峻,新技术新应用的融合导致安全风险复杂叠加并快速演化。面对愈加严峻的网络安全技术威胁,中国全面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配套措施的落地,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有序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专项治理行动,网络空间秩序持续向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增速较快,产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9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为500~600亿元,增速约为20% 。网络安全人才供给稳步增长,网络安全教育逐步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已由建设期转为运营发展期,初步形成了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网络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持续加大,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成功举办,全社会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断提升。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国际环境,中国发布了《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致力于维护开放、公正、非歧视性的营商环境,秉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积极维护全球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开放、安全和稳定,反对利用信息技术破坏他国关键基础设施或窃取重要数据、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七)网络空间法治进程全面推进,网络生态治理取得实效

中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基本权利,出台了一系列网络空间的法律制度,网信执法、网络司法、网信普法等工作积极推进,网络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中国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网络法治的重点,制定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积极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基础性立法。为加强疫情期间数据安全保护,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化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等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同时,加强网络空间新兴和重点领域立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立法进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公布实施,第一次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目标。通过完善网信执法体系,强化技术平台支撑,不断推进网信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多部门联合深入开展针对违反个人信息保护、危害网络安全、网络犯罪等行为的严厉打击行动。持续推进自媒体乱象和短视频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行动等,尤其针对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网站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和行为开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上网环境,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互联网司法稳步推进,人民法院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高司法效率,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信息化、智能化优势,建立在线诉讼各环节的可视化管理平台,构建以流程管理为主轴,以问题发现、评价监督、信息保障为依托的三维立体式审判监督管理体系。网信普法形式多样化,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全国普法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网站”等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开展“蔚蓝计划”“清风计划”等内容生态治理专项行动;违法违规信息和网站联动处置机制不断健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两年来效果凸显,2020年上半年,全国网络举报部门共受理网民举报8088.4万件,联合辟谣平台发布各类辟谣稿件1.2万余篇,网络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八)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为全球防疫提供有效支撑,中国贡献持续加强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人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网络空间治理机制不健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为指引,创新交流形式和方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有力推动网络空间交流对话和务实合作。

在疫情冲击下,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凝聚共识,元首网络外交、首脑视频峰会、数字化抗疫等创新合作模式的出现为全球合作提振信心;中国抗疫取得的决定性成果离不开世界其他国家的支持,同时中国又支持各个地区的抗疫行动,利用互联网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深度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多边活动,积极参与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IGF)、联合国信息安全政府专家组(UNGGE)、联合国信息安全开放式工作组(OEWG)等国际组织及治理平台活动。连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合作平台,持续推进“乌镇进程”,深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概念的阐释。广泛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数字抗疫,推动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网络文化互鉴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探寻网络空间新的发展路径。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针对网络安全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生态治理、数字经济规则等网络空间热点问题,中国不断探索网络空间治理之道,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发展情况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自2017年起开始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2020年继续予以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旨在通过构建客观、真实、准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互联网发展成效和水平进行综合评估,为各地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准确把握自身比较优势、地域优势和发展优势,推动网信事业朝着网络强国建设目标迈进提供支撑。

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涵盖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应用、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6个方面,力争展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互联网发展状况,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互联网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2020年的评价指数在2019年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综合考虑各地互联网发展的具体情况,充分吸纳了国家有关部门、部分省市、网信智库、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一是保持一级指标不变,在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上,进一步规范了指标的选取原则;二是完善了三级指标,结合国家“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特点,将大数据战略、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战略以及5G建设等相关指标纳入指标体系,更全面展现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成绩;三是构建新的网络治理评价体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使用量化数据,另一方面以问卷的形式,邀请专家从网络治理的领导落实、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管理5个方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定性评价。2020年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法,通过发放问卷,邀请专家打分,最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2020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的评价数据主要来源如下:一是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网信办、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和机构的统计数据;二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网信办统计的相关数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如总论表1所示。

总论表1 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

(一)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综合排名情况

基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互联网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的名单如总论图1所示。

总论图1 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10的名单

总体来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推进本地区互联网发展进程。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年又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面对多重考验,各地克服困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网上内容建设管理、网络安全保障、信息化发展等各项工作,同时创新互联网应用,为疫情防控贡献巨大力量。在202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天津、重庆10个省(直辖市)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北京市互联网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取得新成效,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实现新突破;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扶持一批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广东互联网整体发展态势迅猛,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新的网络架构,加大交换机架构、边缘网络、网络存储等核心技术研发;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地,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建设。

上海全面优化互联网基础资源和普及应用,固定互联网千兆以上接入用户占比全国排名第一;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落实国家工业互联网战略任务成果显著,标识注册数量近亿个;大力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推动“上海市网络安全示范区”建设。

江苏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网络,光网城市已全面建成,省政府网站被评为“省级政府网站IPv6改造优秀案例”;大力推进物联网、车联网建设,重点打造车联网核心应用区;疫情期间创新开展互联网医院和远程诊疗系统,搭建新冠肺炎防治服务综合平台。

浙江不断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固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位居全国第一,已建成数据中心150多个;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1+ N ”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数字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政务实现“一证通办”,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山东积极推动5G产业发展和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提速降费,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高偏远地区无线网络覆盖水平;大力扶持智能制造和互联网金融等相关产业,不断增强智能制造平台的服务能力,加快企业上云进程;重视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在全省建成3个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并推动网络安全人才的校企合作和成果转化。

四川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向IPv6演进升级,支持IPv6在5G、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推广应用;两化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新增55家企业通过贯标评定,同比增长129%;工业互联网生态发展迅猛,相关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新增上云企业超过40000家,同比增长400%。

福建持续加快推进“数字福建·宽带工程”建设,IPv6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完成,云计算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大力发展特色安全产业,推动“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海丝研究院等实体化平台建设;加强互联网国际领域合作,全面推进“数字丝路”建设实施工作,进一步激活本省数字经济发展潜能。

天津大力鼓励互联网企业持续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速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力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简称“三网联动”)工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为产业注入新动能;加快对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进程,通过推动5G应用,打造“天津智港”等重点工程。

重庆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及应用场景“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充分调动互联网企业潜能,助力工业垂直领域,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实现智能化的升级转型;重视人才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效应激发创新活力。

2020年,湖北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较为严重,网信工作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是强化防疫系统建设,排查追踪涉疫线索。完善疫情防控信息化体系,加快湖北省居民健康网上登记系统、湖北省防疫信息平台、全省疫情物资需求上报平台等八大系统建设,强力支撑疫情防控、指挥调度、物资运送等。二是多措并举复工复课助农。“停课不停学”期间,全省通信行业向符合条件的用户免费赠送流量,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等问题,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积极组织电信基础运营商及云服务商为企业提供3~6个月的免费云上办公服务和提速服务。截至2020年6月12日,已为22068家企业提供免费服务。按照中央指导组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努力应对疫情影响,突出产销衔接,及时发布“菜篮子”产品和重点企业供货信息,利用“互联网+”销售模式,帮助农产品销售驶上“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二)分项评价指数排名情况

在分项指标中,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互联网应用、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6个方面的指数排名前10的名单如总论表2所示。

总论表2 202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项评价指数排名前10的名单

续表

1.基础设施建设指数

各地高度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和提升网络品质,积极推进5G商用部署与IPv6规模部署,逐步形成了高速畅通、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宽带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其中,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重庆、山东、辽宁、福建位居全国前十。广东已建或在建的5G基站数与5G用户数全国领先,已建设大数据中心160个。上海千兆以上固定宽带用户占比超过2.6%,位居全国首位,5G基站建设实现全市16个区5G网络连续覆盖。北京4G网络基站超过13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5G基站数达22991个,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数据中心已全部完成IPv6改造,机架总规模达28万个,位居全国首位。浙江积极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固定宽带接入普及率位居全国首位。江苏光网城市已全面建成,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超过150%,率先实现100%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网络。

2.创新能力指数

各地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支持创新技术研发,积极推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研发与突破,前沿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天津、湖北、陕西、安徽位居全国前十。北京不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全年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占全国的13.7%,并扶持成立6个市级产业创新中心,促进产业发展。江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引擎支撑作用,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浙江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山东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产业化应用示范,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优化信息产业生态支撑体系。

3.数字经济发展指数

各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出台了促进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制造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其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四川、河北、福建、河南位居全国前十。广东软件产业规模发展快速,电信业务总量高达16452.94亿元,居全国首位。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13464.2亿元,同比增长14.4%;规模以上电商数量显著增加;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超过1万亿元的网络零售额;农村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占全国的15.3%,位居全国前列。浙江数字经济增速迅猛,高出本省GDP增速7.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10%,在电子商务和软件服务业等领域均位居全国前列。

4.互联网应用指数

各地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其中,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四川、广东、重庆、天津、贵州位列全国前十。北京实现网络协同化企业比例和工业云平台的应用率均位居全国前列;“互联网+教育”应用成果显著,完成“在线教育普惠行动”的各级各类学校全网通。浙江积极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建设,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疫情期间,创新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上海大力推动互联网在供应链金融、航运物流、社会治理、跨境支付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的融合。江苏大力推动农村大数据——“苏农云”建设,全省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5.网络安全指数

各地积极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安全宣传活动,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四川、山东、湖南、河南位列全国前十。广东网络安全企业数量众多,网络安全产业规模全国领先,连续3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北京网络安全百强企业数量53个,占全国一半以上;信创产业创新企业数量占全国43%,位列第一;网络安全专业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四川加大网络安全人才培育力度,充分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协会、企业资源,探索建立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四川高校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加强在信息安全相关技术政策和标准方面的研究。

6.网络治理指数

各地高度重视网络治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治理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强网络治理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网信机构功能,网络社会组织快速发展,融媒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其中,河北、浙江、北京、山东、江苏、广东、上海、四川、河南、天津位居全国前十。河北不断完善互联网制度建设和网络生态治理体系,认真落实各地、市的属地责任,组织开展一系列网络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所用,推动网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浙江通过打造“网络中国节”等系列网络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传递时代正能量。北京立足首都发展全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依法管理为依托,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统筹协调为驱动,打好行政约谈、下架整改、经济处罚、公开曝光等管理“组合拳”,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网络生态治理效能。山东注重网络政策法规的落实,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开展线下活动4万多次,超过1300万人参与;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助力防疫工作,累计调用数据超过7.88亿次,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准性。江苏不断加强网络社会组织建设,网络社会组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积极发挥网络社会组织在互联网行业自律、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网络宣传、网络公益、网络扶贫、网络安全宣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未来发展大势把握当前互联网发展面临的形势变化,既要认清目前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又要增强信心,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巩固互联网发展的成就,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筑牢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基础

当前,“新基建”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正显现出强大动能,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新基建”是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以车联网、无人驾驶等为代表的新兴应用场景,对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提出全新要求,无人车、无人机等全新智能终端将依赖于更加安全、无缝、全面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教育、医疗、城市运行的广泛应用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基础设施密不可分,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面向未来,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突破,不断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交通、能源、生态、工业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5G网络投资力度,加快5G基站在全国的部署和建设,加速推动5G在各领域的应用试点。继续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提高行业科技水平,降本增效。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地区重要领域的布局和投资力度,筑牢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推进区域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各类制度完善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国际竞争主战场并引领产业变革。数据成为数字时代最活跃的要素,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圈 。数字化不仅拓展了新的经济发展业态,也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加速“新陈代谢”,未来数字经济的增长潜力不容忽视,对数字经济领域的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向未来,要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充分释放中国庞大消费市场红利,促进互联网同工业、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互联网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构建智慧型社会的新支柱。要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要素市场化定价机制,构建数据流动的制度基础,加大数据共享开放力度,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完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尽早明确法定数字货币地位,加大数字人民币试点和推广力度,更好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扫除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推动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三)民生应用智慧化转型,为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向更高阶段迈进,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智慧应用普惠民生,催生智慧产业服务转型,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面向未来,要不断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业态、激发新动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有效缓解疫情对社会服务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断深化新型基础设施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助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市韧性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加大智能化民生应用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提升农村地区的治理水平。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创新,实现各类民生应用由信息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不断提升民生应用的精细化、定制化水平,加强民生应用智慧化转型中的个人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全媒体传播体系亟须建立,服务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当前,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全媒体应势而生,深刻改变了媒体生态与传播格局。与此同时,新技术也为信息传播带来各种隐患,算法推荐加剧“信息茧房”,隐私泄露风险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国际环境下网络空间媒体战不断升级。

面向未来,要继续研究把握网络传播规律,加强和创新网上正面宣传,积极运用短视频、微信群等加强内容供给。以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创新网络内容产品和形式,扩大传播效果。坚持开放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传播意识,讲好中国人的故事,用故事说服人,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新格局。提升依法治网的能力,降低新技术传播的风险和挑战,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推动网络人士统战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公益、争做中国好网民等工程,引导网民参与网络治理,加强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监督体系建设,探索构建一体化受理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各级网络举报机构,进一步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五)新技术新应用带来多重网络安全风险,建立体系化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日益迫切

在疫情冲击下,网络安全威胁呈现多元化发展,大国博弈升级,技术与地缘政治色彩不断加重,全球网络空间安全规则体系缺失,各国间猜忌增多,全球网络空间安全风险加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网络接入设备和数据量高速增长,衍生新的数据安全风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大规模发展,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的迅速崛起,网络安全风险融合叠加,中国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抵御网络安全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

面向未来,要加强网络安全基础性体系性问题研究,完善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发展,加速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要加大力度完善网络安全产业生态环境,鼓励网络安全企业做大做强。要通过多渠道挖掘和培养网络安全人才、强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维护网络安全,不断筑牢网络安全思想防线。在国际上,继续倡导开放合作的理念,将中国的网络安全打造成为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的压舱石,增加彼此间互信,同国际爱好和平力量守望相助,加强沟通交流,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秩序。

(六)网络立法需求增大,数据保护将成关注重点

当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对网络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领域立法需求持续上升。侵害个人信息、利用新型技术手段从事网络犯罪、通过网络发布传播有害信息的行为时有发生,危害网民个人权益,影响可持续网络生态环境的建立。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应用程序大量收集用户个人信息,作为数字技术的关键要素,全球数据暴发增长、海量集聚,成为实现创新发展、重塑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事关各国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数据保护将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面向未来,要明确数据产权性质,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集的个人信息的保护。要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等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司法解释,推进现有法律延伸适用到网络空间。要完善网信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行政执法资源统筹,开展互联网领域违规失信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涉网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网络空间司法保障,以网络司法公开为突破口实现网络与司法有机结合,引领“互联网+司法”向纵深发展。

(七)疫情加速网络空间秩序调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广泛共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给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冲击,大国博弈竞争态势明显加剧,全球力量加速分化组合,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要演变。与此同时,新技术新应用迭代演进的“无政府状态”明显,原有国际治理机制不适应网络空间发展形势,在应对新问题时失效失灵。中国积极向世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援助抗疫物资,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务实推进国际合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同时,中国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进程中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复杂,中国在网络空间的和平崛起受到西方国家的猜忌和质疑,个别国家不断升级对中国企业的技术管制,以国家安全之名行全球霸权之实,进一步加剧网络空间威胁。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和成果转化,推动后疫情时期全球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构建。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多主体的作用,深度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重要平台活动,推动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继续办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打造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加强“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开展能力建设项目合作,开展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框架下的网信交流合作。加强疫情下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分享互联网在各国应对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经验和方法,探讨网络空间信任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提升全球应对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全球性风险的能力,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bdBQY325tpNZEMXTB+ulUA5ShJEWEbLElgEV6FZGK7UnvEAkumpaXYX/3z1qUt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