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兵策》《吴孙子兵法》《孙子十三篇》等。全书十三篇,分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各篇自成一体,又密切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孙子兵法》的篇幅较短,因为流传版本不一,所以字数上也不尽相同,多者约六千一百字,少者仅有五千九百余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却博大精深,从多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作战的要诀与智谋,揭示出一系列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并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因此,《孙子兵法》一直被历代兵家所珍视,被称为“兵经”,备受推崇。北宋时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官方钦定的武学圣典。历代注解《孙子兵法》者甚众,以曹操等十一家注最著名,而且曹操是历史上注解《孙子兵法》的第一人。

三国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更是一个渴望统一的时代。曹操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主角和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乘势而起,通过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逐步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刘协于许都(今河南许昌东),从此以汉朝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征讨四方,先后削平吕布、袁术、张绣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国北方,对内扫灭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社会渐趋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曹操去世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一生戎马,南征北战,统一北方,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也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克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克敌制胜,转弱为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不一,然而所有人却都认可称赞曹操的用兵能力。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诸葛亮评价曹操“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李世民称赞他用兵“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馀”。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古代军事著作也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曹操不仅善于用兵,而且还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在习诸家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加以论述。所撰《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本书辑《孙子兵法》原文、曹操注原文以及如上两种原文的注释译文,为加以区分,特别将曹操注改为不同于其他注释的字体。注释译文详尽,凡重要概念、典故均予以说明,译文力求简洁准确。不仅如此,本书更创造性地结合了以曹操为主的三国战争案例对《孙子兵法》与曹操注重点加以讲解,条分缕析,以案例解经典、系统叙说《孙子兵法》,读者由此可以更加了解孙子和曹操的军事哲学思想。本书不同于市场上所有解读《孙子兵法》的图书,不仅是一部解读《孙子兵法》的著作,也是一部解读三国军事战争的历史著作。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BFDtOcQqktidWrRClcxpuMvkA1P7Xw23IVUbFK3vWs8X9hGQG/Y+FHO8RNGz0y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