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门与角楼

紫禁城刚刚诞生,波斯帖木耳王朝访华使团于永乐十八年(1420)十一月初十抵达北京,向明成祖朱棣递交国书,呈献波斯国王米尔咱·沙哈鲁赠送给中国皇帝的礼品。使团成员盖耶速丁留下了一本日记体的《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其中一半以上篇幅详细记载了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这是现存的关于紫禁城的最早的信史记录。

使团自南向北,沿着正阳门、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一路向紫禁城走去。

这一道直路,就是北京的中轴线。核心与中轴的概念,在中华民族诞生之初就牢固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古人认为有一条贯穿宇宙的中轴,日月星辰都围绕它运行。中轴线如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思想信念,人无思想信念则不立,宇宙无中轴则天崩地裂。中国,中央帝国,天下的中心,中国人定贯穿南北的子午线为天下的中轴线。首都北京占据这条中轴线的北极,如同天上的北极星固定在宇宙中轴的北极一样,岿然不动。北极星动则天庭混乱,北京沦陷则江山社稷动摇。从内城正南门正阳门,经大明门穿越紫禁城直到皇城北门地安门的南北直线,就是紫禁城的中轴、北京城的中轴,也是天下的基准线。

大明门和长安街上的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围成了一个“T”字形的广场,范围大体是现在天安门广场加天安门东西地铁站之间的地区。这块广场主要为紫禁城出入、颁旨秋审等重大政事所用,因此有人将它归为皇城的一部分。但主流意见还是以广场北部正中、正对大明门的承天门(天安门)为皇城的正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最隆重、最煊赫的皇城门户,是帝国中轴线的重要节点。浩浩荡荡的御驾队伍,冬至前往南郊天坛祭天,夏至去北郊地坛祭方泽,孟春到先农坛亲耕祈谷,都必须由天安门出入。御驾亲征或大将出征,皇帝选择天安门前祭路、祭旗,宴送征人。科举抡才大典、皇帝大婚娶后、大军凯旋献俘,还有就是外国使团朝贡入朝,也由天安门进出。天安门代表着高规格的礼遇。

盖耶速丁跟随使团,有幸进入了天安门。彼时的皇城,城池周围仍在营建,呈现在盖耶速丁面前的是十万根粗壮的竹竿搭成的架子,还在进行最后的修缮。

从大明门到午门,两旁的衙署、墙垣围成一个南北狭长的广场。天安门前,广场两侧是灰黑色的千步廊,连绵不绝;天安门后两侧还是连绵不绝的围房,规制统一,似乎一眼望不到头。行走在这条四五里长的砖石路上,肃穆、庄重外加些许压抑,涌上心头。波斯使团越向前走越不敢有丝毫松懈倦怠。他们不知道,逐次通过的大明门、承天门、端门是皇城三大中门,日常只有皇帝卤簿乘舆、皇太后慈驾、皇后大婚凤舆才有资格从三大中门逐门通过。

跋涉完漫长、逼仄的三大城门,一座高大的城楼耸立在前路。紫禁城到了!

这座城楼就是午门,城楼鲜亮巍峨,是方正规整的紫禁城城墙上最重要、最绚丽的建筑。事实上,城墙由筒子河环绕。筒子河宽52米,周长3840米,水深5米,断面呈蚩口形,河底夯筑灰土,两边用长1.2~2米的花岗岩条石灌白灰浆砌陡直的驳岸。岸上有护河矮墙。城墙四面各开一门,正南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北门初名玄武门,取古代“四神”中的玄武,代表北方,清代避康熙皇帝名讳改名神武门。东西城墙各开东华门、西华门,位置不是正中,而在东西城墙南部。四门前没有桥梁跨越护城河,而是平坦的砖石路。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路面下各有涵洞连通河水,午门前土地完整,没有涵洞。因此,护城河并不是贯通的。

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张程 摄)

四座城门的功能各有分工。午门最正式,是皇帝的御用门户,进出重要仪仗,文武百官遇到隆重大事才能进出午门;东华门和西华门才是文武百官出入的门户,也是帝后往来东西苑的门户,随扈的妃嫔和宫女可以出入,否则即便贵妃也不能进出东西华门;神武门主要供后妃、秀女出入宫禁之用,也是工匠、差役出入的主要门户。皇后行亲蚕礼,由神武门进出。皇帝只有从离宫别院回銮,和侍奉皇太后出入宫禁时才走神武门。皇帝寻常出宫,从午门出入,后妃们单走神武门。不同场合行走哪个城门,不是行走方便的问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明武宗驾崩后,兴王朱厚熜兄终弟及,从湖北安陆赶到北京准备继位。礼部准备迎接朱厚熜入东华门,居文华殿。这不是新皇帝入宫的路径,而是迎接皇太子的礼仪。朱厚熜坚持:“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僵持不下,最后是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从大明门、午门的三大中门进宫,入奉天殿即位。

四座城门都建立在人工增扩的地基之上,底部为汉白玉须弥座 ,大红色城台,城台辟门洞三券,台上建有城楼。城楼都是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四出围廊,汉白玉栏杆。城台内侧都有左右马道(蹬道)与地面相连,马道宽达数米,足以行车跑马。

四门中最为高峻雄伟、气势威严的,当属午门。

紫禁城正门因为居中向阳,位当子午,得名午门。午门高37.95米,正面开有“一门三道”,并置暗阙,实际上是“明三暗五”。古代宫城宫门起初是一门三道,从唐朝长安城开始扩为一门五道。午门在正面左右二门之外各开辟了一座掖门,称为左掖门、右掖门,形成一门五道。

午门之所以开辟多个门道,是礼制的需要。不同身份地位的群体,出入不同的门道。午门正门及穿越其间的中轴线上的御道,是皇帝专属道路。其他人除了皇后大婚、进士传胪等极少情况,不得踩踏一步。左右门道和左右掖门,是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们的通道。午门因为是大型典礼的必经之地,出入人群众多,所以开有一门五道。一门三道的规格,中道依然是御道,旁门一般按照文左武右的标准进出。对于单门,则通过细分路面来符合礼制。比如紫禁城内内右门、遵义门等单门建筑,都铺有三路砖、两边栽牙子。皇帝从中道进出,王公百官走两边,宫人、杂役贴着门边走。此外,单门往往配有影壁、屏风,后者除了遮挡外部视线外,还将入门的人员分流两侧,间接起到了多门道的效果。

午门城台基本保留着明初建筑,是一个“倒凹字型”的墩台。墩台左右两侧向前突出,形成双阙。墩台正中建有城楼,面阔9间(约60米),进深5间(约25米),建筑面积约1572平方米,符合“九五之尊”之意。东华门、西华门规制更低,面阔5间,进深3间;神武门规制还要低,面阔5间,进深才1间。不过,四座城楼都是重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现存的建筑都是清代重建的。午门城楼东西各出明廊三间,墩台转角处建有方形、重檐攒尖顶的亭子,一为钟亭,一为鼓亭,鸣钟敲鼓指挥地面进出和仪式。前出的双阙,在南端又各建有方形、重檐攒尖顶的亭子,称为东西两观。两观与钟鼓二亭之间有13间阁道相连。午门城楼有五座主要建筑,主次分明,如飞鸟展翅,俗称“五凤楼”或“雁翅楼”。

远观深夜紧闭着的午门(郝磊 摄)

午门城楼是中国现存最完好、规制最高的宫城楼阙建筑。

明清文武百官在午门前广场待朝。每年腊月初一,朝廷颁布第二年历书的“颁朔”礼,在午门举行;大军凯旋后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在午门举行;明代每年端午节,皇帝向朝臣发给粽子,朝臣吃粽子,也在午门前进行。此外,明代著名的廷杖也在午门前广场外侧行刑。但是“推出午门斩首”不是在午门行刑,明代死刑在内城西市执行,清代死刑在菜市口行刑。

与午门相呼应的是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神武门类似于小一号的午门。高度、面阔、进深都低于午门。

神武门城楼置更鼓,用以起更报时。每天黄昏后,神武门鸣钟108响,然后敲鼓“起更”,也就是初更开始。之后,每一更神武门城楼都敲钟击鼓,启明时再鸣钟报晓。神武门城楼类似钟鼓楼,它与地安门北的钟楼、鼓楼,并称三楼。北京城在三楼的晨钟暮鼓中开始一天的作息。负责天象、历法的钦天监每天都有一名博士在神武门轮值,保障计时准确。

神武门与护城河之间狭长的东西空地上,明代设有“内市”,每月逢四开市营业,京城商贾们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供宫人和官员们采购。市场的力量,通过这块不大的场地,持续渗透入紫禁城,塑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清代也有内市,慈禧太后居住西苑时,下令在北海团城旁,开设市场,供销百货。

除了城门,紫禁城垣的另一大明星是四隅的角楼。

四座角楼都坐落在须弥座上,周边环以汉白玉栏杆,中间耸立着方亭,面阔进深各3间,四边分别突出抱厦,进深1间,朝向城外的两面抱厦较浅、面向城内的两面较深,因此角楼平面轮廓大致是曲尺型的。

角楼的构造繁复而精巧。从地面到宝顶,角楼由多个歇山式屋顶叠加而成,各覆盖黄琉璃瓦。最高层楼檐为十字相交、四面显山的歇山顶,正脊交叉处放置铜鎏金宝顶。整个建筑檐角曲折多变,翼角飞扬,一共有28个翼角。角楼一共有72条脊,其构造中线与空间中线并不在一个角度。神奇的是,建筑采取减柱造法,室内省略了四根立柱,空间面积大增。房屋构架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更加突出装饰效果。人们传说角楼是太监阮安从京城的蝈蝈笼得到的灵感,或许就因为角楼非常像一圈秸秆编织成的、精巧玲珑的工艺品。蝈蝈笼也没有突出的梁柱。角楼的装饰可远比蝈蝈笼精美典雅,金色与青绿交错的彩画、三交六椀菱花的精致门窗,再以波光粼粼的护城河或者金碧辉煌的宏伟宫城为背景,完全是一道人间胜景。

护城河与角楼(张碧君 摄)

角楼的原始功能是瞭望塔,承担紫禁城的警戒任务。紫禁城的一大神奇之处就是给所有的建筑在功能性之外附加了政治与艺术的光芒。角楼就是一大例子。

城垣角楼,在600年后成为紫禁城最热门的打卡地。

角楼近景(郭华娟 摄) WfDe8HgV79L5NJ6GQyD3+JVvjflIIR0hgiiuYlgypd8maeH64EXByTV/CsHeWk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