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4位皇帝的“家”

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入住开始,到1924年宣统皇帝溥仪为国民军“请”出后宫为止,在长达504年的时间里,紫禁城住进了24位主人。其中明朝皇帝14位、清朝皇帝10位。

14位明朝皇帝分别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英宗正统(天顺)皇帝朱祁镇、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其中,朱祁镇、朱祁钰是亲兄弟,朱厚照、朱厚熜是堂兄弟,朱由校、朱由检是亲兄弟,14位皇帝是11代人。

10位清朝皇帝分别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清仁宗嘉庆皇帝颙琰、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清文宗咸丰皇帝奕 、清穆宗同治皇帝载淳、清德宗光绪皇帝载湉、宣统皇帝溥仪。其中,载淳、载湉是堂兄弟,10位皇帝是9代人。紫禁城的24位主人跨越了凤阳朱氏和爱新觉罗两大家族、20代人。

紫禁城的每个主人平均在位21年。最长的是康熙皇帝的61年,其次是乾隆皇帝的60年,接着是万历皇帝的48年和嘉靖皇帝的45年。巧合的是,他们恰好是两对祖孙皇帝。乾隆皇帝以祖父康熙为偶像,不愿超过康熙的在位时间,于乾隆六十年除夕退位,之后以太上皇的名义继续担任了4年紫禁城的主人。如果以实际控制年份计算,乾隆皇帝是紫禁城在位时间最长的主人。此外,泰昌皇帝在位仅一个月就暴病而亡,是在位最短的皇帝;明仁宗在位一年驾崩,位居倒数第二。

唐以前,中国皇帝以谥号为尊称;唐以后,人们以庙号尊称皇帝。从明朝开始,几乎每位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人们开始以年号代称皇帝。年号取代庙号在明清时期有个过程,早期仍以庙号为主,后期才普遍采用年号。紫禁城的缔造者朱棣,可以称永乐皇帝,但更常用的尊称还是明成祖。但到明朝末年,天启皇帝、崇祯皇帝的称呼就比明熹宗、明思宗要普遍得多了。清朝皇帝更是称年号而很少用庙号。

明清皇帝以紫禁城为家,他们的好恶给这座宫城涂抹上了不同的色彩,他们的作为在各处殿堂刻下了不同的印记——一如天下所有家庭的主人。

皇帝毕竟不是一般的一家之主。他盘踞在帝国金字塔的顶端,拥有无上的权力,享受无尽的荣光和全天下的供给。可是,责任与身份相伴随。皇帝驾驭天下,也在天下的驱使之下身不由己。紫禁城在方方面面保障和烘托着皇权,也强迫皇帝遵守这座城池的清规戒律,不能为所欲为。明清皇帝就像紫禁城的“高级囚徒”,戴着镣铐工作与生活。他们的一生只能奉献给紫禁城,没有退路,紫禁城既是他们的舞台,也是他们的囚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明清皇帝同时要维护普天之下的安宁、保障率土之滨的温饱,时刻处理任何突发事务,是一生都行走在钢丝上、睡卧在悬崖边的孤独贵族。

24位高级囚徒兼悬崖边的贵族中,既有雄才大略、好大喜功的雄主圣君,也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守成之人,还有举止失措、可悲可叹的亡国之君。不同的性格塑造不同的命运,不同的帝王都摆脱不了同一座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九年一月在紫禁城举办了新春盛典,正式成为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四月,紫禁城大火,君臣解读为是对朱棣不当行为的“天谴”——皇帝既为上天之子,自然要敬天畏地。这造成朱棣似乎不太喜欢居住在紫禁城,多次御驾亲征蒙古高原,并于三年后驾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朱棣创建了紫禁城,深知紫禁城的地位不在高大的砖瓦,而在皇权的稳固,在天朝威服四野的实力。紫禁城的兴衰与帝国的实力,关系犹如水与源、木与本。朱棣戎马倥偬的一生,给紫禁城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尽管他驾崩之时紫禁城核心区域一片焦土。

明仁宗、明宣宗父子宽容温和、休养生息,父子俩都没有修复紫禁城,更没有新建宫室。在他们统治下,明朝逐步进入“仁宣之治”,政治制度和宫廷章程日趋成熟。之后继位的明英宗一心效法曾祖父明成祖,修复了紫禁城核心区,还多有营建。仁宣之治给明英宗的大兴土木奠定了物质基础,明英宗贸然御驾亲征遭遇的“土木堡之变”则将祖宗的江山社稷推上了下坡路。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以及明英宗明代宗兄弟相残的大戏紧随其后发生,紫禁城进入第一个多事之秋。

宫廷制度导演了明宪宗明孝宗父子相认的闹剧,也造就了明朝最后一位相对贤明且有所作为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朱祐樘对紫禁城罕有营建,却开创了“弘治中兴”。其子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个活泼率性的邻家男孩,只是与紫禁城的森严、僵硬格格不入。他不断撞击“家”的枷锁,却头破血流。紫禁城不能接受一个普通人当皇帝,坐在龙椅上的每个人都要拿出正常的人生和情感交换权势与地位。朱厚照用一生演绎了“不合格”的皇帝与日臻完美的宫廷制度迎头相撞、两败俱伤的悲剧。

明武宗无嗣,兴王朱厚熜以外藩入主大统,引发“大礼议之争”。紫禁城建筑格局受此影响,同时嘉靖皇帝崇道,嘉靖朝大规模扩建、创建宫苑。紫禁城的这一波建设高峰,似乎耗尽了明朝的国力,之后从隆庆朝到崇祯朝,紫禁城极少营建。嘉靖、万历祖孙二人是紫禁城的超级宅男,自我封闭在后宫超过半个世纪。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紫禁城没有主人极少露面,甚至无人出面主持典礼。可是,宫廷依然照常运转,制度的惯性在推动着紫禁城的运转。它甚至产生了独立的逻辑。嘉靖、万历祖孙俩恰好是与强大的宫廷制度格格不入,自我逃避。除了逃避,紫禁城的主人们既不能摆脱宫廷的束缚,更不妄想打破高墙。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内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万岁山东侧自缢身亡。

永乐皇帝朱棣建造紫禁城,一大心愿是“天子守国门”。他的十世孙、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在祖宗堆砌的万岁山,给大明王朝画上了“君王死社稷”的句号。他们俩在冥冥之中遥相呼应。

李自成兵不血刃进入紫禁城,登上了最高的奉天殿(太和殿),俯视战利品,随后选择西南侧的武英殿处理政务。李自成选择入住一座偏殿,不知是否感觉到了危机四伏?四月,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大败于吴三桂与清朝的联军。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仓促登基称帝,却不愿意当这座辉煌宫城的主人,竟然在当天傍晚下令放火焚烧紫禁城及九门城楼!

李自成败军在紫禁城的熊熊火焰中,夺门而逃,退出北京。这场大火造成了紫禁城历史上最大的谜案:李自成烧毁了哪些宫殿?

南明史书《爝火录》记载:“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出宫时,用大炮打入诸殿。又令诸贼各寓皆放火。日晡火发,狂焰交奋……门楼既崩,城门之下皆火……日夕,各草场火起,光耀如同白昼,喊声、炮声彻夜不绝。”《朝鲜李朝实录》说紫禁城“宫殿悉皆烧尽,惟武英殿岿然独存,内外禁川玉石桥亦宛然无缺。烧屋之燕,蔽天而飞”。根据他们的说法,紫禁城几乎毁于一旦。还有说法,除武英殿、建极殿(保和殿)、英华殿、南薰殿、皇极门(太和门)和四周角楼幸存外,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也有人认为,文官士大夫书写的史料,字里行间怀有对农民起义军的偏见与污蔑,夸大了李自成大火的灾难,其实这场大火烧毁的建筑有限,紫禁城的绝大部分相对完好地留存了下来。

夕阳下的三大殿(张程 摄)

穿越战火与烈焰的亲历者,于事后并没有留下火灾的第一手记录。所有对李自成大火的评估都是推测与猜想。当代研究者根据紫禁城各建筑物的用料、油彩的年代,倒推将近四百年前那场大火的灾难面积。嫔妃后宫的多处建筑保留着明代的油彩,伫立着明代特有的材料,可以证明李自成大火并没有摧毁后宫全部;前朝保和殿、中和殿两座大殿的梁架大多是清朝已不采用的楠木,梁架结构也是明代特色,可以证明那场大火也没有摧毁这两座大殿;其他清代重建的建筑如今已经无法判断其原型到底是毁于李自成大火,还是清朝的那几场火灾了。不过,这些证据已经足以下结论:李自成大火对紫禁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但完全烧毁的建筑并不多,多数建筑只是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主体梁架尚存,少数建筑则完全幸免于难。

在这少数幸运的建筑中,武英殿是最突出的一座。李自成的这座寝宫,在两天后(五月初二)成了清朝睿亲王多尔衮的驻地。多尔衮率军占据北京,在武英殿处理政事。他否决了清朝将帅们劫掠紫禁城的提议,还力主清朝由盛京(沈阳)迁都北京。

九月十八日,顺治皇帝福临由盛京抵达北京,成为紫禁城新的主人。十月初一,六岁的福临在太和门诏告天下,宣称自己是整个中华帝国的皇帝。

福临对紫禁城的主要贡献是十几年如一日,断断续续修复残破的宫室。当时百废待举,财政困难,顺治皇帝无力全面修复紫禁城,部分宫殿改换用途,部分工程质量低劣,紫禁城进入三十余年制度混乱期,直到康熙中期才恢复制度严明。彼时,江山大定,康熙皇帝也进入了施政的旺盛期,到康熙三十四年左右紫禁城基本抹去了李自成大火的痕迹。

皇权乾纲独断程度越强,皇帝身上的枷锁就越多,坐在龙椅上的代价就越高昂。清朝紫禁城呼唤一个放弃个人空间和情感的超级工作狂,雍正皇帝恰好符合皇权要求,或许是最适合做紫禁城主人的人选。他没有给紫禁城留下宏伟建筑,却创制了新的集权专制的制度,强化了皇权对紫禁城的控制。

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仅次于缔造者朱棣和毁灭者李自成。他青年继位,迅速进入主人角色,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光阴中调整了紫禁城的格局,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建,极大丰富了紫禁城的珍宝藏品。乾隆皇帝幸运地赶上了从康熙朝开始的百年盛世。康乾盛世助推紫禁城攀登上了成熟、璀璨的巅峰。乾隆的紫禁城,满汉融合、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堪称盛世华章、天朝冠冕。

乾隆皇帝或许是紫禁城最称职的主人,他好大喜功,且有好大喜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完全融入紫禁城及其宫廷制度,身体每一处、生命每一刻都在守护并完善它们。

乾隆皇帝的文治武功,透支了子孙后世的国力。在他晚年,帝国已经陷入不可逆转的衰落,厄运降落到了儿子嘉庆皇帝身上,并在孙子道光皇帝时期以中外战争的形式爆发出来。金字塔不再稳固,紫禁城自然光辉不再。乾隆朝以后,紫禁城皆为修修补补,甚至部分院落闲置不用、毁坏不修。而开始于雍正朝的北京西郊离宫苑囿经过百年耕耘,在清朝晚期规制完备,后来居上,大有与紫禁城分庭抗礼的架势。晚清帝后每年迁往圆明园、颐和园居住、听政长达半年以上。

1912年2月,爱新觉罗家族放弃了江山社稷。与之配套的《清室优待条例》允许退位的溥仪留居紫禁城后宫,并继续拥有京郊的离宫别院,直到1924年冯玉祥国民军驱逐溥仪出宫为止。1916年,袁世凯篡国复辟,在前朝的太和殿当了短暂的83天皇帝。当时的紫禁城,前后两帝并存。一年后的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紫禁城在之后的12天内,又有了一个君临天下的皇帝。皖系段祺瑞讨伐张勋,讨伐军飞机低空掠过紫禁城,投下了三枚小炸弹,炸伤了紫禁城东六宫的延禧宫。这是东亚历史上的第一次空袭轰炸,竟然在古老的紫禁城上演。

溥仪退出紫禁城后,民国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皇宫。皇家禁脔开始向黎民百姓开放。1925年10月10日,超过两万名为生计奔波的普通人涌进了500多岁的紫禁城。紫禁城从皇帝的“家”变成老百姓的博物馆。在这一天,紫禁城也有了新的名字——故宫。“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成为管理紫禁城的专职专责部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故宫博物院于1933年启动文物南迁行动。人们在数月间遴选出文物、图书、档案一万多箱,分五批南运避敌。此后十多年,紫禁城珍宝在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南等地开始了传奇般的辗转流离。众多工作人员抛家舍业,自我牺牲,守护着紫禁城流出的民族瑰宝。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时,紫禁城破败萧瑟,多处宫殿倒塌,垃圾废料成堆。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紫禁城在最近几十年迎来了全面发展,不仅重现了昔日的皇家品相,更成为游人如织的中国文化名片。

1961年,紫禁城毫无疑义地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故宫保存的文物约占全国文物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

1987年,紫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紫禁城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最大的木制建筑群。 N7bScK4/HN91YGfOSPE4xqNxNjx6Vah6gTuLVys99XbmabpfAg5bRAS26VIs5h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