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月台上的背影

说到乘火车旅行,我总是会想起朱自清先生,因为他的著名散文《背影》。当然,有时我们很难清楚地区分出门和旅行。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时,我很幸运地从“祖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通过高考考入了远在北京的大学,去上学时我是第一次乘坐火车,并在火车上待了56个小时,最终在一个夜晚到达了伟大的首都北京。在夜色中从火车站到学校的路上远远看到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时,我激动万分。这样的出门经历虽然是为了求学,但何尝不是一次令人终身难忘的旅行呢?

1917年冬天,朱自清先生的祖母去世,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当时在徐州工作的父亲一起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后,他和父亲一起又同车到浦口车站分别,父亲要去南京谋事,而朱自清要乘坐火车北上求学。火车站对于旅行者来说,既是一次旅途的开始之地,又往往是一次离别的开始之地。朱自清父子即将要在这里离别了,那时的别离,可能就是数年。尽管那时朱自清已经是一个二十岁的人,而且来往北京也已经好几次了,但他的父亲却依旧不放心,不仅千叮咛、万嘱咐,而且亲自到浦口火车站送别。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是典型的封建式家长,所谓父为子纲,朱鸿钧不仅希望朱自清能够光宗耀祖,而且希望对他具有很强的掌控力,这也是导致后来他们父子不和、几年不见的原因,也是朱自清写出《背影》的原因。但是,从他父亲到火车站送别已经二十岁的朱自清这件事来看,父子之情其实是极深厚的,只是在那样的历史阶段儿子所走之路和父亲所希冀的不同而导致矛盾产生而已。

父亲陪朱自清上了火车,安顿好了行李,拣了靠车门的一个座位坐定,就等着火车开了。朱自清说:“爸爸,您走吧。”父亲望着车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正是这个去买橘子的念头,让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描写父亲背影的文字,最终成就了这篇经典的散文。要是在现在的火车站,朱自清的父亲是绝不会有这样爬下月台、跨过铁轨、又爬上对面月台的机会的,自然也就没有机会让自己的儿子看到自己的背影而潸然泪下了。现在,如若要送别一个远行的人,送别者也可以购买一张站台票,陪着乘车的人到火车上去安顿好,便下车去了。送别者和远行者只能隔窗相望,若窗是能打开的,还可以交谈几句,但有些车是空调车,车窗已经不能打开了,说话也是听不见了。火车徐徐启动时,送别者和远行者便挥手而别,有的送别者撑开右手的大拇指和小指贴在耳边比一个打电话的姿势,告诉远行者到达后要及时打电话来报平安。此时,也可见送别者和远行者之间情谊之深浅。有的送别者或许确实不舍得远行者离开,在火车徐徐启动时,还会挥手追着火车小跑着,直到车速渐快,再也追不上了为止。

假如朱自清的这趟旅途不是乘坐火车的,兴许他就不会看到他父亲的背影了。或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但也看不到父亲吃力地上下月台、蹒跚地走过铁轨的样子了。因此,朱自清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散文名篇,也是因为火车站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吧。

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著名散文几乎是所有人中学时代都学过的。在我写作这个章节时,网上正好流行一个段子。说的是在大学的毕业季,同学之间到火车站相互送别,几年的同窗生活结束,但同学之间的情谊还是深厚的。一个同学去送别他的室友,将他的室友送到火车上,找到了座位,放好了行李,一切安顿好后,对他室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说完,兀自转身下车了,过不久,果然买了一兜橘子回来。分别后,他的室友在火车飞驰时,正吃着橘子,突然觉得哪里不对,想着他那个同学说的那句话怎么那么耳熟呢?等他回过神来时,才知道自己被同学“骗”了。但是,突然,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5iurVYs5aO6ZkbMFB4lDSvORhQQ6M/7mz0IR/SeAwJGZ3SzVneetdpk7ZhJcZ4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