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祖指引下的旅行

在谈到古代人的旅行时,有一类人的旅行是必须谈到的,那便是僧人的苦旅。在中国哲学史上,尽管我们有孔孟之儒、老庄之道,但根据学术界的研究,佛教在公历纪元前后便已经传入中国,历经各朝各代而得以发扬光大。

每言及此,我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此书中记载了唐僧在三位徒弟的保护下,骑着白马,从东土大唐远赴天竺取经的故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让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在这部剧中,每途经一个国家,唐僧师徒一行便要换取通关文牒,为此谒见该国君主,此时,唐僧必双手合十道“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云云,而这些国家的君主闻得“东土大唐”必定表示敬仰崇拜,然后惊叹路途之遥远和艰难。在那个时候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小孩心中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就不能托着他的师父腾云驾雾一番便到西天了?正如现在如若要从西安赶往新德里,飞机的飞行时间也就数小时罢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为了表示求取真经的诚心,唐僧必须脚踏实地走去,而且还得平安渡过相关神仙为他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

尽管《西游记》是一部虚构的神话小说,但是,其中所描写的唐僧前往西方取经的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的唐僧,实际上就是唐朝名僧玄奘(公元602—664年)。不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在电视剧中,玄奘西行求经之举是受到皇帝的指派,出行之日还有欢送仪式,甚至有观音菩萨现身。仙乐齐鸣之中,玄奘拜别皇帝,带着圣上的殷殷嘱托,跨上白马独自西行而去,一段惊险的旅程就此开始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玄奘之所以要如此不畏艰难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天竺求经,是因为在隋唐之时,中国各佛教学派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一,而玄奘自己感觉到若要真正理解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佛教典籍,但是在中国这方面的典籍却少之又少,他深觉如要再深入领悟佛教要义,须得自己亲自到天竺去求法。玄奘有了此意之后,并未向任何人报告,因此也没有任何人欢送他,观音菩萨也并未现身空中。他孤身偷偷离开长安,踏上西行的征途。

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从西安徒步前往印度,这实在是很可怕的一段旅程,不仅是因为路途很漫长,更重要的是这条路有茂密的丛林、有险峻的高山、有无边的沙漠,实在是很难走的,更何况在那个时候,自然生态还很好,所以到处都有猛兽出没。玄奘作为一个凡人,如何能走过这条路平安到达目的地呢?在《西游记》中,作者不仅为玄奘安排了九九八十一难,同时为保他安全,还为他配备了三名神通广大的徒弟,以及一匹神龙变化而成的白马。而在现实中,玄奘自离开长安后,便一路艰险。因为没有通行证(那时候称为“过所”),他还要一路受到官府的阻拦。在玄奘的艰辛旅程中,也曾有一位老翁赠送了他一匹马,不过此马又瘦又老,哪里能与神骏的白龙马相比,好在此马是识途的老马,驮着玄奘在沙漠中竟也找到了清泉,挽救了玄奘的生命。

一心求取真经的玄奘,仅凭双脚和骑马,就这样到了印度的那烂陀寺,在该寺学佛整整五年,此后又在印度游历六年,之后带着经论回归中土大唐。这回,唐太宗倒是下了圣旨,玄奘进入长安城时便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玄奘也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佛教大学者。

从长安西行到印度的旅程并非一般人所能完成,而玄奘走完了这段旅程。这场在佛祖指引下的旅行本身就是一次艰难的修行。

在佛祖指引下做长途旅行的,还有另外一位同样生活在唐朝的和尚,他便是一代高僧鉴真法师。鉴真生于公元688年,圆寂于763年,他所生活的年代在玄奘之后,是佛教非常兴盛的一个时代。

与玄奘往西行而求法不同的是,鉴真是往东行而传法。虽一求一传,但可谓均是在佛祖指引下而为之。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之旅,最大的挑战来自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茫茫大海。在人类征服海洋的过程中,船是最关键的一个发明创造。对于鉴真法师而言,由于那个时候航海技术的限制,他东渡日本之旅经历了颇多惊险。公元743年3月,鉴真第一次出海,却因为浙江东部一带有海盗事件,官府断绝了公私航行,而未能成行。同年12月,鉴真第二次出海,这次他购得一艘军船,但因为触礁搁浅,导致东渡再次失败。此后,鉴真还因为种种原因又失败过三次,主要都是因为航海方面的问题,而鉴真随着年事已高,在一次尝试东渡的旅途中因为得了眼疾而双目失明。一直到第六次出海,才终于在公元753年12月,从日本的九州岛登陆,而鉴真已经为此付出了十二年的艰辛努力。

也许玄奘、鉴真的求法和传法之旅,只是那个时代众多苦行僧人中的两个知名案例。我们将他们的旅行称为佛祖指引下的旅行,恐怕也是颇为贴切的。毕竟没有心中佛祖的指引,常人焉能独自从长安行至印度?又焉能花十二年的时间,锲而不舍东渡至日本? jIUDFsnLDKw3xDrlkwW8PDqGBAAyMtd23HzNon5BuCjlw1BJu7P9NorL7ppNJp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