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概述

大学新生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适应性问题,即对全新的大学生活环境、学习模式、人际关系等的适应。适应、适应性、适应困难的内涵以及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意义就是我们需要首先理解的问题,是有效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适应和适应性的概念

对于“适应”一词的理解,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该词最早出现于生物学范畴,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适应就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后来,该词被心理学引用,并被解释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在心理学界,对“适应”一词最有影响力的界定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给出的 ,他认为个体为了顺应环境而做出的连续的自我调节就是适应,包括个体外部的行为和内在思维的调节。他还认为,适应包括顺应和同化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互为补充,适应的本质就是机体采取这两种形式达到与环境的平衡。阿尔伯特·班杜拉则认为,适应是一个行为反应的过程,通常是指个体经过观察、模仿和学习获得行为反应的过程。卡尔·罗杰斯认为,适应是指个体同环境建立起来的和谐、默契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个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社会学界的学者则认为,适应性是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行为措施,社会化后的人就有了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其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都要和社会要求相符,就需要采取和社会相符的行为来达到平衡与适应。例如,生活中的环境变化就对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和适应性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的概念,适应更侧重于过程和行为,带有动态的含义;适应性则更侧重于能力和结果,带有静态的含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为了让自身与外部环境达到平衡,根据环境变化而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适以达到新环境要求的过程 。适应的结果性表述就是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的概念

根据适应的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即将适应的主体规定为大学新生,就是那些从入学到大学一年级结束的学生,而适应的客体是指全新的大学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等。适应的过程就是大学新生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下,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与大学新环境相协调和平衡的过程。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就是大学新生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因为自己的适应能力不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会让大学新生在心理、行为、观念等方面产生困扰、矛盾和障碍。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的概念

“帮扶”一词指帮助扶持。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是指针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由包括教师、朋辈、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努力,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激发大学新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新生解决适应性困难问题,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一个过程。更多时候,我们会将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看成高校的一项常规工作。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的特点

(一)帮扶主体的多样性

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多方协同合作,共同努力,涉及的帮扶主体更是包括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同学、朋友、老乡等各种力量,家庭支持力量以及包括初中、高中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帮扶主体中,高校起着引导、纽带作用,高校因其社会角色和专业性,必须担起重任,将各种力量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帮扶合力。

(二)帮扶内容的广泛性

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内容的广泛性,既包括大学新生生活中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也包括其在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等方面的适应性问题。每一种类型的问题又包含不同的具体困难,体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还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帮扶需要。因此,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三)帮扶对象的特殊性

一方面,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的对象特指处于适应阶段、遇到各种适应性困难的大学新生,而非全体高校学生,也并非处于其他特殊阶段、遇到其他问题的高校学生,如毕业阶段遇到就业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近年来的大学新生具有一些群体性特征,是我们在帮扶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的。例如,“90后”“00后”的共同特质包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也缺乏社会阅历。他们在信息时代成长,对于新媒体的依赖和应用程度高。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适应性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四)帮扶作用的基础性

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的帮扶工作是在大学新生初入大学的适应阶段开展的,该项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当前大学新生的适应情况及其大学四年的成长成才。同时,该阶段的适应性能力培养成效也会影响他们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性表现,从而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抓住先机,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善人格,提高适应能力。

(五)帮扶方式的灵活性

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的方式应该具有灵活性,这不仅是帮扶内容决定的,也是帮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帮扶方式既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既可以是第一课堂也可以是课外活动,既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家校联合教育。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选择多种帮扶方式,最主要的是能够让新生乐于接受,从而确保帮扶效果。

三、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的意义

(一)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现实需要

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的各种新环境、实现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适应性问题,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适应性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大学新生进一步开展各种学习、生活、实践活动,让他们感觉到困惑和迷茫,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还会诱发一些更为严重的问题,如强烈的自卑和迷茫、沉迷游戏、逃课、退学,甚至是自杀。在依靠大学新生自身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些困难时,对应的帮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的宗旨就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面对各种新环境的挑战时,能够主动迎接挑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且最终能够通过这些磨砺,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学习观、成长观,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不仅能够顺利度过这段适应期,也能在以后的适应挑战中有应对的能力。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困难帮扶工作是促使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现实需要。

(二)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第一年对于大学新生而言,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更是他们重塑自我、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的适应情况会影响他们在该阶段的学习生活,也会影响他们整个大学四年的发展,还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高校的教育宗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全面育人。但是,中小学教育往往注重追求学生的智育教育效果,忽视了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生活的能力,在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时出现了各种适应性困难。有鉴于此,高校对大学新生的帮扶,更应该从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为以后的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方面

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给大学新生阶段的教育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还会为大学生后续的成长成才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埋下了不可预知的隐患,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困扰。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不仅对于高校解决实际工作困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可以为推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新的切入口和解决思路。 60AUlABlOf8En/WtdT36p2tgHqIVrOFIlKpHQKSf7HqygzAkGKRbmzPmCHUj1W3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