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殊问题尽管包含不同的类型,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是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能够有机协调整合的前提。同时,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原则、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实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才能确保其工作实效,并实现促使大学生特殊群体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工作目标。
一、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特点
(一)帮扶目标的一致性
尽管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帮扶对象和内容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但不同的帮扶内容背后隐含的帮扶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就是通过帮扶,不仅解决帮扶对象面临的现实问题,更重要、更长远的是激发帮扶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能力,为他们成长成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帮扶目标的一致性也是帮扶工作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各种帮扶主体进行协调配合实现资源优化,从而提高帮扶效率的前提,更是我们所有帮扶工作、帮扶措施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帮扶对象的特殊性
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帮扶对象是大学生特殊群体,这些群体相对于普通大学生群体而言,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还是人际交往困难、就业困难,或者是新生适应性困难和心理问题,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都是在大学期间,在某一方面遇到了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而且这些困难已经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为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实际上的阻碍。同时,这些大学生特殊群体还表现出一些和普通大学生群体不同的心理特征与行为倾向,他们更容易焦虑、抑郁,更容易自卑、孤独。这些特殊性都给帮扶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帮扶内容的广泛性
大学生特殊问题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是对所有大学生特殊群体面对的问题的统一称呼。这些问题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社交、就业等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大学阶段。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内容上的广泛性。帮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帮扶主体和帮扶力量的广泛性,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帮扶主体之间要优势互补,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实现帮扶目标。
(四)帮扶任务的繁重性
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帮扶对象的特殊性、帮扶内容的广泛性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帮扶任务的繁重性。此外,每一项单独的特殊问题都有其任务的繁重性。相关数据显示,随着高校扩招等各种原因,学业困难大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因学业困难而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人数也高居不下。就业市场环境压力和高校毕业生规模空前,也让就业困难成为诸多高校头疼的难题。社会深刻变革、生活节奏过快、各种压力巨大,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中心理危机事件给大学生、高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另外,各种特殊问题之间的相互渗透性、转换性、交叉性,也为帮扶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五)帮扶途径的多样性
途径的本意为指向和到达目的地的道路。社会实践是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在这些人类活动中,途径被用来泛指人们在从事某项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目标所经由的渠道和路径以及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所借助的手段和方式等。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完成,而途径的选择是由任务本身决定的。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帮扶工作的内容、对象都决定了其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具体包括外部教育和自我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实现途径也理应呈现多样性,尤其是要注意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在帮扶工作中也要充分应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增加帮扶的互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意识,从而提高帮扶效率、增强帮扶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每条途径都有其优势,但没有一条途径能够独立承担和完成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任务,我们在实践中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途径,使之相互配合和补充,并形成教育合力。
(六)帮扶过程的长期性
大学生特殊问题类型较多,每一种类型的问题都有复杂的产生原因。在实施帮扶措施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帮扶对象产生各种困难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而这些措施发挥效果也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还具有过程的长期性的特征。在帮扶工作开展之前,帮扶工作的主体也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对这一点有清晰的认识,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同时也要引导帮扶对象正确认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以免其对帮扶工作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具体是指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界把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主攻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教育的基础、根本都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因此,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大学生特殊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与困难,并在帮扶过程中做到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为他们提供充分的空间,最终通过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实现能力的提升。
(二)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大学生特殊问题类型多样、内容广泛,不同问题都有自身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即使是同类型的问题,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对学生带来的实际困扰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中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同样是经济困难,同学A是来自偏远山区,长期家庭经济困难,但该生性格活泼乐观、自立坚强,我们的帮扶工作要更多地帮助他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可以是直接的经济补助也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岗位。同学B也是家庭经济困难,但却是家庭突遭变故导致的,原本富裕的家庭因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父亲身患绝症,不仅花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巨额医药费,最终父亲还是不幸去世。针对同学B的经济困难情况,我们的帮扶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要去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帮助他走过这段困难时期。另外,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主要源于两个客观实际:第一,尽管不同问题的帮扶措施各有侧重,但这些问题往往又相互联系、相互交错,一个学生通常都会面临其中的两项甚至多项问题。例如,几乎所有的特殊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会引起学生心理方面的困扰,只是这些问题的主次性不同。第二,该项工作需要学校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帮扶的最佳效果,才能形成长效的帮扶机制,为帮扶提供指导。因此,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必须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原则。
(三)实效性原则
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是指在帮扶工作中,大学生特殊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程度,是衡量高校开展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流于形式、方法不得当、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仅仅出于完成上级任务的目的等,大大削弱了帮扶工作的有效性。要提高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高校必须根据被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等影响因素,对帮扶工作提出新要求,实现与时俱进并形成反馈机制,跟踪帮扶效果,对帮扶措施和办法进行不断完善。
(四)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是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实效性原则的前提条件。该原则要求高校在制订帮扶计划、采取帮扶措施之前,必须对自己的帮扶资源,如资金、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进行通盘考虑,做到实事求是。在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了解到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或兄弟院校的一些优秀经验,或者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想法,但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考虑这些措施的可行性,如果在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情况下勉强实施,可能事与愿违。
(五)及时性原则
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及时性原则也是实效性原则的有效保障。该原则对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善于发现问题、预见问题。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掌握信息,及时发现大学生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同时,我们又要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善于预见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在问题初见端倪时就能够解决。大学生特殊问题往往都具有引发次生问题的可能性,如果解决不及时,就可能让帮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例如,当存在学业困难问题的学生如有旷课情况或挂科情况时,我们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否则高校可能面临学生因学业困难带来的其他违规违纪行为、心理危机甚至退学等问题。
(六)创新性原则
“90后”甚至是“00后”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张扬个性,这些帮扶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帮扶措施,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互联网深刻影响各个行业,这些环境要素的变化对高校的帮扶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创新。另外,帮扶对象的变化和帮扶环境的变化,导致帮扶工作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甚至是要解决全新的问题,以往的帮扶措施往往会失效,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帮扶措施。因此,在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帮扶对象的新需求、新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挖掘新的帮扶渠道、创新帮扶措施。
三、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的目标
(一)促使大学生特殊群体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对人类自身完美状态的不懈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要以促使大学生特殊群体全面成才为目标。同时,这也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中贯彻落实的体现。为此,我们在帮扶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切都应该以大学生特殊群体为中心,尊重理解、关心爱护、维护保障他们的实际利益,满足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决定了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主体地位,决定了高校的帮扶工作必须以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为前提、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各阶层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的和谐最为关键。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知识传播、文明传承、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个体和群体,高校就是要通过大学特殊问题帮扶工作,使大学生特殊群体具有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善于处理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顺利融入自然、融入社会,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中心和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里的“人”和“学生”都指的是所有高校的学生,应该而且尤其要包括大学生特殊群体。大学生特殊问题帮扶工作就是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小部分群体的关注和关心,他们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短板,只有做好了这一部分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促使整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