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兴城与兴国

城市,人类的发明,人与自然对话最优美的结晶,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

城兴,则国兴,兴城即兴国。从近现代城市化、城市群化的实践和一般规律,可见现代国家兴盛的一个缩影。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主要是军事防御和为举行祭祀仪式提供场所,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消费中心或者政治、军事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能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术界关于城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社会分工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一个民族内部出现了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手工业、商业,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农业的现象。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需要有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生产、交换。所以,有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进行交换的地方逐渐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来就建起了城。“防御说”认为城市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

从城市的分类看,一是从人口规模的集聚效应进行垂直划分,人口规模巨大的城市称为“巨型城市”,是中心城市的最高级;二是从城市功能和城市作用进行水平划分,对世界经济具有重要性和对全球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城市称为“世界级城市”或“全球城市”,是中心城市的最高级。无论从人口规模上的垂直划分,还是从功能内容上的水平划分,都离不开城市发展的目的。城市始终是为了服务人类自身的福祉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城市的发展壮大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基本规律,城市的规模与城市化水平往往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城市化的进步,没有相当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将无法持续发展,城市化率亦止步不前。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国家的兴盛或者复兴的过程。

纽约从19世纪开始建设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城市发展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2006年,纽约启动了PlaNYC2030规划,提出“为建设一个更绿色、更伟大的纽约而努力”,纽约迈向建设智慧城市来驱动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未来的纽约将变得具备“绿色”“强大”“公平”“弹性”的价值与影响力,会随着城市在不同阶段面对的具体问题的演进与战略而调整。纽约通过启动“Urban Tech NYC”市级加速器项目,对推动城市宜居、可持续与弹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类企业进行投资支持,帮助企业共同构建智慧和可持续解决方案。这是西方城市的典型发展之路。

公元前256年,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就了成都天府之国的美誉,因此可以说,成都作为世界最早的“生态城市”应运而生。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城墙上遍植芙蓉,人夸“四十里为锦绣”, 这种城墙上大面积种花卉的现象,在中国建城史上绝无仅有。成都因之成了中华文明中第一个“花园城市”。成都端坐于盆地中央,千里沃野、千年繁华。青城山、西岭雪山像她的围墙,都江堰的滔滔江水赐予她灵动,龙泉山起伏的曲线像微笑,沱江连着远处的长江,顿时有了通江达海的宽广气韵。宋代诗人陆游的《梅花绝句》这样写道:“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当前成都正在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使城市未来既充满智慧,又兼具文化与生态。成都从历史上的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再到今天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她以这种方式为中国城市甚至世界城市发展提供最新、最强的非典型样板和内生动能机制探索。

追溯城市发展史还可以发现,从最早城市古巴比伦城“空中花园”的壮美奇观,到阿契美尼德帝国创造的公园雏形,再到纽约中央公园定义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人类追求理想城市的建设实践不断向前,推动城市理论推陈出新。1903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首次将生产生活生态并列;1933年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通过城市功能分区,刻画出“光辉城市”的蓝图;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马丘比丘宪章》提出“社会文化论”,此后又有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等理论。进入21世纪,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世界级城市开始编制远景战略规划,对未来理想城市的形态进行展望和描绘,都清晰呈现出“价值判断·发展愿景·路径选择”的逻辑主线。价值判断回归营城初心,城市发展进步不再以“物”的生产为核心来衡量,而是回归到“人”的生活本源。

成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内陆城市,通过城市化,通过产业发展,通过对外开放,解决了城市的现代化,成为国家特大中心城市、西部内陆开放开发门户,向西、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

将开放的眼光,放在全世界的城市、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去理解和解释中国的城市发展、国家进步,便能系统地理解城市对国家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在现代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中,国家如何部署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涉及国家竞争战略是否得当的重大问题。国家间竞争的优劣,在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上明显分出了高下。恰当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恰当的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言以蔽之,国家兴衰系于城市兴衰,国家未来系于城市发展。

成都,生于斯长于斯的桑梓之地。将之置于世界城市史的高度去观察,不难发现,其进步发展无不依赖于伟大的时代,无不成就于科学理论、先进理念的指引。城市战略演变既是一个应对变化、管理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共识、坚定方向的过程。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准确把握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环境与条件、目标与路径,审时度势、站高谋远,借势借力、追赶超越,推动城市功能定位、动力体系、营城逻辑、治理方式全方位变革。

城市,也是国家的一个符号和象征。远望美国纽约、英国伦敦,近望日本东京,无一不是透过一座城市的繁华,彰显一个国家的繁荣与衰微。城市化进程是一座城市不断前进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主要的推动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意义极为深远。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当前,城市化水平、城市能级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进步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世界上的普遍实践都是以城镇化、城市群化来推动国家发展、地区发展。

在人类历史伟大的兴城过程中,改革开放成为当今世界的整体潮流,也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使中国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城市化、城市群化蓬勃发展,让中国用40多年时间迅速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改革开放的城市化代表,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为世界瞩目的超级城市,奇迹般崛起于中国南方,成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城市群化的战略布局中,雄安新区成立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了重要支撑,长三角的一体化为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极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到改革开放的代表城市,不得不提到内陆城市——成都,作为祖国广袤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成都历史上就有“执西南之牛耳”的说法,在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都准确把握这一大好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体制改革,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全市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跃升,从区域中心城市正式迈入国家中心城市,未来有望成为竞争力强大的新型世界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极核”作用。

成都的崛起,离不开城市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主城区的规模仅有18平方千米,截至到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被刷新为601平方千米,城区面积几十年间扩展了33倍,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非农人口比重稳步提高,中心城区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市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形态向较高水平的大都市演进。

成都的崛起,离不开对外开放。作为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三大交通走廊和经济带的交汇点,大家熟知的蜀绣从这里走向世界;更早的夏布,四千年前就到达了埃及;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北宋时的成都……这座长江上游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历史上就已然是一个对外开放的门户。2018年,成都召开对外开放大会,鲜明地强调要把握新时代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高水平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

成都的崛起,离不开创新服务。近年来,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启动打造全球最大森林公园,打造全国首个金融众创空间,成立首个以城市命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推出“5+X”服务项目等,在《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点经验案例》中,成都成为试点城市中入选案例最多的城市,在福布斯中国关注的创新创业相关领域中,成都屡次入榜,其历史与现代成就无不彰显着自身的创新基因。今日成都,“500强企业”不断入驻、高水平高学历高质量人才倍增,城市政务环境、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热情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依靠开放、科技、创新和文化的强劲动力,成都站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超级风口。

成都的崛起,离不开产业支撑。城市要进步,工业挑大梁,经济要发展,一业定乾坤。工业是现代经济的脊梁,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成为当时中国产业发展的主基调,改革开放期间,成都利用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巨大生产热情,全面推动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速度和效益的全面增长。近年来,成都在推动创新创造、加快产业转型方面有了新的探索。尤其是在工业领域,坚持以创新创造为引领,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大力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加快转型。致力于打造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圈,构建起66个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产业功能区,14个高效协同、开放共享的产业生态圈。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加速产业资本融合,聚力打造现代金融产业生态圈。由于较好地实现了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成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人才和企业,让他们切身成为城市的体验者、共建者和共享者。据2019年的数据显示,成都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7 012.65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其中作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主要标志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1 155.86亿元,增长8.6%。

成都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引领。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与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交汇叠加,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频共振,正重新定义未来城市产业体系、悄然重塑经济运行组织方式。成都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角,以高品质科创空间为载体,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成果转化·产业创新·未来城市”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努力在世界生产力革新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成都搭建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平台,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引导生产企业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引导流通企业构建新商业模式,增加商品与服务多样化供给,塑造“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创造”“成都消费”成为世界级城市品牌。面向全球市场打造供应链体系,深入推进主导行业和头部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提升在国际经济循环中的生态地位。

我们发现,以成都为案例来分析城市的进步,就能找到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本书较为详尽地描述了成都几十年来,如何通过开放与世界发生关联,通过改革完善自身的城市肌理,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发展。这本书还告诉世界,成都,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川藏高原下中国腹地,如何从千年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嗟叹中走来,筚路蓝褛、励精图治,一步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发展中起到典范作用。对内,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向西向南的重要的窗口;对外,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枢纽城市、带动西部内陆区域崛起的重要开放门户。

今天的成都,正在演绎雪山下公园城市的今古传奇。

当人的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体现在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来选择生活在哪个城市和城市的哪个区域,这为我们发挥生活城市特质集聚各类人才、实现后发超越提供了方向指引。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浣花成都,到登高西眺、雪山重现的当代现实图景,成都秉持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城市理念,主动调整公共政策和服务方式,加快构建以人文、生态、审美、宜居为核心的城市场景供给体系,全力打造近悦远来、巴适安逸的生活城市和幸福家园,构筑起以事业成长性和生活宜居度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正在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起步,到2020年的繁花盛开,成都以城市的强势崛起和蓬勃生机,见证了国家的沧桑巨变,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

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紧握您的手,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谨以此书,献给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也献给我深深爱恋的成都。


2020年9月于成都 QfAr8YDCFPh3+8XsfKDniRPwa8t7aG+rSQC7ZUa/zjoZFD7GuwVRV8S6wUQxRM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