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旅游活动发展简史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参与人员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从古代的“旅行”,发展到现代的“旅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纵观世界旅游史,人类的旅游活动可以划分为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三个阶段 。了解各个时期旅游活动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形式,有助于揭示旅游活动的内在演变规律,为未来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古代旅游活动

休闲与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人类社会的变革发展进程,古代旅游活动可以划分为人类的迁徙活动和旅行活动,但这类活动并非出于休闲旅游的需要,而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与现在所说的旅游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

(一)人类早期迁徙活动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加工粗糙、形式简陋的石器,因而在这种环境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缺乏劳动剩余物。与此同时,洪水、火灾、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部落之间战争等人为灾难也时有发生,从而迫使人们离开原来的定居点,寻找新的定居点,且不会再返回原来的定居点。这使得人类的迁徙活动带有一定的被迫性、求生性和永久性,与近代逃荒避难的移民活动类似。根据旅游学理论分析,旅游活动应包含三个基本属性:移动目的的休闲性、移动时间的暂时性和移动空间的异地性,因此,人类早期迁徙活动并非真正的旅游活动,而是以生存为目的的空间移动行为,本质上是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二)古代旅行活动

1.古代旅行活动的产生

古代旅行活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瓦解与奴隶社会形成之间,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类历史的三次社会大分工,直接影响和产生了古代旅行活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畜牧业与原始农业的形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劳动剩余物出现。但该时期劳动剩余物还较少,商品交换还未普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使手工业从畜牧业与原始农业中剥离出来,生产工具的进步再次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得劳动剩余物的数量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商品交换活动日益频繁,出现了以直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出现在部落与部落之间,而且还深入部落内部之间进行交换,交换活动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得商业从畜牧业、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剥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使商品交换活动常态化、专业化,商品交换活动具有的远途性和异地性,间接刺激了交通工具和食宿设施的发展,产生了人类最初的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到异地短时逗留并返回居住地的经商旅行活动。由此可见,人类早期的旅行并非一种消遣和娱乐活动,而是商品交换活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比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香料之路”等当代热门文化旅游线路,就是古代经济活动的遗迹。

2.古代旅行活动的特点

古代旅行活动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最早的旅行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腓尼基人的航海、贸易和殖民旅行活动。此后,公元前533年到公元前330年的波斯帝国修建的“波斯御道”(RoyalRoad),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公路系统的出现,为当时的旅行活动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商务旅行的发展,而且在今天的伊朗境内还能找到当时御道驿站的遗迹。与此同时,以希腊为代表的宗教旅行迅速发展,提洛岛、特尔斐和奥林匹斯山等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闻名于世,尤其是在奥林匹亚,围绕宙斯神庙举行的“奥林匹亚庆典”,每逢宙斯大祭之日,就会吸引无数的参观者前来拜祭。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灭亡后进入古罗马时代,古罗马具有幅员辽阔的疆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发达的道路网络和官商共建的驿站设施,为当时各类旅行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使得古罗马帝国时代成为世界古代旅行的鼎盛时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时期。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其极盛时疆域面积超过1 000万平方千米,是古代历史上东西方地理跨度最大的帝国之一。阿拉伯帝国修建了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四通八达的驿道和完善的驿站设施,而且随着伊斯兰教在帝国境内的扩张,宗教旅行活动也随之兴起。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自己到中国的旅行经历写成《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人对富有而神秘的东方的向往。公元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出现了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卡布拉尔等一大批探险家和旅行家,他们带领船队远洋航行,探索新的土地和贸易线路,使得15世纪到17世纪被后人称为地理大发现时期(AgeofExploration)。新航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迅速增加,促进了天文学、数学、医学、哲学、政治学、文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推动了17世纪到18世纪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运动,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商业繁荣、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水陆交通发达,促进了古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得古代旅游的发展中心由西方转移到了中国。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奴隶社会时期更为丰富。譬如,以秦始皇、隋炀帝、康熙及乾隆为代表的帝王巡游,以孔子周游列国、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为代表的官宦之旅,以“丝绸之路”和“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商贸和平之旅,以玄奘、法显和鉴真为代表的宗教游学之旅,以及李白、司马迁、徐霞客为代表的文化地理之旅等,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势。其中,唐代高僧玄奘在贞观三年(629年)西出玉门关,万里跋涉,历经艰险到达天竺,游学17年,归国后不仅翻译出70余部佛学经典,还将旅行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后来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吴承恩所著《西游记》就以此为原型。明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之命,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船队有200余艘各式海船及2万余名船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此后28年间,郑和一共七次下西洋,到访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连接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通航线,成为世界航海旅行史上的一座丰碑。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少年时便立志“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22岁开始出游四方,足迹遍及中华大地,考察地理人文并撰写了闻名于世的《徐霞客游记》。其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写道:“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我国政府将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从地域上看,该时期的旅行活动主要集中在世界最早进入文明时期的国家或地区,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等。从时间上看,该时期的旅行活动集中在19世纪中期以前,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前期四个阶段。从形式上看,该时期的旅行活动,大都与商品贸易、宗教朝圣、帝王巡游等结合在一起。综上所述,古代旅游活动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休闲旅游活动出现端倪。这一时期出现了帝王巡游的享乐旅行,以及文人骚客周游名川大山的文化之旅等消遣娱乐性的旅行活动,但这类活动主要集中于帝王、官僚、封建贵族、地主等统治阶级及附庸阶层人士,广大劳动群众客观上根本没有参与休闲旅游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旅行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商务贸易。除了人数极少的统治阶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旅行活动外,绝大部分旅行活动依然是为了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商务贸易等生产性活动。

第三,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直接影响旅行活动的发展。如果社会经济稳定繁荣,政治安定统一,旅行活动就会兴旺发达;反之,则会停滞不前甚至衰退。如郑和下西洋的明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勤于政务,国家安定,社会发展,为郑和的航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旅游活动发展条件仍不成熟。与旅行活动相配套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尚未形成经济产业体系,并且缺乏医疗、安全等相关保障,不仅使旅行活动范围受限,而且外出旅行的风险高、难度大,阻碍了旅游活动的发展。

二、近代旅游活动

近代旅游是指从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爆发之前的旅游发展,该时期的旅游活动在世界旅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代旅游活动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旅游的特点,从早期的旅行发展为旅游活动,逐渐形成以旅游活动为中心,包含饭店业、旅行社等服务机构的庞大产业体系。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还改变了交通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出现和完成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根本变化,其中对旅游产生的推动影响包括:

1.创造了新型旅游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改进是近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蒸汽机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它解决了交通运输的动力问题,促进了新型交通工具的产生。19世纪以后,以蒸汽为动力的轮船迅速进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直接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比如,美国纽约哈德逊河在1807年已经出现了定时开行的“克莱蒙特”号轮船。1838年,英国蒸汽轮船“西留斯”号首次成功横渡大西洋,极大地缩短了欧美之间的通行时间。与此同时,铁路的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更为巨大,火车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运输能力大、运行速度快、旅行费用低、受自然天气影响小,迅速取代马车成为主要的旅行交通工具,使大规模、远距离旅游成为可能。英国“铁路之父”乔治·史蒂文森于1825年建造了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并投入运营,此后英国各地兴起了铁路建设的热潮。1840年到1870年,在英格兰及威尔士,乘坐火车旅行的游客增加了20倍,绝大多数是前往海滨度假的。由于铁路的普及,英国人托马斯·库克才借助火车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有组织的旅行活动。

2.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古代的大多数旅行是以商务贸易为目的的,而广大劳动人民由于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政治、经济压迫,几乎不可能参与旅游活动。工业革命促进了阶级的变革,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并使其成为新的统治阶级。社会生产的财富分配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而是越来越多地流入工业资产阶级的腰包里,使得具备经济能力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同时,工业革命造就了另一个新型阶级——产业工人阶级,虽然他们仍然受到剥削与压迫,但是相比于之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他们的生活具有了较大改变。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的觉醒,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懈抗争,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工资、休假机会等福利待遇,使得劳动人民也有机会成为旅游者。

3.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促进了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和新机器的发明与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现代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90分钟,生产效率提高了8倍。机器大生产对生产速度和效率的提升,要求工人分工明确、严守规则。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索尔斯坦·凡勃伦所谓的“有闲阶级”。

(二)近代旅游的产生与特点

1.近代旅游的产生

1841年,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从莱斯特前往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的活动,库克在活动组织中首次提出了类似现代团体旅游的管理方式,如每名参与者支付1先令的费用,包括往返交通费、乐队演奏赞歌、野外午餐费和午后茶点费等。1845年,库克旅行社的成立,标志着全世界第一家旅行社的诞生,近代旅游也由此开启,旅游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近代旅游的特点

近代旅游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出现,托马斯·库克组织的第一次包价旅游和创办旅行社是近代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近代旅游活动具有与古代旅行活动不同的特点:

第一,旅游人数明显增加。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使得更多的人具备了外出旅游的客观条件。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过去主要由少数地主和贵族阶级参加,现在新兴的资产阶级成为旅游活动的主力,工人阶级由于收入有了提高,也加入到旅游行列中来,旅游人数显著增多。

第二,旅游形式更为丰富。伴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旅游服务机构的出现,旅游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一方面体现为旅游空间范围的扩大,工业革命以后火车、蒸汽轮船、汽车的出现和使用,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扩大了出游的半径,缩短了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时间距离;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种类也更加多样,出现了城市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学旅游等新的旅游类型。

第三,旅游业成为独立产业。旅游的主要产业逐步发展成熟,改变了以往基于商业贸易和政治往来而形成的住宿设施体系,拥有了专门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的饭店业和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的旅行社,到1900年,大西洋沿岸城市已建成了400余家旅馆。这些服务于旅游者的机构以营利为目的,推动了旅游活动商品化的进程,使旅游活动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日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

第四,旅游胜地迅速发展。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大量的旅游服务设施,例如娱乐场、运动场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色的融合发展,改变了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面貌,旅游胜地的建设和运营日趋成熟。比如美国新泽西州梅角(CapeMay)的54个海滨城市成为海滨度假地的先驱,澳大利亚的昆士兰、维多利亚等旅游地也迅速发展起来。

三、现代旅游活动

现代旅游是指二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地快速发展起来的社会化旅游活动。二战结束后,各国积极发展科技和经济,修复战争创伤,不仅快速恢复到战前水平,而且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程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众化旅游活动日趋成熟,休闲旅游意识深入人心,现代旅游活动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经济体系,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旅游产生的原因

1.全球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致力于本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虽然仍不时爆发局部冲突和战争,或者经济萧条(危机),但和平与发展始终是世界总体政治环境的主题。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旅游活动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2.世界人口增加扩大了旅游人口基数

二战结束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1960年的30亿人增长到了1990年的53亿人,30年之间世界人口增加了0.77倍,为大众旅游市场提供了庞大的人口基数。

3.经济发展提高了旅游支付能力

二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了二战前的增长速度,1960年世界整体GDP为1.353万亿美元,1990年增长到22.656万亿美元,30年之间增长了15.75倍。1960年世界人均GDP为445.776美元,1990年增长到4 290.096美元,增长了8.62倍。自1971年到1997年,英国普通家庭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稳定保持在2.6%左右。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使人均收入稳步增加,提高了旅游购买能力,成为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4.城市化进程增强了休闲旅游需要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人口明显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农村人口已下降到全国人口的1%以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成为工业劳动力,在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和拥挤嘈杂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从事枯燥的标准化工作,让人们倍感厌倦和疲惫。为了缓解身心压力,人们迫切想要回归大自然,放松自我、调养身心,于是萌发出旅游的需要。

5.交通工具的改进提高了旅行的便捷性

铁路、轮船仍是传统的重要旅行方式,但汽车和飞机的普及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欧美发达国家,汽车以其具有的自由、快捷特点成为人们中、短途外出旅游的主要工具。1939年,英国公路上行驶的私家汽车有200万辆,同年,长途汽车运输的游客达到3 700万人次。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飞机开始被用于民航,从欧洲到北美的旅行时间由24小时缩短至8小时。随着性能和机型的改进,航空运输变得更安全、更舒适、更快速,长距离旅行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使国际、洲际和环球旅游成为可能。

6.劳动者带薪假期提供了闲暇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工人劳动时间得以缩短。英国劳工运动首先提出每日10小时工作制,1886年国际工人协会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实现8小时工作制的要求 。1916年,美国铁路兄弟会通过8小时工作法。1936年,法国众议院通过法律,规定所有职工只要在一家企业连续工作满一年,便可享受每年15天带薪假期。带薪休假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职工休假制度,在欧美和亚洲各国成为现实,让更多的人具有了闲暇活动的时间。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的普及性和大众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普及性是指现代旅游活动主体的范围扩展到社会各阶层。现代旅游与历史各个时期的旅游活动相比较,最为重要的特征是普通劳动大众成为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部分国家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旅游环境愈加成熟,使旅游成为各阶层人士都能参与的大众性休闲活动。

2.旅游的地域广泛性和地理集中性

现代旅游的地域广泛性是指旅游活动及影响遍布全世界,旅游观光业成为大多数国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加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简称UNWTO)。旅游经济的地理格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统计显示,90%的国际旅游者来自发达国家;同时,发达国家也是主要的旅游接待国,接待了80%的国际旅游者。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表现为现代旅游的地理集中性。

3.旅游增长的持续性

旅游增长的持续性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业的增加值就已超过石油、钢铁、汽车制造等传统的优势产业。据统计,全球旅游收入由1960年的4 867.5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5.8万亿美元,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

4.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现代旅游的季节性是指游客流向、流量集中于一年中特定时间段的现象,反映出现代旅游时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呈现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差异性,影响了旅游供需之间的平衡关系。例如我国“十一”黄金周和春节期间是每年最为突出的旅游旺季。对于具体的旅游目的地而言,由于资源属性及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旅游的淡季和旺季之分。 VLydrrGyw1RC8/B3Y60jOiGW2yUTm6nEOq6hrSLtif6kHH8Lxg9GJ9rbwjZALHG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