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休闲与旅游动机

研究休闲与旅游动机是研究休闲与旅游者行为心理的基本出发点,即研究人们为什么要旅游。有学者提出,这并不是研究动机的一个好问题,因为回答这个问题并不能系统地解释消费者千差万别的休闲与旅游行为。所以,真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特定的群体会选择特定类型的休闲旅游体验?这个问题使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于不同群体及其寻求的不同体验类型的共性与差异性上。

一、休闲与旅游动机的定义

旅游动机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有关旅游者和旅游活动的文献记载,二是心理学领域关于动机的研究与探索,三是市场研究领域针对旅游者动机所做的实证研究及相关研究结果。

从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探旅游动机的演变轨迹。在远古社会,旅游是上层富裕阶级的活动。上层阶级开展旅游活动受到展示生活的富足、社交及猎奇等心理驱动。例如雅典和古罗马社会的富有阶层通常都在城郊拥有自己的避暑地,每当城里酷暑难耐时,便会前往避暑和玩乐,显现出上层阶级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较为安定的社会时期,旅游成为拥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普通民众乐于参与的活动。例如在古埃及,游览名山并收集各地纪念品曾是当时的人们普遍向往的、可以显示社会地位的活动。古代旅游者还有一类较为严肃的动机是出于宗教信仰,寻求神的庇佑或恩赐,长途跋涉去拜访宗教圣地。这些朝觐活动不仅带给旅游者见识上的增长,还有精神上的慰藉。

18世纪末期,大游学的盛行让许多渴求知识的年轻人向往在旅行途中增长知识与阅历。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善,外出旅游度假成为中产阶级闲暇时间主要的选择。如今,旅游早已不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社会已进入全民旅游时代。虽然每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不尽相同,但回顾旅游动机的发展历史可见,主要的动机如逃避压力、文化猎奇、精神追求、教育求知、社会地位等在任何时代都普遍存在。

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历史悠久,且覆盖广阔的范围,涉及人类生理和神经系统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广博的知识领域。对动机的讨论旨在探索人性,理解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导致个体行为差异的因素。表3-2梳理了部分涉及动机问题的心理学理论。

表3-2 有关动机与需要的心理学理论

表3-2(续)

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是对历史文献记载中人类动机的补充与延伸。除了文献中已知的动机类别外,心理学又提出了个人控制、爱、成就、得到认可、个人发展、求知、自我实现等更深层次的动机类别,为动机研究增添了新的解释力量。

此外,还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市场调研考察旅游者对各类动机的感知,如通过成熟的量表对旅游动机类型进行划分,借助问卷或访谈形式要求参与者评价不同类的旅游动机对自身旅游活动的重要程度。还可以针对“旅游的益处”或“旅游的收获”等向旅游者提问,将所有旅游者的回答进行提炼与归类,进行统计聚类分析,得到最终结果。一些学者在研究动机类型的同时也强调旅游者背景与动机的关联,认为只有在一定的背景下去分析旅游动机才有意义。当人们描述他们为什么去寻求某些旅游度假体验时,其动机与背景有很大的关联性。市场研究的结果对旅游动机类型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这些动机包括:结识未曾见过的和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品尝新食物、增加谈资、给繁忙的工作带来变化等。

综上所述,休闲与旅游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休闲旅游行为,并使行为导向满足某种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驱动力。常见的休闲与旅游动机包括:①健康动机,重点是休闲和恢复身心,通过身体活动、精神娱乐等方式来达到修身养性、调理身心平衡的目的。②文化动机,主要产生于旅游者的好奇心与文化修养的需求,如拜访新地点、深入理解目的地居民、探索民俗文化、寻找传统饮食等。③人际关系动机,中心是人,无论是结交新朋友、拜访老朋友、朋友间联络感情,还是逃离每天接触的人,都是围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④地位和声望动机,通过休闲或旅游活动得到人群认可,如通过向周围人展示休闲或旅游见闻与心得获得认同。有时也可通过休闲和旅游获取一定专业知识,从而提升专业声望,如烹饪教育旅行等

二、旅游动机模型

(一)旅游需要模型

皮尔斯(Pearce)提出的旅游需要模型主要针对旅游者及其动机②。该模型认为,人们的旅游行为具有内在发展规律,反映出旅游动机的层次性变化。类似于人的职业生涯生命周期,开始起步于不同的层次,但随着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层次也会随之而改变。并且,旅游者的支付能力、闲暇时间、健康状态、环境因素等都会产生制约。通过扩展和延伸每一阶层上所涉及的具体需要的范围,皮尔斯得出囊括一系列不同心理需要和动机的综合性图表(图3-1)。

图3-1 旅游需要阶梯模型

图3-1的旅游需要模型中的每一阶梯都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相吻合,旅游需要阶梯的最早版本保留了马斯洛的观点,即个体在转到某一较高阶梯之前,较低阶梯的需要已得到满足。按照这一逻辑,在旅游过程中,被社会需要驱动的旅游者也会有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但可能不会特别关注其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近年来,对该理论的应用和修订已不再强调对需要层次的严格划分,而更多地强调动机的变化格局。旅游者在寻求旅游体验时并非仅受单一动机驱动,也可能同一行为同时会被多种动机驱动。例如,某一旅客可能在探索自然神奇奥秘、享受家庭度假经历以及增长海洋文化知识等多重动机的驱动下,与家人一同前往巴厘岛旅行。旅游者不仅会受多重动机驱动,他们的动机还会随时间和情景的变化而改变。

在旅游需要模型中,旅游目的地被认为是可满足不同旅行体验与需求的背景或场所,旅游者的动机则会影响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期望。旅游者很少会选择项目毫无特色、低端重复的旅游目的地,而是青睐那些提供综合度假体验并可以从多种活动中进行自由选择的目的地,从而更好地满足自身多重旅游需要和动机要求。在对旅游者动机进行阐释时,还应根据特定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二)旅游动力结构模型

兰德伯格有感于人们对旅游动机研究的缺乏而提出了“人们为什么旅游”,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因为问题的答案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制约:第一,个体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其对问题的理解会产生不同视角;第二,旅游者外显的旅游动机或许是自身深层次需要的外在反映,但旅游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处于潜意识状态的深层需要,也从没想过如何才能清楚明白地表述出来。旅游动力既包括外部情景,也涉及更深层次的认知。由于研究中存在具体情景差异和认识论、方法论差异,学者们并没有就旅游动机的解释达成一致意见。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旅游内驱力、旅游需要、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谢彦君尝试将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旅游动机理论相结合,并以图3-2的形式呈现出来

图3-2 旅游动机相关范畴间的关系:旅游动力结构模型

在图3-2的模型中,旅游内驱力是旅游的根本动力来源,因此将其置于顶端,表示对旅游需要、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各个层面等范畴的统领制约作用。旅游内驱力是旅游者的行为动力,在旅游者意识层面上表现为旅游需要。旅游需要是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出现的个体对愉悦性休闲体验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抉择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与旅游需要相比,旅游动机是更直接地影响旅游行为的范畴,它是由旅游需要所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所影响、直接规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力源泉。旅游者愉悦体验的获得,从心理动力机制的角度看,要靠更具动力性质和动力强度的旅游动机来落实,所以旅游动机是旅游需求在内容上(比如自然、文化、健康、关系或声望等)的实践性分解。从实现途径上看,在旅游体验过程所产生的愉悦感,需要具体化地借助回归、认同、闲适和发现等方式来实现,旅游行为则可被概括为观赏、交往、模仿和游戏等形式。

三、旅游动机理论

(一)A/B行为形态理论

弗莱德曼和罗斯曼提出了A类行为和B类行为理论(见表3-3)。A行为形态者的特征是极具竞争性和攻击性,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和不安定的心理。B行为形态者的特征则完全相反,他们往往性格温和、不具有攻击性和竞争性,少有急迫感和不安定感。两者相比,后者通常具有较强的休闲与旅游动机,能充分享受闲暇时间。

表3-3 A/B行为形态比较

有研究报告指出,虽然A行为形态者工作较为努力,B行为形态者较倾向于休闲旅游,但两者在生产力上并没有明显差别。原因可能是B行为形态者较有整体目标,且能充分利用休闲时间给自己充电,以保证工作时充分的精力。两者在健康上有显著差异,A行为形态者较B行为形态者有更高的心脏病风险。这是由于A行为形态者受到较多的负向压力,具有较快的心跳速度、血压较高、肌肉紧张和心理焦虑,弱化了自身的消化系统功能。要降低A类行为习惯的负向影响,可以采取学习放松、主动控制环境、放松步调等方式。实践表明,休闲旅游活动不仅有助于放松心情、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

(二)补偿/溢出理论

补偿理论认为人们追求放松、愉悦的行为是为了释放日常生活工作中承受的压力与负担。工作生活中繁琐的事务以及令人窒息的节奏,会驱使人们寻求强烈的、有价值的补偿,将休闲旅游作为工作的一种代替或补偿,寻找工作中无法得到的快乐。在忙碌地工作较长时间后,人们常常选择休闲旅游以放松自我、补偿/犒劳忙碌的自己。溢出理论又称普遍性理论,指将生活中其他领域的快乐与体验带到休闲旅游世界中。如果人们在工作中获得了难忘的体验,那么闲暇时也愿意继续从事这种活动,或选择继续令人保持兴奋、快乐和愉悦的旅游方式。那些在工作中无法感受到趣味的人,也可能会将这种惯性带到休闲旅游活动中,让工作与生活都表现为一种无意义的状态。 eyk2Lr7jXPiGSgz8TtyWuCPVuSxlG0ua5zYjqcJ2/n2nf7W51STkt3iH23mnPq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