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四川白酒企业现状

白酒产业从2017年开始复苏,次高端及区域龙头企业增速加快,消费升级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已然成为企业的共同选择,白酒消费由价格敏感型转向质量敏感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年产量为871200万升,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363亿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250亿元;而据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的数据,四川省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产量达到358300万升,主营业务收入达23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0亿元。四川白酒年产量占全国白酒年产量的41.13%,同时四川白酒销售收入也达到全国白酒销售收入的40%以上,但反观利润总额,仅占全国白酒利润总额的22.4%,销售收入与利润额不匹配。上述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四川白酒附加值较低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四川白酒需进行整体品牌化改进,提升四川白酒附加值。

四川白酒产业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世代相传的酿造技术,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四川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国内外整体经济运行下行的趋势下,白酒行业近10年来积累的供需矛盾、结构失衡、产品质量和传统营销模式等内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白酒行业受“塑化剂”、国家限制“三公”消费等一系列的市场危机和政策变化的影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四川中小酒企也面临融资不足、营销能力不足以及组织能力不足的问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是困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多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是收效依然甚微。除了融资外,四川中小酒企还存在规模较小、作坊式运营、不注重市场营销等问题。不注重市场营销的这一特征在酒类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使得四川中小酒企发展变得越发艰难。家族式的管理使得四川中小酒企的组织较为混乱,不利于重要决策的执行,影响中小酒企未来的发展。这些已经成为中小酒企发展道路上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酒类产业经历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产业恢复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期、2006年以前的产业调整期。从2007年开始,酒类产业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虽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酒类产业从这次危机中收获更多的是发展机遇。可以说,当前我国酒类产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我国酒类产业的发展也代表川酒的发展,四川白酒的发展是我国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速,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攀升,带动中高档白酒消费需求增长,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的中高档白酒销售占比不断提高。由于中高档白酒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使得行业总体利润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随着社会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白酒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以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白酒的消费多以低端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白酒的需求也从低端走向高端,消费结构也由此发生了改变。所以,更多的中小酒企如果不能向高端品牌进军,不能在高端品牌中占领一席之地,后期也很难生存下去。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重视,公款消费等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白酒企业的发展,白酒企业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引起政府层面的重视,政府在社会各个方面的限制逐渐加强,如在生产许可证、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会在一定时间内影响整个白酒企业的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这种影响存在,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白酒企业的发展,优胜劣汰,推动行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不会对白酒产业继续向前发展构成障碍。

3.1.1 四川品牌运营现状

四川此前一直存在“一年喝倒一个牌子”的尴尬。据统计,虽然经过多年市场优胜劣汰,白酒龙头企业五粮液集团2003年已达到16.6万吨产量,而当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总产量为331万吨,表明绝大多数产量来自中小企业。“多、小、弱、乱”是中国白酒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各行业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的大形势下,白酒集群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按照传统的酒厂经营模式,多数中小企业是兼营产、供、销的“小而全”模式。这种模式对年产万吨以上的大企业或名牌企业是经济适用的,而对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经济的。这种不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浪费。由于中小白酒企业存在的“小而全”,而白酒生产周期较长,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快速变化,造成生产能力不饱和或者过于饱和,对经济资源利用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品牌乏力。由于“小而全”所带来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以及质量保障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的不足而造成品牌乏力,造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后劲。三是流通秩序混乱,市场治理成本较高。四是企业经营管理费用剧增。白酒产业发展到今天,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市场推广费用层出不穷,中小企业难以应付。五是经营链条拉长,从原材料购进到成品酒的生产和销售,整个资金链条越来越长,财务成本不断上涨,赢利能力不断下降。由于市场范围小、发展能力弱,中小白酒品牌的生命周期普遍比较短。

川酒已经逐渐成为四川地理标志性产品,但是众多中小酒企为了自身利益屡屡破坏川酒这个四川地理标志性产品。在这些区域品牌所遭遇的公地悲剧中,不仅区域内的好品牌会受到株连,地理标志产品的整体品牌资源也会受到损害。四川某些中小酒企虽然生产的白酒质量较差,但在以“四川白酒”之名对外销售时享受到了公共品牌带来的利益,同时因质量较差而破坏消费者体验,进而损害了川酒区域品牌的整体形象。同时,某些产品存在区域性,即在当地经营得有声有色,但开拓区域外市场时,却屡屡不能达到如同当地的销售数量。除一线名酒外,二线白酒品牌观念严重不足。川内的很多二、三线白酒品牌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当地市场销售很好,但是要在外地市场得到认可,取得较好的市场销量,仍需要在品牌打造及维护方面努力。四川白酒市场竞争激烈,且产品同质化严重。自2012年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以来,迫于市场压力,二线白酒放下身段,主动下沉,抢夺了三线白酒的部分市场。由于这种区域品牌产权的模糊性,导致“机会主义”盛行,以及区域品牌创建的持续时间较长,成本较高,效果不明显,使得原本作为区域品牌创建的“急先锋”的企业参与此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不高。因此,在四川白酒品牌建设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区域品牌的创建模式,创新区域品牌建设策略,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四川白酒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品牌概念仍需加强,四川白酒整体品牌宣传力度不够,特别是浓香型白酒品牌的内涵仍需挖掘。二是川内白酒产区品牌众多,部分品牌小而不强,宣传模式落后。三是四川原酒无具体品牌支持,无定价权,易受市场供需环境变化的影响。四是大多数白酒企业缺乏专业品牌策划人员,品牌运营模式落后,品牌营销概念与发达地区白酒企业相比较为滞后。五是四川主要白酒产区、主要白酒企业对四川白酒品牌整体宣传工作不够重视,缺乏明确、有效的品牌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

3.1.2 四川酒企资本运作现状

2018年11月26日,在成都举办的2018中国国际名酒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宜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宜宾将按照市场化原则,组建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0亿元的宜宾酒业投资集团,通过开展白酒生产经营、股权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等对宜宾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切实解决宜宾酒类企业小而散的问题。

宜宾如何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川南经济区重点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部署?李敏说,全面推动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推动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在生产方面尝试抱团发展,宜宾市28家名优白酒企业共同出资2.45亿元,自发组建宜宾酒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宜宾白酒产业深度转型、适应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尝试。为解决白酒企业融资难问题,宜宾市成立了白酒企业互助资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宜宾市制定的《多粮浓香型白酒生产企业良好行为规范》,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列为2017年“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

同时,宜宾还着力白酒行业顶层设计,出台了《中共宜宾市委、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做强做优做大的实施意见》,旨在推动五粮液集团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出台了《中共宜宾市委办公室、宜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全面深化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宜宾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国白酒第一城。四川白酒业加速洗牌:一批中小酒企倒下去,老牌酒企“强者愈强”!白酒行业正在出现“马太效应” 。2018年6月8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四川分公司在官网挂出《资产处置公告》,拟处理4个涉及酒企的资产包,这些均来自银行的不良资产。

6月8日上午,五粮液集团召开股东大会,董事长李曙光在回答是否有并购意向时表示,五粮液“肯定瞄准白酒行业的优质标的”,且浓香型白酒的优质资源较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沱牌曲酒、全兴大曲,都属于浓香型白酒。

6月8日晚上,舍得酒业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深化公司控股股东沱牌舍得集团改制,射洪县政府于6月8日做出《关于转让四川沱牌舍得集团部分国有股权的决定》,决定将射洪县(现射洪市)政府所持沱牌舍得集团部分国有股权对外公开转让。

原酒产业既是白酒产业链的上游,也是高品质白酒酿造的基础。四川作为我国浓香型原酒的主产地,长期以来,四川的中小企业都是分散经营,存在质量标准不一、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品牌力量缺失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白酒消费的需求不断变化,在当今多元化的消费中,各类酒层出不穷,给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选择,导致当前白酒行业整体进入下滑通道。正因如此,四川原酒产业资源需要整合由过去单一追求规模化经营向竞争力提升转变、向品质提升转变,着重实施品牌化发展。

3.1.3 白酒企业的出口现状

中国酿酒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未来白酒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是:加强白酒民族品牌和自主品牌保护,弘扬优秀的白酒文化,使白酒成为世界的白酒,使川酒成为世界的白酒,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使中国酒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力争中国白酒早日走向世界。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化,已经由我们早期的美好愿望变成了可以实现的计划。由此看来,白酒产业当前面临一个好的发展机遇,白酒行业处在一个发展的辉煌时期。理论上,每个白酒企业都应该借机在良好的环境下迅速发展提升自己,但是白酒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自然环境的限制性非常强。如果是普通白酒,影响力微弱;但对中高档白酒而言,对产地环境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川酒如此独特的原因。川酒由于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川酒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是中国大部分原酒需要从四川购买的原因。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区域、名酒“U”字形带拥有中国白酒固态发酵的最适宜自然环境、在全国来说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有研究人员认为,现在市场上的浓香型白酒大部分是从四川采购的,这一预测也不是没有道理。川酒这些年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以及优越的自然环境,让四川中小企业占领了中国白酒市场的大部分市场,加上生产浓香型白酒所要的苛刻生产环境,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合理。

3.1.4 新经济时代白酒企业的运营现状

新经济时代,作为传统制造业的川酒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加动荡复杂。一是年轻消费者成为消费主体,其对白酒产品的理解、认同已经不同于其父辈;二是白酒传统的手工酿造方式在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而成为川酒企业突破式发展的掣肘;三是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川酒企业也必须要重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川酒迎来了在新经济时代正面发展的拐点。

新经济突破了经济发展对低端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通过科技创新及技术应用,实现了经济的爆发式增长。美国的原创产业、德国的智能制造均体现了新经济是一种由技术到经济的演进范式。但新经济的发展不仅指产生新的产业形态,还包括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改进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附加值。新经济具有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创新型经济的特点。在新经济发展中,通过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共享,这将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的运行方式。新经济也是智能经济,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产生的智能经济则是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根本,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外围的新的经济形态。在新经济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生产环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在交换环节,互联网交易平台、支付平台、互联网金融、智能物流等均促进了市场交易,加快了市场流通。

四川白酒酿造历史悠久,川酒在我国白酒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川酒传承数千年的世界一流的固态发酵工艺技术。五粮液、郎酒、水井坊、剑南春、泸州老窖和舍得酒“六朵金花”更是伴随时代的脚步,以其厚重的文化、优良的品质在中国白酒市场中不断开疆拓土,成为川酒高端品牌的代表。近年来,川酒企业正逐步走出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所带来的低迷期。为进一步振兴川酒产业,2018年6月,四川省提出“优先发展名优白酒千亿元级产业、高质量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推动川酒振兴、提升‘六朵金花’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从而明确了川酒发展的方向。川酒企业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但通过对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丰谷等企业的调研发现,川酒企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羁绊大型川酒企业的问题同样也困扰着中小型川酒企业。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4.1 自动化、机械化酿造水平低

白酒酿造借鉴了酒精工业的麸皮曲及酒母制作技术,并结合传统白酒工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操作方法。白酒酿造在过去一直采用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工人工作环境差。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白酒酿造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如利用配料机组配料、挖掘机出池、推车运送糟醅等,甚至有些企业实现了酿酒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如景芝酒酿造机械化、自动化和芝麻香曲机械化的成功研发,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而且,在景芝浓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中,还采用了自动化、智能化技术,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及应用,实现了白酒酿造生产的定量化、精细化和标准化。这对川酒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川酒的生产酿造过程复杂,具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四川盆地独特的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以及酿酒业在四川地区千百年的传承不息,造就了川酒特有的制曲技术、生产工艺和勾兑调味技术。以白酒酿造为例,白酒的酿造要经过上甑蒸馏、蒸糠、摊晾下曲、晾膛、糟醅出窖和入窖等过程。目前,这些环节还均需要工人手工操作完成,数字化、机械化设备尚不能取代手工操作。且同属于川酒,不同企业又具有不同的酿造工艺,因此,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方法也不同。

目前,机械化操作只能在川酒酿造的部分环节应用,全部实现自动化、机械化还需要不断地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1.4.2 “招工荒”和人工成本上升问题凸显

随着川酒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招工荒”问题越来越凸显。特别是在白酒的酿造环节,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酿造工人加入生产队伍;另一方面,原有的酿造工人逐渐步入退休年龄,而酿造过程“脏”“差”“累”的工作状况,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该类工作,即使掌握了酿酒技艺的工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后辈从事白酒酿造工作。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量,企业只能同时安排夜间生产,但又存在夜间生产管理难度大、酿酒质量波动大等问题。这里以包装过程为例。由于企业产品种类多,包装多样化,国内尚没有适用于川酒企业的通用的标准化的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因此,目前川酒的包装环节仍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上瓶、洗瓶、灌酒、上盖、压盖、贴标签、装盒、装箱等,都由人工完成,需要的工人数量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包装成本不断增加,正逐渐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

3.1.4.3 消费主体悄然发生改变

白酒的消费主体已经发生变化。白酒不再仅仅是老一辈人的交际必需品,名酒也不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消费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80后、90后作为新生代消费主体,他们对白酒的认识不同于其父辈,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品牌,更加追求消费的个性化。川酒企业必须正视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进行跟踪、分析,适应他们受教育水平高,追求新、特、异和注重生活品位的特点,在白酒的度数分区以及“色、香、味”等方面进行细分。甚至还应该提前预知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挖掘和引导消费需求。我国酒业年轻化的标杆江小白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市场还在为白酒行业是否该年轻化进行争论的时候,江小白已经先行,首先把握住了白酒行业势必会年轻化、时尚化、小众化和低度化的趋势,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3.1.4.4 白酒企业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2010年的“地沟油”、2011年的“瘦肉精”、2013年的硫黄熏制“毒生姜”,食品安全一直牵动着消费者的每一根神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们吃得放心”。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做法。“追溯”意味着要追根溯源,即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则反向追踪食品责任和发生的环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早已实行食品安全追溯制度。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对食品追溯体系的定义,通过识别码可以对这些食品进行追踪。2012年,高端白酒品牌“酒鬼酒”被检测出“塑化剂”超标,导致该公司股票停牌、白酒板块遭受重挫等。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建立白酒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势在必行。 rLxPzMIwHFghiQR4H1Wu8wTvoVMu5QkBRFO87SkAHPRU9ehlouD/UiBYOnKM4OM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