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论断的内涵与意义

周利兵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论断具有丰富的内涵: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连贯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新时代论断清晰地标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展示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远的昂扬向上、积极负责、自信磅礴心态和精神风貌。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论断

【作者简介】 周利兵,男,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自信、社会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创新理论的生命力必将转化为变革现实的强大行动力量,并由理论自觉达到理论自信。创新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最终汇聚成亿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磅礴巨流。

一、新论断的内涵

新论断的内涵丰富,明确了我国“举什么旗”的根本方向问题,并做出了我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探索开辟出来的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的夙愿,这种历史的责任最终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地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此为界限,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了起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伟业。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并没有实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一重要发展目标,且总体国力仍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如邻国日本。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思路一变,局面全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快速发展中因时因势因事而变迁,民众内在求变致富的愿望在党领导的改革创新、制度进步中完全释放出来,汇聚成了经济建设的滚滚洪流,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韧性和积极向上的强大持续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勇于解放思想,在牢牢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性质的方向上不放松,并着重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才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崭新局面,才为人类世界贡献出现代化发展智慧。

回看历史,我们一方面感慨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遇到的耻辱和衰败,另一方面更自豪于我们民族的伟力和文化的生机,经过长时间的烈火焚烧、凤凰涅槃,中华民族正在焕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道路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近代以来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讲,意义非同凡响。走中国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地解决前进道路上面对的各类问题,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实现中国后发国家发展目标的唯一正确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国情社情民情特殊,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发展模式,也无法照搬照抄;作为一个东方大国,丰厚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文化基因,使中国及中华儿女养成了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文明,外来制度在中国大地的照搬照抄只能带来严重的水土不服;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欲望无比强烈,对发展速度和可持续的追求无比坚定,而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方式只能取得短期的发展成就,很难保证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强国夙愿。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并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等代价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博大的心胸,兼容并蓄,大胆借鉴人类各种文明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成果,以人民为主体,一步步探索出来并逐步理论化、体系化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更应该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而且须臾不能偏离这一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实践创新向理论自信转化,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向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并重阶段转化,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和自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连贯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建立起来,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时间维度即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换句话说,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人均GDP较少,国际影响力较小,国内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总体上我国发展仍不充分。

虽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是,新时代论的提出仍旧与先前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明显的区分。我们具有了自信的基础和条件,能够自主驾驭国家巨轮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已经在某些层面和某些领域引发了质的改变,我们要顺势而为,促成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的质变。理论上的清醒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也要目标更加明确,有重点有侧重地推进各项工作。

(三)标定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夙愿,是几代人的共同愿望,寄托着华夏儿女的独特情感和精神追求。

“站起来”让世界为之震撼。一个老态龙钟的中华文明古国,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一盘散沙、任人欺凌的局面。果断进行抗美援朝并取得保家卫国的积极成果,一洗“东亚病夫”耻辱,这完全是全国上下、全体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不怕牺牲拼出来的。

“富起来”的过程壮烈而惊艳。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克思、恩格斯等先贤们只是从理论逻辑层面对未来社会的形态进行了积极的建构,但是,他们及后来的实践者们并没有明明白白地告诉后来者到底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理论难题和实践问题自然地摆在了中国这样的落后东方社会主义大国肩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做出准确判断,成为考验每一届领导集体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这集中表现为解放思想的挑战与打破既有秩序和既得利益格局的艰难。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之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奠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思想铺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的决策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坚定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其发展成就和发展速度惊艳了全世界。长期保持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速,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人民大众的生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迅速改善,共建共享共有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都参与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来,既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富裕了家庭,也形成了国家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近几年稳步提高到30%以上的水平,是日本、欧盟和美国三者的总和。中国人民形成了巨量消费能力,吸引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生产者的眼光,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富起来后所带来的全球效应。富起来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适应力和调整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其本质即实事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在新的发展阶段显现出越来越大的问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打破已经或正在形成中的社会利益格局和分配秩序,立足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保证共享成效,再次凝聚全民创业的热情,汇聚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力量。

“强起来”的新征程充满变数和挑战。中国国际地位不会以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动让位或同情获得,正所谓树大招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将更加考验党的执政水平和应对能力。我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保持和谐共赢理念,永远不称霸,永远都尽力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历史进程。强起来的历史新征程,将不再仅仅是经济总量或经济单方面的做强做大,更多的是国内民众的生活富裕与向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富有中国智慧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强起来具体表现为:第一,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愈发现代化;第二,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社会创新文化氛围形成;第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对内成为国家、政府、社会、民众行为的自觉遵循,对外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价值问题是一个社会有效运行的基础问题,关系一个社会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评判和认定,是一个社会能否充满温情的重要支撑。所以,强起来后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国家在强起来的新征程中,目标将更加多元化,目标的序列和选择将成为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由原来的经济发展单一目标转变为全面发展的多项目标,需要一个适应及转化的痛苦时期,全面从严治党为此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加离不开党的统筹协调和全面把关,稍有不慎,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和“塔西佗陷阱”,严重损害既有的发展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执政合法性来源除了革命所赋予、经济建设成就外,也自动附加如文化使命、 “走出去”使命等新的来源。在“站起来” “富起来”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适应、调整能力,正确引导和带领中国人民一步步走来,但也不能离开中国文化与中国民众自然而然的特质发挥。在未来“强起来”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将迎来真正的大考。坚持和传承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特质,也将为未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和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支撑。

总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独特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使人清醒,促人奋进,再次明确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历史方位,成为凝聚国人、形成进一步发展共识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论断也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而成为重大的历史节点。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新时代论断的提出,并不回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的多重社会问题,而是立足对我国整体发展状况的反思,再次回归初心的一次发展理念调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二者的最终落脚点仍旧是人民幸福安康。人民的幸福,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首先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即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层面的需要,实现人自身的再生产。其次就是精神的满足,就是人的精神安放或精神归属问题。人异于动物之处,在于人是群居的社会交往性动物,精神需求的满足能够更大程度地提升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是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的,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建设规律的做法,但是,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和人口与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和人口之间所形成的差距如何弥合成为当下关键问题。从学理上讲,效率与公平是能够相统一的,但是,公平的社会底线必须由完善的社会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构筑,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起点的公平,然后是过程程序的公平,以及结果层面的公平。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步,新时代论断的提出预示着我国将更加注重民生事业建设,将更加注重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将为每一个人提供基本的甚至体面的生活条件。

今天的国家竞争,已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国家形态和追求,国家本质上已经成为为民众提供福利的机器,一个国家能够提供怎样的福利水平、能够提供多少福利水平,日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资本早已无国界,人的国际流动也形成了滚滚浪潮,国家的吸引力就表现为对民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满足能力。从文明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更多地体现在其对妇女及儿童、老人的照顾上。如果一个社会的妇女、儿童、老人的生活无保障,其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那么这样的一个社会也很难充满人情与温暖。基于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思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已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努力仍显不足。从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辩证关系出发,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民生改善也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须知,民生改善也有益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事件、现象等,也在倒逼政府进行积极转变,真正代表最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各个阶层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教育不公平、就业不公平、住房不公平、社会保障不公平、医疗不公平等,甚至有学者提出“新三座大山”的形象说法,以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群体性事件,还有为了维持社会整体稳定而投入的巨量资源等,都要求我们转变发展理念,由效率优先转变为兼顾公平。

(五)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己的梦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外开放战略所取得的积极效益,借助于世界各国的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要素,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极大地缩短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差距。统筹利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验总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是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秩序的必然选择。从文化的传承来看,打开国门的历史过程,将成为中华文化面临的又一次巨大考验,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也将在这次文化交流、互鉴、融合中再次华丽绽放。整个世界的发展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种相互交织的局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国来讲,我国自身的发展更不可能置身世界发展之外。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的供给,全球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也符合中国的发展利益。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使命,为了积极践行大国责任和使命担当,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抓住国际经济秩序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新时代论断的提出表明和要求我们在谋求自身国内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推动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必须兼顾国际秩序构建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须知,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攀升也符合中国人民的诉求,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将极大地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人民的幸福感及归属感。

(六)展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深远的昂扬向上、积极负责、自信磅礴心态和精神风貌

新时代论断的提出从社会心态角度意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那种“不如人”的自卑心结在慢慢打开,中国正以一种自信、昂扬、积极、负责的姿态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不可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人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自卑心结深深地埋在心底,言必称西方好的不良心理仍旧大量存在,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更甚。中国近代以来的连续完败,一步步把中国人民的心气推向了深渊。各种国家、各种势力、各种人物在中国大地横行无忌,中国人“愚昧”“落后”等形象被完全暴露于世人眼前,被人观赏把玩,中国人受尽了屈辱。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我们又不得不向西方学习。这对于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来讲,其痛苦和挣扎的程度可想而知。近代以来西方的物质文明成就,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制度文明模式,使中国人一度迷失了自我。

中国人,你应该自信。伴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当人们腰包鼓起来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也开始转变。当一个人还只能远远遥看某一事物时,不免会产生一些虚幻认识,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走近并仔细观察、把玩、品评后,事物的真实面目才可能呈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中国建造” “中国品牌”的力量风靡全球,人们的自卑心理渐行渐远。同时,中国人对西方的制度文化和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了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了西方价值体系和制度载体的本质及其缺陷。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已然不攻自破,成为过去式;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越发缺乏全球话语引领能力,迟早将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淘汰。物质的富足和文化的自觉自信正在促进中国人由自卑的社会心理心结转向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 “适合本国国情和历史传承及文化模式的才是最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家、国、天下三位一体的文化基因被迅速激活,中国人的和合思维和“和”的哲学正在为人类发展困境提供中国式的答案。一旦中国人民的自卑心结被打开,那么中国人民的创新创造潜能也必将被激发出来,中国必将以更加积极、负责、有为、自信、昂扬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式的方案。

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能够从两个基本维度展开理解和分析。一是从历史的时间维度,自然也包含实践的内涵。这个历史的时间的维度是富有弹性的,可以从近五年来的发展成就来看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认识新时代,也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正在由规模数量式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向结构优化式的质量提升的效益型发展模式,更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一步步足迹认识新时代论断的意义,再往前就是从近代以来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到当今中国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来理解新时代论断,最终这一切都可以置于中华历史长河中来理解中国未来向人类社会提供中国式方案的新时代追求。对历史的时间维度梳理,能够瞬间把整个历史时空进行拉近和压缩,能够起到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能够很快找到中国及中国人的历史定位,这与我国传统上对历史的尊重相一致。人是历史的存在,一个人不可能割断历史而找到自身安身立命所在,一个民族也一样。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担当就在文化的脉络中得到了新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二是实在的内涵维度即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和价值引领。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全民富裕,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服务人民,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表明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更好地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以强有力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强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不断增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为了突出人的价值和地位,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强有力的力量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尽力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人民为中心。这些表述与追求是对我国近4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的发展有所忽视的一种调整,是对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种回归和逼近。面对中国社会某些领域和层面存在着的资本与权力联盟的状况,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即新时代要更好地实现共建共享共有的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论断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源泉。新时代论断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体现了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分阶段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累积,这是不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是经由主观构建,形成正确的理论判断,必将指导人们的实践并促进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快速发展。新时代论断的提出是我党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及时准确研究不断变化着的客观现实,尝试进行理论总结并实现理论创新,能够提高我们下一步行动的预见性和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被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所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是最新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提供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大家的力量能够集中到一处。国情即历史方位,也是我国最新的国情总结,是我党治国理政、科学执政的逻辑起点。新时代论断的提出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再次确认和明白我们来自哪里,又将要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远大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一切行动只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进行,而绝不能偏离这条正确的道路。新时代论断的提出,更加坚定了我们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重大问题。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全人类已经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的关键阶段,资本主义也日益走向没落和无可救药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理念,和平、合作、发展、共赢、开放五大理念及价值,已经由中国积极践行引领而成为解决人类难题的利器。

(二)实践意义

新时代论断的提出,让我们在此节点上与先前进行了明显划分,这在我们的实践层面将起到十分明确的导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需要再次凝聚起干大事谋大业的心劲,需要以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心态来直面将要到来的一切。新的阶段,除了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中心任务外,更要兼顾社会公平正义、人民民主、社会和谐、文化事业和生态建设。破除各级官员的“GDP主义”情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实践层面来讲,正如一个已经跑了一万米的运动员正要休息时,新时代论断的提出对这名优秀的运动员又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通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项伟大事业来整合凝聚团结绝大多数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大限度地团结积极的力量,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

发展仍旧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仍离不开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旧发展模式和老发展路子已经不能再沿用下去,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办法。

(三)政治意义

一切工作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中心的引导和权威的指导,新时代论断的提出本身就表明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党的全面领导集中体现为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全党和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都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勇于担当,自觉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看齐靠拢,自觉践行和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政策及部署,具体的工作部署要不打折扣地完成,原则性的工作要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性开展。新的阶段开启新的征程,新的征程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长期持续执政。这是我国政治的巨大优势,也是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总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三、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见,新时代论断的提出是对现实的积极反映,新时代的到来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干出来的,新的阶段新的任务和目标的完成仍旧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全体人民继续奋斗,努力把我们党所提出的美好蓝图在全体人民的苦干、实干中转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梅荣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

[2]李君如.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6).

[3]李君如.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中共党史研究,2017(11).

[4]李良栋.新时代与新思想[J].人民论坛,2017(S2).

[5]郝永平,黄相怀.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N].学习时报,2017-11-15.

[6]王立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性思考[J].国外理论动态,2017(12).

[7]杨宜勇.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中国国情国力,2017(11).

[8]杜保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4).

[9]张婷婷.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7(4).

[10]龚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8).

[11]陈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J].理论导报,2017(11).

[12]杨晓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文明意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

[13]朱佳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点体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

[14]黄旭东.全面理解“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发展的三重逻辑[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

[15]陶文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教学与研究,2017(12).

[16]刘建军.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

[17]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标志[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6).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编辑:敬狄) XXFKm9fZdTffOMURmVtWLmZreuYqcpnJO2CCQBHfOjsBtmodgI4MRb15uXIL/6i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