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旅游规划的实践和研究是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步的。

一、资源基础规划阶段(1978—1991年)

1978年改革开放使我国一切工作的重心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旅游业的创汇作用受到国家的重视。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明确指示,要把旅游当作产业来办。发展黄山旅游业,“省里要有个规划”。1979年9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原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在此次会议上讨论了《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该规划尽管只是关于国际旅游人数与旅游创汇等几个经济指标的规划,却是我国最早的旅游规划,在我国旅游规划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后,国家级旅游发展规划对应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见应用案例1-1),系统的旅游经济产业思想与旅游发展规划先行的理念开始形成。1979年春,原国家建委在杭州召开风景区工作座谈会,研究了重点风景区的保护和规划工作,会后一些重点风景区如峨眉山、庐山、泰山、黄山、千山等开始了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开始起步。我国森林公园经审批后必须编制规划,所以森林公园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森林公园景区规划的发展。林业部门也开始对其辖区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了森林公园的规划和开发。这些早期编制的规划,不是由专业的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而是由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规划者编制的。

应用案例1-1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7日

我国旅游规划的规范化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1982年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国家旅游局,中国国家旅游局成立。1984年,原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在旅游风景区开发上,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批建设”的方针政策。此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1989)、《旅馆建筑设计规范》(1990)相继颁布。

我国旅游规划是在人才极度匮乏的背景下起步的。1979年年底,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旅游地理学的系统科学研究。旅游地理学是中国地理学、旅游学衔接研究国际学术界最为突出的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成为中国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并开始涉足旅游规划研究。此后,在中国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中,涌现出了一批专门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他们凭借在旅游地理学学科上的优势,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与旅游规划与开发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践。由于地理学者在早期对旅游规划的直接参与,使得我国旅游规划早期带有明显的地理学色彩,绝大多数对规划的研究起源于对旅游资源的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思想逐步形成,为其后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奠定了基础。1982年,由北京旅游学会主持召开的慕田峪长城开发规划研讨会是国内首次涉及景区开发规划的专家会议。1983年,郭来喜在全国保护长城的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保护长城,研究长城”的口号,首次倡导国内外集资修复长城的代表区段,发展旅游业。1985年,郭来喜主持完成我国第一个旅游规划课题——“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其是一个成功的旅游地开发范例,使得一片荒凉的沙碱地成了新兴的旅游热点,取得了可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项课题的完成是旅游规划资源基础论的重要成果。1985年年底,国务院决定把旅游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1986年1月21日至28日,原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更加明确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为国家和地方此后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奠定了政策基础。从此中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阶段,地方旅游规划以郭来喜、陈传康、卢云亭为代表的地理学派和以丁文魁为代表的风景学派为主流。1982年,中科院地理所旅游地理组将前期研究成果汇编出版《旅游地理文集》。其中,郭来喜的《旅游规划问题初探》《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是我国对旅游规划理论基础研究的最早成果。

资源基础旅游规划是以旅游资源评价开发为核心、区域旅游布局为导向的旅游规划框架体系。全国积极应用遥感等新技术开展资源普查,建立国家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并且对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进行评价。1992年,原国家旅游局完成《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理论创新上,出现了包括黄辉实的“美、古、名、特、奇、用”,卢云亭的“三大价值”“三大效益”与“六大条件”,保继刚的定量评价模型树,楚义芳的观赏型旅游地评价的模型系统。区域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方法以中心地理论为核心,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程序、旅游业空间布局实践等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个时期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体系和分类系统初步建立,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方法体系开始形成,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和基本规范初步建立,我国旅游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

二、市场导向规划阶段(1992—2002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旅游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导和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战略调整,其标志就是应原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建议,国务院批准试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992年,首批1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项目开启了我国旅游产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先河。与此相应地,旅游资源的规划也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经济部门加以系统化的规划,旅游规划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市场”成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规划研究的主旋律。

1992年,原国家旅游局联合其他部委在国务院的领导下,首次以国家名义举办市场促销活动“国家旅游年”。政府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原国家旅游局先后完成《旅游规划工作纲要》(1997)、《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1997)、《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1999)、《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2000)等。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旅游规划市场开始走向成熟。

1992年,孙大明、范家驹等完成了“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这是我国第一部省级区域旅游规划成果,规划文本系统、精要,具有划时代意义。1997年,郭来喜等编制完成了《北海市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1997—2020)》,该规划采用当时诸多的先进技术,旅游资源普查全面,市场调查详细,是当时最系统的规划成果,为后来业界编制地方旅游发展规划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样本。2001年,《旅游学刊》主办“2001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该研讨会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旅游规划研讨会。

1998年,旅游业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9年,国民休假制度改革,“黄金周”概念诞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将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并对其发展给予前所未有的政策性扶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旅游业发展进行规划的需求。于是全国出现了各地争相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热潮,旅游规划的水平也日渐提高。同时,我国的旅游规划开始注意与国际接轨,1997—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通过原国家旅游局,采取直接委托或国际招标等方式,组织国际专家,先后帮助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安徽、贵州、黑龙江七省人民政府编制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开创了世界旅游组织与中国政府合作的新领域,带动了我国旅游规划走向国际化。世界旅游组织规划的特点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国际需求为目标,在推动地方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带动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迈向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推动了我国旅游规划的创新研究,促进了我国旅游规划队伍建设和规划编制水平的提高。

市场导向旅游规划阶段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1991年提出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核心,市场以及客源分析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在市场导向基础上,我国“九五”以及“十五”旅游规划分别提出“塑造地区旅游形象”以及“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规划衍生出产品与形象两个导向,市场细分、形象定位、形象营销等理论开始出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社区理论等从国外引入,昂普(RMP)分析技术被提出,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基础不断完善,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旅游开发与规划》(邹统钎,1993)、《旅游产业规划指南》(王兴斌,2000)、《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吴必虎,2001)。

三、目的地整合规划阶段(2003—2014年)

经过2003年的SARS后,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推广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做法使旅游目的地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旅游规划研究进入了目的地整合规划时期。2003年,原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旅游区(点)质量的评价和划分》,这些规定和标准标志着中国旅游规划开始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专业化的旅游规划公司蓬勃兴起,学院派与公司派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同时国外学者以目的地整合为主体的框架对我国旅游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2002年,魏小安所著的《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促进了旅游目的地概念的普及,原国家旅游局举办的主题旅游年活动如红色旅游(2005)、乡村旅游(2006)、奥运旅游(2008)、海洋旅游(2013)、智慧旅游(2014)等带动了各种专项旅游规划的崛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1999)、《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4)、《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等文件相继出台。各地旅游部门在区域旅游合作上加快了脚步,环渤海、山东半岛、大西北、长三角、闽浙赣皖等区域旅游合作协议相继签署,掀起区域旅游合作热潮。这些都促进了目的地整合规划的兴起。

知识链接1-1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General specificationfor tourism plann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我国旅游规划工作总体水平,达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及各类旅游区规划的规范。

本标准的制定,总结了国内并借鉴了国外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体现中国旅游规划特色的同时,在技术和方法上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规划(包括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的编制的原则、程序和内容以及评审的方式,提出了旅游规划编制人员和评审人员的组成与素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编制各级旅游发展规划及各类旅游区规划。

……

201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实施,从规划主体、规划内容等方面对旅游规划做了规定。《旅游法》明确了国务院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责任,要求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法》还规定了旅游规划应当包含10个方面的内容,即总体要求、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促进措施。《旅游法》规定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

知识链接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修正)

(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

第三章 旅游规划和促进

第十七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旅游资源丰富的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跨行政区域且适宜进行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进行利用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或者由相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内容。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

第十九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十一条 对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利用,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资源、生态保护和文物安全的要求,尊重和维护当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维护资源的区域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并考虑军事设施保护的需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

目的地整合旅游规划阶段以旅游可持续竞争力为核心理念,里奇与克劳奇(Ritchie&Crounch,2003)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认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塑造是在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基础上发掘竞争优势(资源配置)的过程,这为我国旅游目的地规划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在规划内容上,旅游目的地规划不仅仅聚焦在资源、环境、市场与产品方面,社区参与、旅游影响等因素同样被纳入旅游规划之中,社区居民在旅游规划的前、中、后过程中开始受到重视;在规划形式上,摆脱了以往投资、开发、设计的单一导向,更加注重整合宏微观、软硬件、内外部等各种因素以及规划后的管理形式;在规划分类上,更加主题化与专项化,宏观区域规划以及总体规划逐步减少,景区景点规划、详规、控规、专项规划(产品策划、营销规划、区域旅游合作规划)、专题规划(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旅游)等的数量逐渐增加。目的地整合营销的经典案例不断出现,“好客山东”“灵秀湖北”等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的实施引导规划面向市场,整合各利益相关者。

四、全域旅游规划阶段(2015年至今)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式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中央文件,旅游业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最好样板,在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业在实现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上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全域旅游”应运而生。2015年9月,原国家旅游局印发《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

应用案例1-2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年)》已经市十四届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9年1月2日

资料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网站。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EB/OL]。(2019-01-02)[2020-01-03].http://www.nanning.gov.cn/xxgk/xxgkml/jcxxgk/zcwj/zfwj/t1599992.html?from=groupmessage.

全域旅游为旅游规划提供了一种立足于旅游产业、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可持续的全新发展模式,以“旅游+”为基础,打破了传统旅游规划以景点建设为核心的建设理念,进一步深化旅游目的地整合的概念内涵,从对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全域旅游强调“多规合一”,突出“旅游+”的产业融合理念。全域旅游强调“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方位、全社会、全部门以及全游客”的八全内涵,以社会共建共享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整合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的旅游规划具有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特征,拓展了旅游业发展的空间范围,打通了旅游产业发展链条,明确了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同时对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作用进行了肯定。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规划契合了现阶段我国多层次、多形态的旅游需求,突出了旅游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这不仅是我国旅游改革创新、转型提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律与趋势。

应用案例1-3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

第六条 相关规划与全域规划关系解读

(一)南宁市全域旅游规划与旅游“十三五”规划的区别。

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与《南宁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相比,更强调旅游引领、多产融合、域面聚集、城乡统筹、景城一体和目的地建设。

(二)南宁市全域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南宁市全域旅游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7—2020)》等相关上位规划的指引,将相关规划的核心思路和重点内容融入全域旅游打造的七大工程中,并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对其思路和内容进行深化、调整与提升,增强全域旅游与其他核心规划的衔接性。在空间布局、发展策略及产品打造等层面充分结合《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调整)、《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南宁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重要规划,兼顾各旅游相关专项规划,形成南宁市以旅游“十三五”规划为统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县(区)旅游规划为基础、景区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体系(见表1-1)。

表1-1 全域旅游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关系

表1-1(续)

表1-1(续)

资料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网站。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通知[EB/OL]。(2019-01-29)[2020-01-03].http://www.nanning.gov.cn/xxgk/xxgkml/jcxxgk/zcwj/zfwj/t1599992.html?from=groupmessage.

思考题

1.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2.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3.旅游规划与开发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4.谈谈你对未来旅游规划与开发发展趋势的看法。 68Us6k74iagFrX/aS3VyyxlJVFPfKJvROcQfQnoBhVhhIyUTiT8J4A8R3G72T2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