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回溯历史,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中艰难起步,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探索中发展壮大的。在1950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0.61%;而在1956年,中国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改变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贸易逆差局面;在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6.38亿美元,比1950年增加了17.2倍。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进入了通向贸易大国的轨道。1988年,改革开放十周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为1 110.9亿美元,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 027.9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为83亿美元; 2013年,改革开放35周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额首次突破6 000亿美元。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的服务贸易已经连续五年位列世界第二。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具体来看,在改革开放前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国的货物贸易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缓慢。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统计数据显示,1950—1978年,中国的货物贸易起伏波动较大,但总体保持了增长态势(见表1-1)。

表1-1 1950—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傅自应。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从表中数据可见,在1950—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1.35亿美元上升到19.41亿美元,年均增长30.8%;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不仅扩大了货物进出口规模,而且在1956—1957年保持了贸易顺差,此后,在1958—1978年的21年间,中国共有16年实现了贸易顺差。

从货物贸易结构来看,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都呈现出优化趋势。1950年,在中国的出口商品构成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高达90.3%,工业制成品仅占9.7%;到1965年,初级产品的占比降为51.2%,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上升到48.8%。从进口商品构成来看,在1950年,进口中位居前三的依次是化工产品、五金矿产、机械仪器。1950—1959年,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约占91.5%,生活资料约占8.5%;到1965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进口中的占比分别是66.5%和33.5%。1966—1976年,粮油食品在出口商品构成中几乎一直位列第一,只在1976年比紧随其后的纺织品略低,土畜产品则稳居第三,这三类合计在中国出口商品构成中占50%以上。不过,总体上讲,这段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还是有所优化,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构成中的比重从39.9%上升到了54.5%,初级产品的占比则从60.1%降到了45.5%;同期内,在进口商品构成中,粮油食品、五金矿产、化工、机械仪器四类产品占比合计一直在70%以上。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分类,可以明显看出这段时期的进口商品构成与出口商品构成具有相同的升降趋势。其中,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从71%上升到了88.2%,初级产品进口占比从29%降到了11.8%。 到1978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占比分别是53.5%和46.5%,在进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居主要地位,整体而论,生产资料进口占比为81.4%。

从市场结构来看,多元化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50%和16%,对这些国家的进口贸易额分别占中国进口贸易总额的60%和17%。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额急剧下降,西欧国家成为中国主要的进出口贸易伙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以及与美国、日本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发展,与西欧国家的贸易继续扩大,内地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关系不断密切,到1976—1978年,中国和分布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经济贸易关系。按国家和地区的类型划分,在1978年,中国与各类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贸易额在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16.5%,工业发达国家占55.9%,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占14.1%,港澳地区占13.3%,其他类别占0.2%。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相较于货物贸易,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结构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行业规模小、所涉领域有限是其突出特点。具体来看,在这段时期,中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限于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技术服务贸易和少量的金融、教育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对象主要包括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由于发展不足,加之中国在这一时期对服务贸易的统计尚不健全,除运输、银行等少数行业有不完整的统计外,其他行业的服务贸易统计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可以参考的数据十分有限。

从运输服务贸易来看,1949—1959年,中国的进出口货物主要采用铁路运输,因此铁路运输服务贸易具有较为有利的发展条件。其间,中国在1951年4月与苏联缔结了中苏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在1954年1月参加了包括苏联、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等国家的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该协定适用于缔约国之间在铁路方面的国际直达货物联运。1960—1966年,中国的海运增长较明显,租船运输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租船货运量占中国派船货运量的比例在70%左右。从1967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运输量连续五年下降,到1972年才开始回升。此后,随着对外贸易运输需求的变化,中国的运输服务贸易有了新的发展。例如,1975年12月,中朝友谊输油管道建成;1976年,鲜活商品航空运输有所发展;1977年,多式联运、大陆桥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有所发展;1978年,出现了大批包机专程运输进出口货物。这些运输业务的开展,为满足中国对外贸易的运输需要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旅游服务贸易来看,1949—1978年,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旅游服务贸易并未被列入经济事业的范畴。旅游接待在当时属政治任务,不计经济成本,接待对象限于外国友好使团及其成员、华侨和港澳同胞,接待单位与旅游主管部门为一体,接待人数很少,最多的时候一年也只有5万多人。

再以金融服务贸易为例。1949—1978年,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业务主要包括外汇汇兑及结算,从事对外金融服务贸易的主要机构是中国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各大银行。在1968年前,中国对外贸易只能用外币结算;从1968年开始,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的贸易试用人民币计价结算,1970年逐步扩大到英国、法国、瑞士、联邦德国等。

从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金融服务贸易的情况,可见改革开放前中国服务贸易成长缓慢,同时也展现出中国服务贸易从无到有、再到有所发展的开创历程,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货物贸易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服务贸易也得到加强并不断创出新高,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合力推动下,中国对外贸易在实现规模突破的同时,结构不断优化并实现了重要转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突破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连创新高。以货物贸易为例,1979—1981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分别为293.3亿美元、381.4亿美元、440.3亿美元。在1988年对外贸易总额突破1 000亿美元之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拓展速度明显加快(见表1-2)。

从表1-2的数据可见,200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了10000亿美元,为12988.5亿美元;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突破了40000亿美元,为40 889.6亿美元;到201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高达48 001.7亿美元。

在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都保持了良好的拓展态势。

表1-2 1982—2017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货物贸易额、服务贸易额

单位:亿美元

表1-2(续)

资料来源: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与商务部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

表1-2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突破10000亿美元,为11 545.5亿美元;2011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突破30 000亿美元,为36 418.6亿美元;2013年,中国的货物贸易额突破40 000亿美元,为41 589.9亿美元。从服务贸易来看,自2003年服务贸易额突破1 000亿美元达1 058亿美元后,中国的服务贸易连创新高,特别是在2014年突破6 000亿美元大关后,中国的服务贸易额连续四年稳步上升,并在2017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6 957亿美元。

随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优化。表1-3显示了1982年以来中国货物贸易额、服务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的货物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但服务贸易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表1-3 1982—2017年中国货物贸易额、服务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

单位:%

表1-3(续)

资料来源:根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与商务部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

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加快了中国的贸易大国进程,为中国迈向贸易强国创造了重要条件。2013—2015年,中国连年保持了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2016年,中国的货物贸易有所波动,但是,在2017年,中国的货物贸易又重新站在了世界货物贸易排名的榜首。在2018年,虽然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中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却更加巩固,全年货物进出口额达30.51万亿元人民币,不仅规模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速也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大国和主要经济体平均增速,为中国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也再创新高,进出口额达5.2万亿元人民币,规模继续位列世界第二,增速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4.6%,为2011年以来的服务出口最高增速。 可见,即使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下,中国依然保持了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态势,是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与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的扩大,也体现在质量的提升,对此,从贸易结构的优化与转变可见一斑。

1.货物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与转变

统计数据显示,在1979年,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是136.6亿美元和157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的出口额为73.2亿美元,占当年货物出口额的比重为53.59%,进口额为44.2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进口额的比重为28.2%,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为63.38亿美元,占当年货物出口额的比重为46.4%,进口额为113亿美元,占当年货物进口额的比重为71.97%。1979年以后,随着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的变化,中国货物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表现出明显的转变与升级趋势。以货物出口的商品结构为例,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其基本状况没有明显变化,1980年,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几乎各占半壁江山,占比分别为50.3%和49.7%,1981—1985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比都有小幅波动,但除了1985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略低于初级产品出口占比外(二者分别为49.44%和50.56%),在其余年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比都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比。1985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比一路走高,初级产品的出口占比则相应下降,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见图1-1)。

图1-1 1980—2016年中国货物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

图1-1直观地反映了1980—2016年中国货物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情况,从中可见,在经历1980—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与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的波动后,中国的货物出口商品结构便成功实现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在2001年之后,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2016年甚至高达95%。

从更具体的层面分析,1978—1984年,石油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在1986年,以纺织品服装出口首次超过石油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首次大幅高于初级产品出口占比为标志,中国的货物出口出现了第一次大的结构性转变,在出口的商品构成中,劳动密集型产品超越资源密集型产品,居于主导地位。1989—1992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不断上升、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迅速下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到1992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为57.6%,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由1983年的10.2%上升到25.5%。1992—2001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逐年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逐年上升,中国逐步改变了主要依靠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局面,实现了以轻纺产品出口为主向以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2001年之后,随着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上升,中国的货物出口逐步进入以普通机电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导向的阶段,货物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趋势更加明显。2001—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25.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提高到31.2%。自1995年开始,机电产品连年居于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已经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从基于要素密集度划分的货物贸易种类结构来看,1995—2012年,中国的货物出口商品结构呈现出以传统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逐渐转变成以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和智能机器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与人力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演进特征。

进入2013年后,与中国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加强相伴随,中国的货物出口商品结构持续升级。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由消费品为主向消费品和资本品并重转变,资本品出口总额比“十一五”末增长超过30%。 到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高到58.3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为29.49%。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增速高于传统商品。 2018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进一步上升,达到58.7%。近两年货物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证明,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新的发展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2.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新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自“十五”时期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服务贸易的领域逐步扩大,不仅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领域稳步发展,一些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也逐步兴起。“十五”期间,中国初步形成了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格局,通信、保险、金融、专有权使用及特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开始兴起。 “十一五”期间,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贸易快速起步,与现代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的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教育、文化、中医药等中国特色服务贸易的出口体系已具雏形。 “十二五”期间,技术、文化、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金融、中医药服务等新兴领域发展加快 。与此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构成更加多元,不同服务行业的进出口占比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服务进出口以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为主,1982年,三大传统服务占比超过70%,其中,出口占比78.3%,进口占比64.9%。 随着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三大传统服务的占比逐渐降低,新兴领域服务贸易的占比相应提高。到1997年,旅游、运输、建筑进出口额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6.8%,在“十一五”初期,这三者的占比为61.8%,到2010年,这三者的比重进一步调整到60.1%。相应的,2006—2010年,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进出口额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到“十二五”时期,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与升级,2014年,金融服务、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59.5%、24.6%、25.4%,其进出口额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0.7%、4.5%(见表1-4)。

表1-4 1997—2014年中国不同行业服务进出口额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

表1-4(续)

数据来源:EPS数据库。

从服务出口结构来看,其总体变化趋势与不同行业服务进出口额占服务进出口总额比重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传统服务的出口占比逐渐降低,新兴领域服务出口占比相应提高。到1997年,三大传统服务出口占比已由1982年的78.3%调整到63.8%,并在2014年进一步调整到50.4%。具体从各行业的出口占比来看,其变化情况不尽一致(见表1-5)。

表1-5 中国不同行业服务出口额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

表1-5(续)

数据来源:EPS数据库。

从表中数据可见,1997—2014年,在三大传统行业中,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出口占比有所波动,总体上讲有所上升,旅游服务出口占比也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显著下降。在新兴服务领域,除通信服务外,其他行业的出口占比基本都呈现出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咨询服务的出口占比不仅稳步上升,而且由1997年的1.4%提升到了2014年的19.8%。

前述分析表明,无论是从不同行业服务进出口占比还是从其出口占比的变化情况来看,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的服务贸易结构都呈现出明显的优化升级趋势,在推动这种趋势的各因素中,高附加值服务出口的稳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延长时间跨度来看,这种特征更加显著。统计数据显示,1982—2017年,新兴服务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13倍,年均增长16.6%,高于服务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2017年,新兴服务进出口额为 14600.1亿元人民币,增长11.1%,高于整体增速4.3个百分点,占比达31.1%,提升1.2个百分点,旅游、运输和建筑三大传统服务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 2018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为16952.1亿元人民币,增长20.7%,高于整体增速9.2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2.4%,比2017年提升2.5个百分点,旅游、运输和建筑三大传统服务进出口额为33224.6亿元人民币,增长7.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4%,比2017年下降2.2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效,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优势正不断显现。

3.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

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变化,通常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情况来分析。在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中,贸易方式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演进路径。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1953—1957年,一般贸易占比一直在97%以上,1953年高达99.3%,包括加工贸易在内的其他贸易方式占比微乎其微。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加工贸易逐渐有所发展,贸易方式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式结构逐渐优化(见图1-2)。

图1-2 1981—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从图1-2可以看出,1981—1993年,一般贸易占比逐渐降低,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占比逐渐提高。1993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占比非常接近,分别为41.52%和41.18%,其他贸易方式占比则达到17.3%。此后,加工贸易占比一路上扬,1996—1999年,其占比一直在50%以上,并于1998年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达53.4%。自1999年开始,加工贸易占比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一般贸易占比基本处于上升状态,到2007年,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占比再次接近,分别为45.33%和44.50%,到2010年,一般贸易占比超过50%,此后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5年达到54.06%。

总体而论,无论是一般贸易占比的先降后升,还是加工贸易占比的先升后降,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优化。其中,一般贸易占比的提升与中国对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视及做强一般贸易的举措密切相关。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贸易方式结构持续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不仅体现在加工贸易占比与一般贸易占比的变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98—2017年,加工贸易占比由历史最高值53.4%下降到29%,一般贸易占比由36.4%上升到54.3%。2018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至56.3%,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对外贸易增长的新亮点。

综合新中国货物贸易商品结构、服务贸易结构及贸易方式结构的演进情况可以看出,三者优化升级的步伐都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加快的。如果将分析的视角扩展至对外贸易的市场结构、主体结构等方面,对外贸易结构优化与改革开放深化在进程上的一致性可以得到进一步证明,就如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多元化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迅速显现一样。统计数据显示,到1992年,中国已经和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贸易关系,到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新兴市场进出口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至57.7%,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至27.4%。

三、对外贸易的贡献

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实现了从“调剂余缺”到“三驾马车”之一的根本性转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作为沟通国内外物资交流、调剂国内市场余缺的重要渠道,对中国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恢复工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改革开放前的整个历史时期来看,对外贸易在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还从多方面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方面,通过进口重要技术、原材料等,对外贸易既促进了生产过程中的实物补偿,又促进了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生产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通过出口大米、进口玉米等,对外贸易还调剂了进出口品种,缓解了供应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增加了财政收入,1950—1978年,仅关税收入就达到233.16亿美元。同时,对外贸易还增加了工作岗位,单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情况来看,手工艺领域参加供出口的竹编等产品生产的人员就达600多万人。此外,对外贸易在拓展和改善对外关系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贸易在扩大就业、缓解资源瓶颈、充实财政收入、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贡献度的提高,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步提高,进而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见图1-3)。

图1-3 1952—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图1-3显示,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最高值出现在1955年,为12.04%,最低值出现在1971年,为4.9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呈现上升趋势,在1980年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最高值后,其波动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并于2006年达到历史最大值——64.24%。从2007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渐回落,但到2017年依然保持在3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直观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一五”时期对外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同时也反映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外贸易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突出贡献及其地位的根本转变。

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18年1~11月,进口环节税收为1.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8.7%,占中国税收收入的12.6%;此外,对外贸易在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进而为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仅如此,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为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进口的持续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宝贵的合作契机。以2018年为例,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的前三季度,中国进口占全球份额比2017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至10.9%,进口增加对全球进口增长贡献率达16.8%。201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17家企业参展,成交额达578亿美元,为各国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搭建了新的平台,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ti0QYHDGVs6CZryS3B9pVZ50I7s6XHMJZ5S0lK93j9n2j0d2+z9fOayYJDyBA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