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企业财务活动的目标

一、企业的目标

企业是以持有或控制一定资源为其存在基础、独立进行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主体,基于企业的经济性质,企业还是市场主体。而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企业同自然人一样既拥有其社会权利,也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个社会主体,必然有其社会活动的目标。而一个经济主体的目标也必然表现出经济性质。企业的经济性目标,主要表现为要实现盈利。而盈利的实质是回收的资本量大于投入经营活动中的资本量,这首先要求要完整地回收所投入的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回收超过原始投入的资本。企业的这一目标,具体表现为生存和发展两个层次的活动内容。

(一)生存

与发展相对而言的生存,是指企业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的持续存在。其理论实质就是企业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得以连续进行。

从会计活动的意义上说,企业生存要具有的基本条件是收支平衡。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经营收入要能够满足其成本费用开支的需要。从财务活动的意义上说,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实现所回收的资本应该等于所支付的资本,尤其是所回收的货币资本一定要等于所支付的货币资本。

要实现收入足以抵减成本费用,就要求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资产要等于所付出的资产;否则,企业就将出现亏损,也就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减少。如果企业的资产总量持续减少,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走向死亡,而死亡是对生存的背离。更严格地说,企业要生存,必须取得足够下一期间须支付的货币。只有实现这一要求,企业资本才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因而才具有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货币从市场换取必要的维持企业再生产所需要的资源,企业经营活动就会萎缩乃至停止,资本的运动也相应停止。同样,企业如果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可能被债权人接管或被法院判定破产。这也是企业的死亡。

企业只有生存,才可以获利。投资者投入资源建立企业,目的是获得盈利。但是盈利是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产物,只有在企业运行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

(二)发展

作为数量规模扩大的发展,是指企业所拥有的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总量的扩大。企业的数量规模扩大的发展,有两种实现途径,即企业对外获取其所需增加的资源量和将企业自己通过经营活动而赚取的利润转化为其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量。这两种途径通常称为外延式规模扩大方式。外延式的数量规模扩大,通常可以带来产出规模的扩大。

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体现为以质量水平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方式是通过现有资产系统的结构优化,来提高资产系统的系统功能,从而在不增加投入资源数量的情况下,提高现有资产的产出水平(率)而得以实现的。这一途径通常称为内涵式规模扩大方式。

企业是在发展中求生存的。为了发展,企业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研究与开发,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产品;二是加强市场营销的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额。

企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对财务活动的第二个要求。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在资本管理意义上的表现,财务活动目标则是企业经营活动目标在资本管理意义上的表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企业展开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和根据,决定着财务活动的基本方向。

在理论意义上,对财务管理目标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必然导致不同的财务管理行为和财务管理结果。判断一项财务活动是否符合以上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销售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其所有的存在价值都通过销售的实现而得以实现。首先,实现商品销售额最大化,企业的市场份额最大化,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就最大化地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这就为企业之生存、发展确定了一个前提。其次,以销售最大化为目标,也是企业实现盈利的基础。没有销售的最大化,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的盈利。

但是,销售只是企业经济指标的一个方面,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综合整体情况。而如果仅仅只是强调销售最大化,就可能忽视成本、费用的开支情况,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整体经营活动结果水平降低。这是不可取的,也是销售最大化这一目标的致命缺陷。

(二)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以总收入与总成本费用的差额为其内容的,所以利润的实质是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而实现的资产增加,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这是符合企业的经济性质要求的。利润指标也在相当程度上表达资本的利用效率信息。这种信息也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但是,基于现行会计体系的利润指标,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利润指标的信息真实程度值得商榷。在以权责发生制为指导思想下确认的利润,符合特定的逻辑判断标准,但是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其次,按照会计分期思想所确认的利润,是反映每一特定期间的经济指标。这种指标并不能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持续完整过程的整体情况反映出来。因此,分期的利润指标信息存在导致管理视野短期化的弊病。再次,利润指标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确认的,是一个结果性指标。这种指标难以传达管理活动所需要的关于未来经营活动的相关信息。最后,利润指标还是一个在企业内部会计活动中形成的非市场化指标。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出现上述不足时,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企业的另一个财务管理目标选项。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具体内容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首先,企业的净资产是一种常见的股东财富。因为企业的全部资产来自股东投入和债权人投入。因此,把企业的全部资产在扣除了要用于归还债权人的部分后,剩余的资产当然属于股东。不过,这一理解虽然具有法理上的合理性,却并不具有经济实质上的意义。因为股东其实并无任何控制、支配和使用净资产的权利。

其次,企业的净利润是股东财富的另一种常见理解形式。就法理逻辑而言,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赚取的净利润应该归属股东。所以,将净利润理解为股东的财富,是符合法理逻辑的。这一理解仍然具有偏于重视法理形式而忽略经济实质的特征。因为一个企业的净利润与实际要分配给股东的股利并不相等。而对股东有实际意义的不过是董事会决定分配给股东的那一部分利润。

最后,对于股东最具实质性意义的财富,应该是股权(票)在市场上的变现所得。因为股权变现所得的财富,是以货币形式为股东实实在在所持有的财富,股东对其具有实在的支配权、使用权。而且,在充分市场的条件下,这一部分财富完全是基于股东自身意志而实现的。

股东是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向企业投资的动因是企业能给其带来财富。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股东希望获取资本性收益首先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同时客观上还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因此,让股东这一社会资源贡献者最大化地获取财富,当然也是合理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有利于宏观的资源配置,从而由于经济的顺利运行,最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同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有其缺点。这一目标以公司属于股东这一理念为指导思想。因此,这一目标只是在强调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而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向企业投注资源的绝不仅仅只是股东。事实上,企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源投入者,这些资源投入者,也同样应该获得其相应的权益和财富。而置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于不顾,只是一味地强调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势必导致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这就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而不利于充分调动有关资源投入各方的积极性,就难以形成企业的有机系统结构,更难以优化这种结构关系,最终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

为了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局限性,理论界提出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是指基于企业作为一种特定形式的资本商品的有用性,在充分的资本市场上所获得的市场评价。

企业基于其具有有用性而表现出商品的属性,而企业作为商品的有用性决定了企业的性质就是资本。企业的有用性本质上就是资本的有用性,即资本的增值能力。而商品的市场评价也就是在充分交易的前提下,由利益对立的双方对特定有用性的评价共识,即共同形成的交易价格。

因此,企业价值其实就是基于企业有用性而产生的市场价格。显然,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活动目标,就是要最大化地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深入地说是要最大化地提升企业的资本回收能力。这一目标在经济逻辑上具有最高层次的意义。它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目标的合理性。在实务中,企业价值变现为企业未来的收益的现时价值,也就是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企业价值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目前的利润结果,更应看重的是企业未来潜在的获利能力。

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着眼于提升整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实质上就是把企业这一个蛋糕做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有利于克服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局限性。同时,由于企业价值是一种未来能力的表述,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理论层次上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因为利润是一种结果,而企业价值是一种能力。同时,企业价值是以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经济指标作为目标内容的,因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还可以避免管理视野短期化的局限,进而由于着眼于在充分长的时间范围,并以相应的市场利率作为考量背景,企业价值指标就可以综合地考量相应的风险以及必要的时间价值补偿。可以说,企业价值本质上就是一种公允价格,表现出典型的市场性,这就使得企业价值指标可以克服利润指标的非公允性局限。

但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①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外界因素是财务部门无法控制的,这就有违目标的可控性特征;②该目标是一个很抽象的目标,计算起来有很强的主观预期,而且很难实行分解,落实标准不好确定。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个企业的财务战略问题。总体来讲,企业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财务目标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准确体现企业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目标,就是企业应该确定的目标。财务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强调财务成果最大化、财务状况最优。而财务目标具体执行过程则应该强调具体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便于从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利润分配等几个方面实施。

三、财务管理目标的矛盾与协调

基于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企业将和各个资源投入者结成特定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各个资源投入者在经济利益关系上,彼此存在利益的矛盾乃至于对立冲突。基于此,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协调。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和协调

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经营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能得到更多的报酬利益,而所有者和股东则希望以较小的支出带来更大的企业价值或更多的股东财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企业应采取让经营者的报酬与绩效相联系的办法,并辅之以一定的监督措施。

1.解聘

这是一种通过所有者约束经营者的办法。所有者对经营者予以监督,如果经营者未能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就解聘经营者,经营者害怕被解聘而被迫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2.接收

这是一种通过市场约束经营者的办法。如果经营者经营决策失误、经营不善,未能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使企业价值提高,该公司就有可能被其他公司强行并购,相应经营者也会被解聘。经营者为了避免这种接收,就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股票市价。

3.激励

激励是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绩效挂钩, 以使经营者自觉采取能提高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的措施。激励通常包括股票选择权方式和绩效股形式。①股票选择权方式,即允许经营者以固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股票的价格越高于固定价格,经营者所得到的报酬就越多。经营者为了获得更大的股票涨价利润,就必须主动采取能够提高股价的行动。②绩效股形式,即公司运用每股利润、资产报酬率等指标来评价经营者的业绩,视其经营业绩大小给予经营者数量不等的股票作为报酬。如果公司的经营业绩未能达到经营目标,经营者将部分丧失原先持有的绩效股。这种方式使经营者不仅为了多得到绩效股而不断采取措施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而且为了使每股市场价格最大化,也要采取各种措施使股票市价稳定上升。

(二)所有者与债权人的矛盾和协调

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不一定符合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将资金贷给企业的基本目的是获得利息收入并到期收回本金。而所有者(股东)为实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上可能通过经营者做出违背债权人的事情。其主要有以下方式:

(1)所有者改变原定资金的用途,将资金用于风险更高的项目。

如果高风险的项目侥幸成功,超额利润将归股东单独所有;如果高风险项目投资失败,企业无力偿还,债权人和股东将共同承担损失。对债权人来说,风险与收益是不对称的。

(2)所有者在未征得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发行新债券或举借新债。

这些行为将会使企业的负债增加,旧债的偿还保障能力降低。若是企业破产,新的债权人将和旧的债权人一起分配企业破产财产。由于相应的偿债风险增加,旧债的相对价值就降低了。

债权人为了解决与所有者(股东)之间的矛盾,除寻求法律保护(如破产时优先接管、优先于股东分配剩余资产等)之外,往往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协调:

(1)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

如要求发行债券的企业规定筹集资金的用途、担保方式、信用条款等。规定不得发行新债与举借新债或者限制发行新债与举借新债的规模、条件等。

(2)拒绝进一步合作。

如债权人发现企业有剥夺其资产的意图、增加其风险时,可以拒绝进一步合作。如采取提前收回债权或不再提供新债权的方式,从而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债权人也可以要求较高的报酬率作为风险的补偿。

因此,如果企业试图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将会失去与信贷市场的联系或者将会承受高额资金成本。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必须与债权人搞好关系,恪守借款合同。 vA7a5NZiJ3zq86q+9Hjw9crYfRKBCUAth5UgxDwxmgxL5HiiH38QPe7xanFoNd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