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国内金融理财产品相关研究

2.2.1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分类的研究

郭田勇、陆洋(2008)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5个流派,即打新股产品、债券类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信托类理财产品、QDII理财产品。梁漓清(2011)认为应根据理财产品本金与收益是否有保证,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3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2011)编著的《金融理财基础》一书按照发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对金融理财产品进行了详细分类。郭江山(2012)将我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分为银行性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理财业务。艾正家(2013)编著的《金融理财学》一书按照金融市场归属将理财产品主要分为货币市场理财产品、资本市场理财产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理财产品。

2.2.2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设计的研究

刘坤(2006)以国内某商业银行一款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对其产品设计原理、产品特点、产品成本收益以及各种风险特征和防范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银行在该类产品设计时依据无风险套利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并提出了改进产品设计的基本模式。他还结合最新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方面的法规,对银行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改进建议。

陈丹(2007)研究了资产转让型信托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设计与实践特征。陈博(2008)研究了结构型银行理财产品定价与设计。朱建冬(2008)研究了面向中国工薪阶层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设计问题。他根据工薪阶层真实的理财需要设计新的理财步骤,主张用个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来替代以往研究中常用的简单的个人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国内银行在为工薪阶层提供个人理财服务时必须注意的几个关键要素。唐丹(2009)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汇率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问题。他在对我国汇率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的市场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对产品设计的原理、基本要素、设计流程、定价方法,以及商业银行进行结构性产品创新设计的收益风险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汇率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常见的三种不同收益形式,对设计结构进行了探讨。王树林、 张朕玺(2011)研究了针对投资者群体特点的理财产品设计问题。

刘远昌(2011)研究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组合设计与风险管理问题。陈宏宇(2011)实证研究了通货膨胀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设计。林鹭艳、孟昆霖 (2010)研究了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及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崔海蓉、何建敏、胡小平(2012)研究了规避通胀风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与定价。任敏(2012)研究了股票挂钩型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与定价问题。刘学颖(2010)对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设计进行了研究。他详细分析了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要素并阐述了在产品设计过程所应用的产品组合分解和整合技术,并以内嵌亚式期权的多标的股票挂钩型产品为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数值方法,分析了银行结构型理财产品的定价思路。

王月溪、陈宏宇(2012) 实证研究了基于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背景下的挂钩美元指数理财产品设计。辛炜(2018)从股指挂钩型理财产品的含义、分类、设计基本思路及原理入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华夏银行发行的一款沪深300指数挂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定价设计进行了研究。在产品的定价部分,他分别对固定收益部分及期权部分定价。在固定收益部分中,他主要采用了贴现方法。

2.2.3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的研究

胡云样(2006)分析了不同类型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性质,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具有储蓄、信托、委托-代理三类不同的性质,而不仅仅是银监会定义的一种委托代理性质。在此基础上,他还探讨了因理财性质的不同所形成的商业银行对客户相互矛盾的理财行为,双方风险与收益的博弈关系。陈赤(2008)将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开发理财产品视为金融理财产品创新的典型路径。刘毓(2008)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入手,提出了制约银行理财产品进一步发展的两个瓶颈因素:一是理财产品进入资本市场的合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二是理财产品的创新生产平台亟待建立。研究认为从长期看,政策制约因素是理财产品开发的阶段性和外生性影响因素,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上的不足才是根本性和内生性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该研究指出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的目标应是成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生产商和做市商。

徐晶(2010)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运作模式。杨志奇(2012)对第三方理财产品市场在国内金融理财市场的兴起做了分析总结,对其盈利模式及监管构架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第三方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对策。

2.2.4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创新的研究

汪德晟(2006)通过对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和其他创新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了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动因和影响。针对大连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管理架构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风险控制能力落后和科技发展滞后的现实,从创新能力、市场操作、风险控制和整合管理四个方面剖析了大连民生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项完善对策和推进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具体措施。曹淑杰(2007)在考察我国人民币理财产品发展历程,对市场上繁多的理财产品进行归类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该领域的创新产品及发展趋势,对商业银行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创新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勾凤梅(2010)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状况和创新的领域,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主要分为投资币种的创新、产品期限的创新、产品挂钩概念的创新、投资结构的创新、收益设计的创新、产品个性化的创新几个方面;同时还重点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领域,即新股申购类、银信合作类和QDII类理财产品。董丽、陈宇峰及王丽娟(2010)对在全球经济复苏中,渐受关注的碳金融理财产品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碳金融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形象树立、战略转型、低碳理念的传播有着积极作用,并对其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2.2.5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的研究

徐庆宏等(2009)研究了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三种类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转移与传导机制,并指出在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从理财产品设计和营销服务过程加强和完善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控制。

马俊胜(2010)将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归纳为三类:法律风险、监管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2.2.6 关于银行理财产品与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宋琳(2005)分析了美国金融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作用,揭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胡斌等(2006)指出由于利率风险因子的缺失,商业银行无法为客户提供风险梯度完整的理财产品,也无法进行有效套期保值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他们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将逐步替代部分银行存款,并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何兵等(2009)通过建立一个比较存款实际利率与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的分析框架,将投资标的市场利率、存款管制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纳入这个分析框架中进行实证比较和分析,以解释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与利率变动的相关性。胡明东、宗怿斌(2009)在对2005—2008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理财产品创新加大了央行货币监测与货币定义的难度,加剧了市场的投机风险,增加了维护金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也规避了央行的信贷窗口指导。王燕萍(2018)利用2015—2016年国内前十大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据,结合之前对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建立因子模型,选取了7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影响程度。

袁增霆(2010)在多年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供给和需求分析的思路总结和梳理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动机、影响因素及案例,并对其中的重要量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理财产品业务创新在我国利率市场化、银行业转型与金融产品结构完善等方面的历史性功能和作用。

2.2.7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的研究

黄韬(2011)认为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上出现的种种法律纠纷,说明了以“机构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金融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需要引入“功能监管”理念来重构我国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安伟等(2011)在总结现存银行理财产品法律关系有关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应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分为两类,即信托关系和衍生产品交易关系,再针对两类理财产品法律关系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监管。

陈学文(2012)认为在我国非保本理财业务信托化发展趋势下,可以借鉴英美法系衡平法上的信义义务对非保本理财产品实行差别化监管。监管重心应由以资本为中心向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转变。同时,在市场准入机制、规范格式合同、细化信息披露规范、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法律责任的承担等方面加强对商业银行义务的法律规制,真正做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郭江山等(2012)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存在的法律困境主要是:金融机构对理财业务属性的规定相互矛盾,理财业务中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不清,理财业务跨业经营存在法律空白和交集,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他们认为在我国金融机构理财业务法规的探索中,需要注意在混业经营趋势下,明确理财业务的法律属性,采取统一立法形式,建立防范利益输送机制的相关制度。

肖立晟(2013)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理财产品市场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理财产品业务链中,银行的负债主要为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获得资金,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一旦不能继续滚动发展理财产品,则会触发流动性风险。此外,理财产品银行将大部分债券类理财产品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城投债”资产中,潜在的违约风险不容忽视。他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合理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强化信息披露,明确各相关方的法律关系,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创新发展。

田静(2017)通过对照国际通行的集合投资计划治理准则,研究认为我国集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法律框架、投资者的权利及权利主体、财产独立性、“治理实体”等都存在较多不够完善的方面。她建议监管部门通过合作,统一集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治理规则和监管制度,稳妥推进我国集合投资类理财产品治理结构的完善。

2.2.8 关于理财产品收益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轶雯(2008)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以人民币理财产品为对象,对市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各要素对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影响;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理财产品的综合表现,并总结了优秀理财产品的特点。

刘鸿伟(2009)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以招商银行理财产品为例,运用概率分布函数及蒙特卡洛模拟技术计算出结构性理财产品整体的收益率,以及最低收益率的概率,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刘崇光(2015)从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产品设计因素以及银行自身理财能力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模型对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舒小凇(2015)通过对理财产品发展历程的回顾,发现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5%,并且受到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的双重影响。在微观层面上,理财产品收益受到行业竞争、保本类型、期限结构、委托起始金额四个方面的影响。他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检验了四种影响因素对收益的影响,发现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五大商业银行的收益分布基本相同,城市商业银行偏向发行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非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是市场的主流,且在高收益理财产品中占较大比例。

2.2.9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定价的研究

任敏(2008)针对单资产股票挂钩保本型结构性产品的期权特性,根据风险中性定价原理,借鉴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方法,对受汇率波动影响的外汇理财产品进行定价研究,然后运用中国民生银行非凡理财第四期的两年期产品为案例进行定价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收益率设计是合理的。

刘一凡(2008)以商业银行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这一产品的市场特点、行业现状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对股票挂钩型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详细分类,并阐述不同类型股票挂钩型结构性银行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这些产品进行模拟定价;通过将模拟运算所得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产品价格进行对比,以及分析模拟中产品所体现的收益率分布和风险特征,对这类产品做出进一步的详细解释,得出市场现有理财产品定价基本合理,但同时也存在少数产品缺乏投资价值的结论。

杨云(2009)以东方红3号产品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把集合理财产品总资金以一定比例分别投入债券和股票市场,在利率和投资比率为常数和时间的函数两种情形下,用随机分析和鞅方法给出了集合理财产品的定价公式并应用于市场分析。研究发现,当集合理财产品可选择的投资种类较多时,其价格较高。当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较小时,集合理财产品的价格随着投资比率的变化比较稳定;相反,当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较高时,集合理财产品的价格随着投资比率的变化比较敏感。

祝红梅(2012)以2008年 1月—2011年6月期间商业银行发放的投资方向为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的理财产品为样本,对决定理财产品定价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突破了现行的存款利率管理政策,并且多数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价体现了市场因素。在此基础上,本书分析了理财产品发展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作用。

崔海蓉(2012)运用金融工程组合分解技术构建一种创新型幂式双障碍敲出期权。该期权可以作为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内嵌期权,从而获得一种创新型幂式双障碍理财产品。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发行价格稍高于其理论价值,隐含溢价率为0.81%;波动率的增加使触及障碍的概率增加,使理论价格先小幅增加后大幅降低,最终趋于某一稳定值。

2.2.10 关于金融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研究

杨睿迪(2017)首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面临的信用风险尤其是交易结构风险进行了介绍及分析,指出其体现形式包括交易结构风险、增信措施、融资方式风险;其次对银行理财产品交易结构进行分类介绍,并分析了各类交易结构的风险点及成因;最后通过三个实际案例分别从交易结构风险中的交易主体风险、增信措施风险、融资方式风险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交易结构风险进行分析及探讨,并上升到具有普遍参考性的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在面对市场上的新兴融资模式时,应当全面分析交易结构关键点,尽最大可能保障银行理财资金的安全性。

胡浩杰(2014)理论结合实践,首先对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总体情况加以介绍,其次从产品运作流程的重点环节的角度出发,分析信贷类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包括监管制度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系统性风险,也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同时结合投资方向不同的四款信贷类理财产品案例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唐嘉馨(2015)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光大银行“同享二号”理财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她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及风险管理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之后详细介绍了光大银行“同享二号”理财产品的亏损事件,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然后,她从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流程角度,按照产品设计、发行与销售和投资运作的三个阶段对光大银行“同享二号”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最后,她针对“同享二号”理财产品的风险成因提出了商业银行要重视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强投资研究能力建设、规范合作机构的风险评级和准入制度、完善产品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产品风险应急方案的理财产品风险管理参考建议。

李鹏(2007)研究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的因素:人民币理财产品存在产品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信息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细分市场并增加产品差异性,加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在向零售银行的战略转型中增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

马俊胜(2014)通过梳理目前银行理财业务中出现的各种“乱象”,即采用“资金池”管理模式、销售不当、关联交易无防火墙、理财产品投资不真实、信息披露不充分,剖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从本质上看,以上问题是对理财业务的信托法律关系认识不清和理解不透造成的。商业银行控制理财业务风险应确保理财资产独立,实行资金托管,严密监督关联交易,防止不当销售以及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由此,研究提出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相关政策建议:抓紧着手银行理财业务立法,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管体制,密切监督理财产品营销行为,督促银行建立理财风险管理体系。

杨柳斌(2008)分析了金融危机对QDII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稳健型理财产品三种层次的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提出应从完善理财业务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严格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带来的冲击。 FbLx7KL+gXw+SN4mmCCg8cKKKKp/XmDNC2g45kq2b3yGjaClSHjZxLuvBH6qQ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