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着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表现出良性互动的发展势头。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动下,我国广大外经贸企业再一次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特色鲜明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的经贸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一直以来坚持“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标准、国际化特色、国际化品牌”的办学目标和“与时俱进,瞄准国际认同;彰显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办学思路,旨在培养“有境界、有视野、有智慧、有能力、有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高水平财经管理精英人才,提出并积极实践“欧美模式本土化”和“国内外联合培养”双管齐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9月学院设立“国际经济与管理创新人才实验班(本科全英文授课)”,2010年10月成为学校首批“国际经济与管理创新人才实验班(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这样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指引下,学院一直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到2013年年底,学院一共开设了双语课63门次、全英文课13门次,占总开课门次数的80%。双语课和全英文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使得学生可以克服翻译教材和国内教材存在的理论滞后、案例不足以及翻译生硬等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外国前沿教材,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阅读英语专业文献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用英文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可谓受益匪浅。但在双语课和全英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体现在对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表达方法不熟悉、阅读理解速度较慢等方面,尤其是一些理论性较强、专业难度较大的课程,学生更加容易出现“理解理论难,用英语理解理论更难”的问题,而授课教师往往会面临“用英语授课”和“维持专业理论难度”的两难选择。
《国际经贸专业英语:理论、实务与方法》教材的撰写将配合学校的本科建设培养目标以及学院的全英文课程建设,让学生专业素养和英语能力齐头并进,切实解决学生在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中面临的“对专业术语不认识、对专业理论不了解、对英语应用不到位”的“三不”问题,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与国内其他类似的教材相比较,《国际经贸专业英语:理论、实务与方法》的特色体现在专业性、前沿性和方法论三方面。“专业性”主要表现在该教材对国际经贸核心专业,具体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投资和国际商法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内容既包括对相关专业理论进行框架式梳理,也包括对主要的实务操作做重点突出的介绍,通过理论与实务兼顾,既能满足高水平财经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素养培养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前沿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选取了最新的国际经济信息和美国等国家财经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紧跟专业发展前沿,进一步注重材料的实效性和适用性,力图更适合财经类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和变化趋势。“方法论”主要表现在本教材不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理论,更希望能够对财经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做一个总结和梳理,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提高其学习专业英语听力、阅读、写作以及翻译的技巧。
教材编写小组成员都是在学院长期从事双语教学、全英文教学的老师,他们不仅获得了经济学和外语相关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而且有出国留学、访学的经历,既具备深厚的经济学专业的基础,又具备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还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本书编写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黄载曦、熊英;第二章,周茂;第三章,姚星;第四章,徐永安;第五章,蒋海曦;第六章,李雨浓;第七章,张赟;第八章,徐聪、罗小艳。附录:高小娟、姜鉴涛。全书统稿由黄载曦、姚星完成。感谢王玲、张宁宁、刘薇、高慧、徐冬阳、王胜兰、李佳虹对本书提供资料收集和实务内容指导。
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对本书撰写的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黄载曦
于西南财经大学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