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西藏自治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乡村经济在其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与战略支撑作用。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60多年以来,乡村经济状况及生产力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这种经济社会的对外交流及快速发展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如生态资源过度使用、生产效率低下、发展后劲不足及与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等,继而影响西藏整个经济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如今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面对新时期和新任务带来的诸多挑战,以及在新的形势下,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根据其具体战略任务要求,如何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西藏自治区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国家民族政策和整体生态功能区划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计推动西藏“乡村振兴”发展的财政政策,并积极探讨将“输血型”财政模式转化为“输血型+造血型”经济职能,这样的转化对深入研究和彻底解决当前西藏的“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书的研究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现实背景:脆弱的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总面积达122.84万平方千米,海拔较高,平均海拔达4 000米,具备独特的地貌及自然风光,气候复杂多样,自东南向西北从温暖湿润向寒冷干旱演变。此外,西藏自治区的自然生态也丰富多样,包括森林和灌丛、草原和草甸及荒漠等。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下,西藏自治区生产力十分低下,只能被动接受当地的生态环境,且人们一味索取生态资源,无法客观认识当地生态环境条件,因此也不涉及自然环境与生态保护。西藏自治区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而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也导致了其依赖的资源基础十分薄弱。现如今,西藏自治区生态资源的退化,尤其是风蚀和冻融的严重侵蚀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阿里地区、加查山以西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区及那曲地区是比较突出的风蚀区,这几个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土质疏松、干旱少雨、地表植被稀少并且长期受到大风的侵蚀。地区内东南部念青唐古拉东段山脉与喜马拉雅东段山脉遍布海洋性冰川,是较为突出的冻融侵蚀区,这两个地区因降水多而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西藏地区草场的退化情况较为严重。根据统计得知,当前西藏自治区退化的草场面积高达11万平方千米,占总草场面积的13.93%,并且退化情况还在加剧,这是西藏自治区过度放牧所致,各地区超载达30%~50%,有些地区超载高达100%以上。西藏自治区的土地沙漠化情况日益严重。沙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一江两河”流域18个经济发展重点县(市、区)中,沙漠化或潜在沙漠化的地区面积甚至高达4 000平方千米。西藏自治区的已沙漠化土地及潜在沙漠化土地共占全区总土地面积18.17%。当前重度沙漠化面积占比达到1.53%,中度沙漠化面积占比高达51.9%,轻度沙漠化面积占到30.73%,潜在沙漠化面积土地占比15.84%,这些数据从侧面表明了西藏自治区的沙漠化还在日益加剧。目前,西藏自治区被风沙危害的耕地面积已有310平方千米,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3.8%,严重沙漠化的农田每年每公顷损失的有机质高达1 644千克,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生态性的退化及恶性发展导致西藏自治区乡村经济健康发展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设计推动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发展的财政政策,以不断引导和帮助农牧民转变发展观念,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和拓宽乡村经济发展潜力与空间,此外还要加强对生态环境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2)理论背景:西藏自治区乡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农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我们需要提升农牧业发展潜力。西藏自治区农业牧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的沿岸与分支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平原河谷沿岸,至201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05.13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30.03万吨,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甜菜、豌豆、蚕豆、马铃薯、油菜等,畜产品主要有牦牛肉、藏猪、羊肉、牛奶等。当今,在面临西藏农牧业发展基础薄弱和生态资源脆弱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需要研究制定新型财政政策。第一,研究制定新型财政支农政策,使得支持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乡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第二,新型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保证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降低乡村经营风险等方法,保障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新型财政政策可以通过提升西藏自治区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激发其发展潜力,从而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益。

(3)战略背景:西藏自治区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西藏76%以上的人口是农牧民,而西藏自治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人口比例较大的农牧民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的安居乐业。农牧业是西藏自治区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西藏自治区的区情及现实资源情况的特殊性导致农牧民的收入增长长期依赖农牧业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且西藏自治区当地财政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加之持高不下的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高涨,农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制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西藏自治区乡村经济结构的矛盾性。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与西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祖国边疆和谐稳定有直接关系。因此,为了让人口占比最高的农牧民先富起来,我们就需要在对西藏自治区乡村产业基础及资源状况进行认真充分研究分析后,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与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相匹配的财政政策,充分激发农牧业发展潜力,以完成由“输血型”财政向“输血型+造血型”经济职能转化,最终实现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农村、农民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取得丰硕成果和阶段性成就的同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农业比较优势减弱,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乡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约束乡村发展;二是农业劳动力、生产资料投入等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成为约束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农牧民持续增收困难,小农经济应对市场信息变化和防范风险能力弱,制约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1)夯实乡村经济发展基础。这些年来,西藏自治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扶持了行业的成长发展还支撑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区域的发展更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作的重要因素,那么这就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关系到西藏自治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推动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财政政策能够帮助建立乡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夯实乡村发展基石与拓宽乡村发展空间,高效保障西藏自治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保障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我们就必须推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角度来看,我们要推进三大文明的融合,即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并将这三大文明同民主政治建设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提升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以及保障自然环境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体系及牢固的物质基础上,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全面增收,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文明化进程的加快同样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支持。

(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西藏自治区和平解放后,一步一步地实现了农产品由各方面短缺到总量平衡再到年有余粮的划时代转变。但是发展的背后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市场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西藏自治区的农牧业受到有史以来最大的资源挑战及市场竞争,新的发展问题浮出水面。例如,农业发展速度放缓,自然资源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被动的现状需要尽快改变,不然会严重影响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的未来收益、生活水平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将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战略目标进行全面深入的融合,从而制定出能够真正匹配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政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4)推进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和农民之间有一条相互联动的利益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来源,要实现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拓宽农业发展空间、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增强农业发展潜力等目标,我们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农政策,这既能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也能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壮大区域经济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加大研究、推动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财政政策,可以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在未来的乡村经济发展中,对科学规划、项目引导、产业扶持和辐射方面起到带动作用。 dnwDtt4NJH8gRVakEsJEMhQZ4zEw3QMT/V0T4cdj7XWHdRnIwK1iH+OxLFW3mY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