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西藏自治区乡村发展现状

3.1.1 西藏自治区乡村发展基础

西藏自治区平均在海拔4 000米以上,地貌具有显著特色,包含高原北部区、谷地南部区和高山东部峡谷区等。高原北部区占整区面积约2/3,当地资源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谷地南部区于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间,处于雅鲁藏布江及分支流域,相对来说生态条件良好。高山东部峡谷区呈东西走向,在横断山脉内,立体农业气候特质显著。西藏自治区的地貌较为复杂,有中低山、极高山、丘陵、平原等,导致其生态环境险恶,极寒、氧气不足、降雨量稀少、日照极多、早晚温度差异较大、动植物成长期缓慢,其农业牧业开发情况如下:

(1)区域面积广,宜耕土地少。《西藏统计年鉴2018》中的统计数据曗,西藏自治区宜耕地为49.32万公顷,约占总土地公顷数的0.41%,是最小的国内农耕地区。从宜耕地分布情况分析,日喀则宜耕土地最广,约占总宜耕地公顷数的36.6%;那曲拥有最小的宜耕地区域,约占宜耕地总公顷数的9.38%。从适宜农耕质量分析,一等适宜农耕区域占全区适宜农耕区域面积的比例约为5.43%,二等适宜农耕区域占全区适宜农耕区域面积的比例约为15.71%,三等适宜农耕区域占全区适宜农耕区域面积的比例约为30.09%,四等适宜农耕区域占全区适宜农耕区域面积的比例约为25.87%,五等与其他宜耕地约占全区宜耕地比例约22.9%。综上所述,西藏自治区可用农地资源稀少。

(2)植被稀少,林木土地面积分布差异大。西藏自治区的绿植稀少,区域内林业面积是1 393.2万公顷,约占总土地公顷数的11.56%。从林木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林芝拥有最大的林木区域,大约占全区林地总公顷数的43.75%;那曲的林木区域面积最小,约占全区林地总公顷数的2.25%。林木的区域分布差异性显著。从林木类别分析,经济林种类占林木总公顷数的0.02%左右,用材林种类占林木总公顷数的56.65%左右,薪炭林种类占比为9.94%左右,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等占比约是33.39%。西藏林地资源稀少是阻碍林业发展的主要难题,利用林木资源改善当地生态条件效用也极低。

(3)牧场地广,优质牧场稀少。西藏牧场面积较大,畜牧业适宜地面积为6 160.4万公顷,约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51.13%。从分布看,那曲有西藏自治区最大的牧场,其面积占全区牧场面积的31.58%;日喀则牧场面积次之,约占全区牧场面积的19.66%,其余地区牧场面积普遍较小。从牧场质量来看,优质牧场资源十分稀缺,一等适宜放牧面积约占总牧地面积的2.43%,二等适宜放牧面积占比约为9.58%,三等适宜放牧面积占比约为32.42%,四等适宜放牧面积占比约为43.44%,五等及其余适宜放牧面积占比约为12.13%。西藏自治区沙化、半沙化土地面积约为4 437.7万公顷,约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36.84%,主要分布在那曲和阿里地区等,这是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4)河流众多,农业牧业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共有100多条河流,来源于自然降水、冰川融化、地下水等。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流域面积广、含沙量低、水流质量较优。此外,全区湖泊约有1 500个,咸水湖占比最高,淡水湖占比较低,总湖泊面积为24183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3。这些水域虽然能够为西藏自治区农业牧业开发提供相对充裕的灌溉供给,但目前水域资源利用率很低,大部分水域没有被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

3.1.2 西藏自治区乡村发展现状

《西藏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西藏农户数量为56.93万户,农村人口为233万人,农村从业人数为141.18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的直接从事人数为97.55万人,实际农耕地域亩数为242.75万亩,农产品总产量为135.16万吨,其中牛、羊、猪肉产量为30.03万吨,年末牲畜存栏数达到1 756.40万头。在维持农耕作物生产和全方位开发畜牧业养殖的前提下,西藏自治区农牧业开发速度加快,规范收益即期展现,农业产业运营化和特质化优势已显现。当下,一些地区已试验完成大棚种植技艺并进行大范围宣传和使用,蔬菜自种率达到80%以上。 2017年,西藏自治区农村企业总产值达到43亿元,多元总运营收益为55亿元,农林牧渔业产值为178.160亿元,农牧业经济呈现较高的开发水平。

(1)第一产业总量增速较快。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1997年增加值为29.23亿元,2017年增加值为112.72亿元,增加值增长约4倍,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0%。1997—2017年,西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注重农牧业的内涵式发展经营,农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快 ,自1997年4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3.88亿元,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54%。第一产业不但在总量上实现了17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各产业内部还呈现良好的比例关系与发展势头(见表3-1),这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西藏城镇乡村居民对于农业牧畜产成品的需要。

表3-1 1997—2017年西藏第一产业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18》统计数据整理。

(2)农产品和畜产品供需的总量趋于平衡。经过了20年的调整和发展,西藏自治区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已经从过往的长期短缺改善为当今的供需总量趋于平衡。农产品方面,西藏自治区的粮食产量保持平稳,自2000年以来持续保持在90万吨以上的产量,并且201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为105.13万吨。同时特色粮食作物产量近年来得到快速增长。例如,青稞在2017年的产量达到78.65万吨,经济作物产量也快速提升。例如,油菜籽在2015年的产量达到6.36万吨,并且连续多年保持在6万吨以上的产量(见表3-3)。同时西藏自治区的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也逐年扩大。由表3-2、表3-3可以看出,西藏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也在持续上升,同时畜牧产品产量也逐年提升。其中肉类和奶类产量呈持续增长趋势,2017年牛肉产量较1997年增长3倍以上,这不仅满足西藏自治区城乡居民生活的需求,也带动了肉类的外销相关产业的发展。对1997—2017年西藏主要农产品产量(详见表3-2)增长情况进行统计发现,西藏自治区主要农畜产品已彻底告别了长期短缺的局面并实现良好发展,同时有推动外销发展的趋势。

表3-2 1997—2017年西藏自治区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18》。

表3-3 1997—2017年西藏自治区主要农畜产品产量表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18》。

(3)西藏自治区的特色经济作物得到了长足发展。西藏自治区以茶、水果、蔬菜及药材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近年来发展迅速。1995—2017年,西藏自治区的果园种植面积由1 277公顷增加到5 421公顷,增加3.25倍;苹果产量由3 615吨增加到11044吨,增加2.1倍(见表3-4),特色农耕作物开发状况优良,可以很大程度提升当地农牧民的收入,促进地区的发展。同时对于西藏自治区当地农牧民而言,西藏自治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原生态的高原沃土,为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为更深此次的产品深加工,如西藏自治区特色的高原绿色产品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表3-4 1995—2017年西藏自治区茶、水果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表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18》。

(4)农业商品化率逐步提升。1997年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商业产品产值为122 948万元,至2017年增加到915 202万元,20年增加了6.44倍,年平均增长幅度为632%,农产品商品率由29.66%提高到51.37%(见表3-5)。由于乡村市场外部体制的持续改善,农业成果的商品转化率水平稳步提升,农业成果少、成品销售不佳的状况有所改善,农户收益水平提升较快,能够为继续再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农业商品化率逐步提升有助于改善农业产业作业水平和农牧业区域开发现状。

表3-5 1997—2017年西藏自治区农产品商品化情况

表3-5(续)

数据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18》整理。

(5)农业现代化进程较快。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1995—2017年总农产业动力水平增长了11.2倍。其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量增长了33.68倍,小型农用拖拉机数量增长了9.49倍,农用运载车辆数量增长了46.15倍,乡村用电量增长了6.37倍。从这些指标大幅度的增长可以看出,西藏自治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这为实现西藏自治区农牧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提升农牧民收入及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详见表3-6)。

表3-6 1995—2017年西藏自治区农业现代化相关指标表

数据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18》整理

(6)农业产业内部优化。西藏自治区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全方位发展,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和改善,将以前固化的以种、养为主,拓展为当下的农产业、畜牧业产成品,农村土木建筑,交通设施及贸易集市等多元化发展。表3-7显示,种、养业在整体农牧业产值的占比持续下降,其余各项产业占比平稳提高,2005—2017年变化显著。这体现了农牧民拓宽了就业与收益增收途径,内部优化提升了农产业发展水平与整体开发收益。

表3-7 1997—2017年西藏自治区农业内部结构比重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18》整理。

(7)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西藏自治区将支持主要骨干新兴龙头企事业单位作为新兴农业合作经济体制开发的主要模式,即采取“农业合作组织+公司企业+农户个体”等结构形式,主力培养扶持各行业骨干龙头企事业单位。至2016年年末,西藏自治区各行业农业骨干龙头企业共10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骨干企业14家,自治区级龙头骨干企业12家,龙头骨干地市级企业79家,全年完成平均产值8.53亿元。新兴农业合作经营机制的持续培育与开发已经变为帮扶农民牧民致富脱贫奔小康的新型“发动机”。多年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部门一直极度看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与开发,大力扶持和促进乡村各种专业合作经济机构开发,并积极吸引各种“能人”参与建设乡村经济合作专业机构,并把该项事务链入各级政府每年绩效目标考查机制。到2016年,西藏自治区各项专业农村合作经济机构共4 624个,这些机构在开发推动地区经济、开拓市场、扩大产业规模与引领农户脱贫奔小康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1.3 存在问题

当前,西藏自治区农村经济开发处于新型开发范畴内,即由原始的放任式运营模式向集中化、先进化运营模式变换,由原始闭环式向放开的先进的市场运行变换,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本书对当下西藏自治区农村经济开发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下面一些明显问题。

(1)环境保护不力。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当前较高的居民人数增长趋势、生态资源的过度占用、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水土资源流失、土地草原沙化、水资源和空气污染、林地原始效能下降,成为农村产业开发的主要障碍。环境问题表现如下:一是西藏自治区气候多变、氧气多变、沙化普遍,水、热、光生态资源配比不平衡,植被稀少,牧区质量不高,畜牧承载水平差。二是林地资源过度使用。林木草区常年超荷承载,严重制约生态资源的深化生产,无人区草木自生自灭,生态资源无法转换为生产力。三是土地资源虽多,但农业适耕面积小,再加上农户靠烧山或者轮歇丢荒等直接方式恢复土地农耕力的原始农耕方法,加剧了土地肥力衰减。四是虫灾、鼠灾及自然灾害等使得草地沙化、碱化、黑滩化情况恶化,已经成为阻碍西藏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科技支撑不足。整个农村产业体系通常包括多个元素,这些元素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我们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指导乡村产业建设和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农牧民从事农业生产。目前在农村产业的实践中,西藏自治区提高科技水平的方向为:一是产品生产环境与技能的先进化,二是管理机制体系的先进化。实行先进的管理机制是改善农业产业的组织机制化水平,持续改善产业运营体系,提高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及企业化水平,促使农业产业经济收益持续提升,完成农村资源分配,完全发挥资本技能的潜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当前西藏自治区农业个体经济的运营模式尚未重建,和先进产业的根本需求有明显冲突,产业收益较低的问题也未从根本上解决。西藏自治区应加速改善产业运营体制,建设合适先进技术开发的产业机制与运营体系,用先进的运营思想引导农村农业产业开发。

(3)生产规模偏小。西藏自治区仍旧存在产业范围小、运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西藏自治区因地域广,大部分乡镇和农牧区不集中,农业产业农耕地域分布较分散,形不成规模或规模不大。一是农村作业活动基本上由农户各家包揽,散放式运营,农产业设施条件不够成熟,大量龙头骨干农业产业企业单位引导力不够,产成品附属价值并不高,目前农业产业底子不扎实,阻碍农业产业向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农业产业生产运作成分协调的实际效用并不明显,农业成果过剩。二是农村农产品不在高位。藏药、青稞基地规模虽已成熟,但科技创新局限性较大,农业产成品更新换代慢,不具备优势。农村产业开发的基本指向就是自然效益的完成、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一体性,而当下农村产业的现实状况还不能实现这一要求,因为某些地区单纯依靠农业种植,较难拥有较高的经营效益。

(4)保障服务不够。在农业产业中,劳动和技术资源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当下西藏自治区尚未运行高效劳动力机制,在一些区域,还不能给予农牧民优良种类和种苗、技艺扶持、贷款与工信技术。另外,西藏有必要发动众多农民牧民自发主动并可以自主地运作开发促进经济,但目前尚未建立较为高效的体系制度,不利于区域内部经济社会迅猛拓展及持续加深与外界的沟通合作程度。区内居民数量剧增,农牧民虽然具有生产运作主导权,但农业产业发展不集中,拉低了集约农耕水平和降低了生产劳动效率,增加了农业产业农耕资本和农产技术、农业作业机器推广的难度。 gEkDjjlwkEbDktFe06j6vR5SFqqRBMoCxOqraKEk4o8gq+7+B+LABMwPzrbnDA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