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感知觉与注意的性质

一、感知觉的性质

(一)什么是感知觉

感知觉概念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因素。由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此统称为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具有许多个别属性,这些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感觉。例如,通过眼睛反映物体的颜色,这属于视觉;通过耳朵反映物体发出的声音,这属于听觉;通过鼻子闻一闻物体发出的气味,这属于嗅觉;通过皮肤接触感受物体的温度或软硬程度,这属于触觉。通过感觉,人只能觉察到刺激物的存在而并不了解其意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例如,看见张老师、听到乐曲、闻到花香等,这些都是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获得的知觉现象。通过知觉,人能获得对事物的完整映象。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互相联系作用的过程。觉察是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及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及其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当前信息确定对象是什么,给予命名并纳入一定范畴。

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但应该明确,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感觉是通过单个分析器活动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一种最简单的认识活动;知觉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反映事物整体的较复杂的认识活动。其次,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人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做出识别。现实生活中,除新生儿和处于实验条件下的人外,正常成年人很少有单纯的感觉活动,通常是以知觉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用以说明感觉和知觉之间相互依赖关系。

感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根本特点。直接性就产生方式而言,只有当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能引起感知觉的产生;具体性就反映内容而言,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特点和联系。

感知觉是最基本、最初级的心理活动,但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其次,感知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实验表明,在动物个体发育早期进行感觉剥夺,会使动物的感觉功能产生严重缺陷;人类也无法长时间忍受全部或部分感觉被剥夺。

(二)感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与来源,感觉可以被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客观事物特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其中以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人所获得的80%以上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接受的。

内部感觉是接受体内刺激,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三种。

2.知觉的种类

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五种。

根据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知觉可分为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时间知觉(也称时间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包括时间分辨、时间确认、时间估量和时间预测四种形式。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空间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开展工作和生活必备的重要条件,如判断方位、上下台阶、穿越马路、在拥挤的人群中与他人保持距离。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移动速度以及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正确地估计和判断物体的运动及其速度,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条件。时间知觉、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个体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觉能力。

(三)一种特殊的感知觉——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人脑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只要条件具备,错觉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

错觉存在于各种感知觉中,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和时间错觉。

视错觉是在某些视觉因素干扰下而产生的错觉,也称几何图形错觉。图4.1中两条线段AB与CD虽然长度一样,但AB这条线看起来好像比CD长,这是几何图形错觉中典型的垂直水平错觉。

图4.1 视错觉

形重错觉是受经验、定势的影响而使不同感官之间相互作用发生的错觉。对于体积不同而重量相等的物体,总认为体积大者为轻,体积小者为重。如500克铁与500克棉花相比,人们总觉得铁重些。

时间错觉是在某种情况下对同样长短的时间觉得有快有慢。参加紧张而有趣的活动觉得时间过得快;从事枯燥乏味的活动,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时间错觉主要是受态度、情绪的干扰造成的。“度日如年”“岁月如梭”等都是时间错觉现象。

运动错觉是在某种条件下把静止的物体看成似乎在运动。夜间行走时,总觉得月亮在跟着人走;夜晚观月,当云在月亮前面移动时,总觉得是月亮在穿过云层。

错觉是由主客观条件变化引起的正常的知觉现象。研究错觉有多方面意义:更好地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错觉为人类实践服务。

二、注意的性质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极为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等成语就是对人在活动中的注意状态的描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瞬间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人不可能同时对所有的信息都做出反映,而只能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所谓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一旦选择了某一定对象为目标,人的心理活动就会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抑制多余活动,从各个方面集聚到该对象上。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下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与监督四大功能。选择功能为注意的首要功能,表现在注意能使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一致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无关刺激,以正确指向和反映客观事物。保持功能表现在注意能使人的心理活动较长时间保持在选择的对象上,维持一种较紧张的状态,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注意最重要的功能是调节与监督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方向和目标、根据当前需要做出适当分配、及时转移,以适应环境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识性程度,我们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课堂上,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听着老师讲课,突然教室门外一声巨响,大家都会不约而同、不由自主地去加以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强度。在这个意义上,无意注意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无意注意既可以导致探索行为的出现,使人认识事物,又容易使人分心。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学习与记忆枯燥的英语单词时,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弄清楚每个单词的不同拼法和读音,做到一边读一边写,反复试背,特别是当遇到困难或出现干扰因素时,强迫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在学习与记忆英语单词过程中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主动服从于一定目的任务的注意,它要受人的意识的调节和支配,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发展形式。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又称不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阅读课文、写字、骑车、解题等活动中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因此,有意后注意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一瞬间内能清晰地觉察或认识客体数量的特征。汉密尔顿(Hamilton)于1830年,最先用简易的方法研究注意的广度,他在地上撒了一把石子,发现很不容易同时看到六个以上。用速视器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在十分之一秒时间内,成人一般能认清8~9个黑色圆点,注意到4~6个彼此孤立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能看清3~4个没有联系的汉字,可看到5~6个内容有联系已组成词或句子的汉字。

注意的范围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例如,阅读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能做到“一目十行”,而有人则只能“十目一行”。显然,前者注意范围大,后者注意范围小。注意范围的扩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注意的范围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也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任务有关。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又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保持(维持)在某一活动或某一对象上的时间特性。节假日中,人们连续数小时地上网;上课时,学生自始至终将注意维持在听课、看黑板、阅读课文、做笔记等活动上;客车司机为将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要连续数小时地驾驶,这些都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通常,人的注意很难较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人之所以不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注意的稳定,是因为人在集中注意感知某一事物时,注意会表现出一种波动状态。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是注意强度在短暂时间内间歇加强和减弱的周期性变化。请将一只手表放置于刚刚能听到它的滴嗒声处,这时即使十分专注地认真听,也会感到表的声音时强时弱,或者时而能听到,时而听不到。请注视图4.2中的双关图,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时而觉得小长方形位于前面,大长方形位于后面;时而又觉得小长方形位于后面,大长方形位于前面。在不长的时间内,两个长方形的位置跳跃式地变更着。注意的起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短暂时间的注意起伏,可以使注意保持一定的稳定,而长时间的注意起伏则会导致注意随意地离开客体,出现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特性即注意分散。

图4.2 双关图

注意的稳定性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人能在相当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即使在吵闹的环境中也能把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而有的人注意无法集中,周围稍有动静就难以使自己的注意稳定下来。注意的稳定性与活动的内容、方式、个体主观状态等因素都有关。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把注意同时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的特性。课堂上,我们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这就是注意分配的表现。

注意的分配对人的实践活动是必要的。在一般情况下,注意的分配是有困难的,一心不可二用,正如南北朝时刘昼指出“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但许多实践活动特别是复杂的工作任务又要求人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做到一心二用。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熟练的。“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这是由于缺乏技巧,因此“心不能两用”“手不能并运”。但通过练习,“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动作达到熟练后,完全可以做到“一心两用,两手并运”,也就是分配注意。听课记笔记,只有写字的活动达到熟练程度时,“听”和“记”的活动才能同时顺利进行。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和关系。音乐专业的同学之所以能同时做到眼看歌谱、手弹钢琴,嘴唱歌词,是因为“看”“弹”“唱”这几种活动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有利于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人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对象或活动转换到另一种对象或活动上去的特性。听到上课铃声后,正在嬉闹的学生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认真听老师讲课,这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转移是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向新的对象或活动,是主动积极的。注意分散是在无关刺激或单调刺激的作用下,使注意离开了需要注意的对象,是消极被动的。善于迅速而灵活地转移注意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培养主动、必要的注意转移,防止被动、不必要的注意分散。

注意转移的难易和快慢与原来注意的强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以及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等因素有关。 LwlieaQGLrFP38e6fBE1KQ4ENc3U10qjAYV9w/4/EcKCDqGSgSOPHWJHtVHq4kO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