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

一、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儿童从无拘无束的、天真无邪的幼儿转变为受校规学纪约束的小学生,其主要活动形式也从游戏转变为学习。与幼儿时期的游戏相比,学习属于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儿童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承担一定的义务,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需要同更多的人相处,所有这些都使得小学生需要比幼儿时期承受和体验更广泛的情绪情感反应。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更经常地产生种种情绪体验,已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会产生满足感,考试获得好的分数会因成功而带来喜悦。相反,如果学习不好,则可能产生挫折感。他们有时喜悦,有时郁闷,有时兴奋,有时焦虑,有时愤怒,有时急躁……所以,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小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一)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具体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刺激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刺激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二)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得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

同时,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高级情感的加入及不断丰富更加充实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在加入少先队前后,逐步接受了一些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教育,加上学习了思想品德、社会和自然等学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和国家、民族、社会等大集体联系起来。他们也会被历史上民族英雄的舍己为人、模范人物的坚毅顽强、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崇高精神感染,产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班集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能感受到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爱劳动、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

(三)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例如,有关的研究证实,同是惧怕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主要是怕人、怕物、怕黑、怕吃药打针等具体的事物,小学生虽然也同样怕这些具体的事物,便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太差,怕受家长、老师的批评,怕受同学的讥笑、歧视,等等。研究还发现,同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小学生对其的体验比学前儿童要现实得多。如学前儿童会因为父母有事而取消去游乐园的计划而感到愤怒,小学生则可能会因为了解到实际原因即父母工作忙等而产生失望感;学前儿童常因父母的一些日常生活规定如饭前洗手、常剪指甲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而小学生则常因在同伴交往中或在学校中受到讥笑、不公平待遇等而产生不愉快情绪。

(四)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不断地深化

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1.小学生道德感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评价标准由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例如,小学生一般不再按偶然的外部情况(书桌临近、居住地临近)选择朋友,而是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小学生对道德感的体验程度从浅显、冲动到深刻、稳定。例如,同样对于善良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认为不打人、不骂人就行了,高年级学生则认为还应包括拾金不昧、团结友爱等才行。

小学生对道德的体验范围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以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爱的感情首先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然后逐渐扩展到爱家乡、爱祖国。

2.小学生美感发展特点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其美感仍带有幼儿期的特点:以外在美为主,以真实性为主。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理解和感受美与丑、善与恶等。

3.小学生理智感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理智感较多地与具体、直观的事物相联系,他们兴趣的重点还是事实本身。

二、中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青少年期,这个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个体在这个阶段会从幼稚向成熟过渡,从依赖向独立过渡。过渡阶段意味着个体会经历一段迅速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够稳定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将其称为“暴风骤雨”时期。这一时期个体情绪体验跌宕起伏、波动剧烈,是一个极具特点的发展阶段。

(一)丰富性和细腻性

青少年学生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习各种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中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日益丰富和深化,对人际关系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而也变得情感细腻,对别人的言语和行为变得敏感起来。

(二)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的自控能力较弱。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一旦被激发就如火山般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恐惧、绝望等。

青少年的这种爆发性和冲动性与他们的生理发育有关。由于青春发育开始,性腺功能的作用,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趋势表现出兴奋性亢进,造成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之间发生暂时性平衡失调,表现出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增强,抑制过程变弱,导致情绪容易被激起,加之个体的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就爆发冲动失控的行为。

(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如当学业上取得成功时会非常高兴,洋洋自得;但一旦失败或者遇到一些不好的小事情,就会要么非常苦恼、自怨自艾、垂头丧气,要么动怒怄气,甚至与他人发生争执。这和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有很大关系,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心理。

(四)外露性和内隐性

儿童期个体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露特征,内心的体验和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经验的积累,青少年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能淋漓极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

(五)心境化和持久化

儿童时期,个体的情绪持续时间短暂,来得快也去得快。到了青春期之后,个体情绪持续时间变长了,出现了心境这一新的情绪类型。心境化就是情绪反应和体验相对持久的情绪现象。青少年的许多情绪开始具有情绪心境化的色彩,如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为积极良好的心境;或者因为挫折或失败而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

三、现代中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会因为学校学习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等诸多因素,而不时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扰,受到孤独、失望、忧郁、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虽然这是成长过程中所避免不了的,但若不及时调整,将会使这些不良情绪转变成严重的情绪障碍,从而阻碍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了解中小学生情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焦虑

焦虑是儿童青少年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像是某种危险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当焦虑状态严重和持续存在时就可能导致神经性焦虑的病理状态。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可能养成一种焦虑特质,其特点是性格脆弱。

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使人不愉快,因此人们常避开引起焦虑的事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保护性意义的。然而,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就不正常了,它会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智力和人格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①行为影响。可能使儿童青少年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躁、恐惧上学等。②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影响。可能使他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活动丧失信心。③儿童青少年的人格形成影响。可能使其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重,依赖感强、做事优柔寡断、抑郁沉闷,并有自我攻击行为。就因为焦虑的个体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所以同伴往往不喜欢他们,这又会导致个体人际关系的问题和学校生活质量水平低的问题。

焦虑的儿童青少年在行为举止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过分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常因一些微小的事而烦躁不安、担心害怕。例如,他们会因同伴的一句戏言、别人的一个白眼、一次小小的考试失误,而终日惴惴不安。这类儿童平时表现良好、温顺、遵纪守法,且自制力强、自控力强、自尊心强,对待事物常常一丝不苟、十分认真,但又显得过分紧张。特别是在陌生的环境中或对待不熟悉的事物,他们更易出现焦虑反应。他们在生理上也常因此出现一些不良症状,如睡眠障碍、做噩梦、食欲不振、心跳快、多汗、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尿频等。

(二)恐惧

恐惧是指儿童青少年对某种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惧怕、害怕的情绪反应,如对动物、黑暗、社交或某种情境感到害怕。恐惧在儿童青少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情绪体验,是儿童青少年对周围环境事件的一种必要的、往往也是健康的反应。但不同年龄的个体其恐惧的内容也常不一样(表3.3)。恐惧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消失,但若对某特定的事物、环境恐惧过度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表3.3 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常见的恐惧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见儿童青少年恐惧的对象多种多样,总结其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如怕死、怕出血、怕登高、怕打架等;第二类,对自然事件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火、怕小动物、怕电闪雷鸣、怕洪水等;第三类,对社交的恐惧,如怕陌生人、怕上学、怕人多的场合、怕离开父母或家等。个体在恐惧时,往往还会伴随一些反应: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控力,同时可能还伴有惊慌、哭闹、回避等的行为反应及心跳加快、呼吸变速、出汗、面色苍白、发抖等生理反应。

一般而言,儿童的恐惧与儿童身体发育的状况和应对能力有关。随着儿童体力与智力的发展,恐惧会不断地变换。如一岁以内的婴儿,怕巨大的声响、突然的声音、身体失去支撑、生疏的人和事物等;幼儿期的儿童,怕黑暗、动物、想象中的怪物、医生、与亲人分离、受伤等;小学儿童,怕上学、受伤、打雷闪电、自然灾害、与亲人分离、社会交往等;青少年,怕受伤、社会交往、死亡、没有同伴等。一般来说,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为时较短,多数恐惧在三个月之内即消失,很少有持续一年以上的,它们几乎不会对儿童将来的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如果恐惧的表现较为严重而持久,且没有明显的恐惧刺激或原因也惧怕或对该年龄本已不该害怕的事物仍极为害怕,则应该引起注意,这种恐惧已成为一种情感障碍。

(三)抑郁

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人人都有过抑郁的体验,所以抑郁可视为正常情绪反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暂时的,属正常范围,但是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时的抑郁可能已转化为病态情绪,即抑郁症。有关资料显示,儿童期真正的抑郁症并不多见,但是由于其他身体或精神问题而伴有的抑郁情绪反应则很多。如有关的调查显示,抑郁症在 8 岁以下的儿童中很少见,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一般女孩多于男孩,而在对7~12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的儿童只占 1.8%,而有抑郁体验的儿童则占20%左右。

正常青少年儿童在遇到某些不佳情境或事件时,会表现为情绪抑郁、心境压抑,但能很快适应。而某些先天素质不良,早期经验坎坷的青少年儿童,其抑郁表现可能会持续甚久,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身心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注意抑郁个体的表现特征,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儿童青少年的抑郁表现与成人的抑郁表现、婴儿期的抑郁表现各不一样,有其一定的年龄特点,如情绪恶劣、易激怒、敏感、好发脾气、好哭闹、焦躁不安、孤独、常伴有自责感和自罪感,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对周围的人和事丧失兴趣,对一切活动不感兴趣,伴有退缩行为,没有愉快感等。除此之外,抑郁儿童青少年还可能有行为障碍,有时甚至以行为障碍为突出的表现,如多动、攻击行为、学校恐怖、逃学等。同时,还可伴有多种身体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低下、浑身疲惫无力、胸闷心悸、周身疼痛等。

一般而言,儿童青少年阶段的抑郁愈后效果较好,到成人期时多数可以痊愈。而且研究发现,儿童的抑郁与成人的抑郁并无明显关系。 VgGwsRbMr8y9E3qnwZM9gXIB9fRXdqfHEjKYnYlfTU33H0jzUXHZo5NDShDAWW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