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

意识具有不同的水平、状态和内容。所谓意识水平,是指人在某一时刻,对自己的活动能够觉察的程度。处于非意识水平的活动,如脑电活动、内分泌活动和肝功能变化,是不可能被自己所觉知的。当然,如果这些活动引起了效应,人们也许能觉察到;处于无意识水平的经验也很难为人所觉察到,但无意识水平和非意识水平不同,它对人的知觉、记忆、动机和情绪,会产生一定影响。“阈下知觉”反应、自动化了的自觉技能行为、没有意识到目的的冲动行为、病态幻觉、妄想,都是在无意识水平基础上产生的;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或活动在一瞬间未被意识到,但很容易被意识到。大量的记忆资料和某些基本假设的操作都处于前意识水平上。

意识还具有不同的状态。如从睡眠状态到警觉的清醒状态;被动的意识状态和主动的意识状态。前者如人任凭思想游荡,被动地观察着自己头脑中出现的表象和情绪体验。后者指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正常的意识状态和异常的意识状态很难区分,但异常意识状态具有下列特征:认知能力降低,缺乏自我照料能力和辨别力,可能出现自我知觉或客体知觉异常,可能出现对规范和禁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削弱甚至消失。

意识还具有一定的内容。意识的内容是极其多样化的。一般把意识的内容划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前者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进行有意识反映,后者指个人对自身及其内心世界进行有意识反映。

二、意识的特征

作为心理发展高级阶段的意识,具有和动物心理不同的基本特征。

(一)意识的认识性

意识是具有一定内容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的总和,马克思把知识提高到意识存在的方式,意思是离开了知识,便无所谓意识了。意识的存在方式和某个东西对意识来说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 因而意识最重要的特征是认识性,即借助于认识过程,人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借助于感觉和知觉,在人的意识中,形成当时所感受的世界的感性图景;借助于想象,在意识中构成一种现时还不存在的形象模式;借助于思维,则可利用概括的知识来保证问题的解决;借助于记忆,使人们感知过、想象过的东西都能保存和恢复起来,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一项遭受破坏,就不可避免地引起意识的混乱。

(二)意识的觉察性

人不仅能觉察到周围世界的存在,而且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包括觉察到自己的认识过程;觉察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情感体验;觉察自己的意志行为。同时,人还能觉察到物我关系和人我关系,这就叫意识的觉察性。

意识的觉察性不仅是动物心理进化到人类心理所具有的特征,也是个体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儿童发展心理学证明,两岁多以前的婴幼儿的心理水平的发展水平都较低,他们不能使用人称代词“我、你、他”,而是用第三人称(红红、蓉蓉、弟弟、妹妹)来称呼自己,因而也就不能区别自我和他人,更不能区分主体和客体。直到三岁前后,当幼儿能够正确使用人称代词,把人和我、物和我区别开来的时候,意识的觉察性才开始表露出来。他们能用“我”作主语,也就是以我为主体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约束:“我乖!”“我不哭!”“我要改!”

所以,意识的觉察性是通过言语加工、言语表达而实现的,也就是当我们的心理活动在言语水平上被加工时,这种心理活动就成为意识活动了。

(三)意识的自觉目的性

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差别是人的行为具有自觉目的性,动物的行为则只是本能地合乎目的性。所谓自觉目的的主要表现是预见。人在行动之前,借助言语机制,能形成活动的意向动机;确立目标、预见后果,采取决策,估计完成的过程以及必要的补救措施。因而人能够在改变主客观世界中打上意志和意识的烙印。例如,我们赞叹一项伟大的工程之浩大、壮观、宏伟时,常常也颂扬设计者和实施者意识之伟大、意志之顽强。

动物也能影响它的周围世界,这种影响或改变是不是自觉目的性的表现呢?恩格斯曾经以希腊的一种野山羊为例说明动物行为的性质。野山羊啃光了一个区的全部树芽以后,又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照样行事。这样终年奔波忙碌,决不留下一棵树。人则不然,宁可眼前忍受饥饿,也要留下种子作更长远之用,让它们再发芽以备来年食用。动物的行为是不符合目的性的,即行为在先,目的在后,事先没有预见性,只能根据自身当时的生理状况和外界环境而进行;人的行为具有自觉目的性,即目的在先,行为在后。人能在行为之前预见后果,尽管预见的程度不同和预见时间长短不同,但总是要预见的,不完全根据自己当前的生理状况和环境影响来处理事物。

(四)意识的社会制约性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在人类祖先的社会劳动中产生的,社会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社会劳动又是分工合作的集体劳动,它直接促成了意识的目的方向性。人类祖先只有结成社会集体,才能同大自然作斗争,而意识的目的预见性只有在分工合作的集体中才得以充分发展。比如分工惊起野兽的人,他的行为没有同直接的结果——打死野兽相联系,但仍要认真去做,才能取得最后结果。这种认真负责的行为,要求人类祖先认识到:我的行为和他的行为有关,他的行为和结果有关,因而我的行为也和结果有关。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有意识的认识与预料。

从意识的实现看,意识是在言语加工、言语表达的水平上实现的。离开言语,便无从产生意识的认识性、觉察性和自觉目的性。正是社会集体劳动使人类祖先发展到非说话不可的地步,也是社会劳动把言语的生理机制固定在大脑皮层的结构中,使意识的实现具有物质依据。

从意识内容的来源和发展看,意识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活动总要依据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个地位就是生产关系中的位置。人的行为、思想、情感都要服从于他的社会地位。这就是为什么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幸福观、事业观、职业观、婚恋观不尽相同的根本原因。 RI23mxou4vuf2TX2KW/AVsK/2xpfk6ctullgyQUweQTh9Xk+NJzeFJA6J//5/h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