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一、人的行为

对于“行为”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解释。以麦独弧(W.Mcdougall,1909)为代表的策动心理学派认为,行为是由本能推动的一种活动。没有本能,人就像失去发条的钟表,熄了火的蒸汽机,一切行为都会停止。把一切行为归之为本能,这是一种生物学的行为观点。以华生(J.B.Watoson,1913)为首的早期学派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做的反应,而反应又不过是腺体分泌和肌肉跳动。在他看来,把行为和刺激加以对照,调整刺激就能调整行为,心理等观念应该从心理学书籍中排除出去。这是一种生物学的机械行为观点。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否认心理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早期认知学派——格式塔学派的勒温(K.Lewin,1936)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全部事态的函数,意思是行为是由人和环境的关系决定的。但他偏向这种关系的单向影响,并用数字和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的行为,其观点仍然有一定的机械性。现代社会学习理论派的奠基人班杜拉(A.Bandura,1960)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人、行为、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很显然,班杜拉的行为观更辩证、更深入。

现代心理学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认为行为是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根据需要,采取手段去实现目标的外部活动。行为与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心理是观念性的由外向内的转化活动。即客观世界内化为观念世界的活动。行为是物质性的由内向外的转化活动,即由观念世界外化为物质力量的活动。但心理和行为密切相关。心理是行为的支配和调控者;反之,行为状况通过反馈,又影响心理活动的进行。外在刺激要控制和影响行为,必须通过心理作中介。由于人的心理条件的差异,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或在同一人的不同情况下会引起不同的行为,因此人们的行为是极复杂的活动,不像行为主义学派理解的那样机械。

二、心理对行为的调控

(一)通过需要动机调控行为

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原因。因而通过激发、培养或抑止、消除某种需要和动机来调控行为。

(二)通过认识活动调控行为

对需要和活动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与评价,以及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和评价,是调控行为不可少的心理因素。通过认知评价去调整不健康或不合理的需要和动机,促使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巩固,通过对环境信息的调查分析,保证行为的顺利进行。因此,扫除认知障碍,提高认知水平,构建科学的认知模式在行为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通过情感和意志调控行为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意志、性格作为非智力心理因素,在人的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更是调控行为的关键因素。情感作为激活内脏与内分泌活动的心理因素,对行为起强大的动力作用,所谓情之所终,性(兴趣)之所向,正是此理。至于意志,本身就是和行为相联系的心理成分,没有顽强的毅力,人就不能克服困难,耐受挫折,去实现远大目标,完成宏伟任务。 AHtzpLD93DjJRWKNerie8onJ5Wx672E1HxuOGQpQy8zewphcV/e97jaNuc1nr3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