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报业数字化平台

一、四川报业数字化平台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新媒介诞生。新媒介的兴起使传统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不断分流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收入,影响传统媒体的盈利。近年来,报业主业收入逐年下降,报业整体收入也受到影响。

自2008年起,我国报纸总印量首次出现下降趋势,此后,报纸的用纸量和印刷量逐年递减。2015—2016年,许多报纸被迫停刊或转向新媒体发展。根据央视市场研究中国城市居民调研(CTR-CNRS)的调查数据,报纸的日到达率由2012年的53.9%下滑至2016年的32.8%,报纸的日均阅读时长也由2012年的25分钟下滑至2016年的17分钟。 照此看来,下滑趋势仍将继续。

2017年5月31日,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报告显示,2015年,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降低6.9%,利润总额降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出现亏损状况 。广告收入一直是报业的主收入,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2016—2017年中国广告市场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2015年和2016年报纸广告刊例花费呈现负增长,报纸广告收入不容乐观。总体看来,传统报业盈利状况堪忧,需尽快找准定位,加快转型,摆脱下滑趋势。

2014年是媒体融合元年。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媒体融合进程。紧跟中央指示,四川省报业媒体也加快了转型脚步,走向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之路。尤其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主动转型,步入全国报业转型发展的先锋队伍中。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手机网民的数量。2018年6月,四川省互联网协会发布的《四川省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3—2017年,四川省网民总体规模保持增长,从2013年的2 835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3 815万人。5年间,全省网民绝对人数增长近1 000万人。2017年,四川省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达7 693.6万户,较上年增长4.1%。可见,手机作为四川省网民的首选上网设备,上网比例远远超过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这得益于2016年四川省宣布实施的“网络强省”行动计划,加大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覆盖率。

《2016年四川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四川省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为3 020万,用户使用率为84.5%,相比2015年增加3.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在四川网民互联网应用中,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的使用率排名前三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报业开始创办电子版。1993年,《杭州日报》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电子版报纸。1998年1月22日,《四川日报》电子版上线,是四川省内最早的电子版报纸。随后,《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也开始创办电子版。

21世纪初是报网互动时期,报纸转型主要以两种方式为主,第一种是报业自建网站,比如,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于2001年开办“四川在线”,该网站是四川省内最早由报业开办的新闻网站。第二种是报业与商业媒体合作开办新闻网站,如2007年,腾讯公司与四川区域性媒体合作开办“大成网”。同时期,报纸开始向移动端进行探索,初期是向手机报转型。从全国情况来看,2004年,《中国妇女报》是国内率先上线的手机报。从四川省内情况看来,2005年,由《华西都市报》开办的华西手机报上线,这不仅是四川省内第一张手机报,也是西部第一张手机报。

从2008年起,国内传统报业运用新媒体技术向全媒体转型,推进全媒体战略。从四川省来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于2011年率先成立“全媒体中心”。

从2011年起,国内传统报业开始向“两微一端”的立体传播模式转变。《华西都市报》于2009年10月开通新浪微博官方账号,2011年创建移动客户端(APP),成为四川省最早开设微博账号、移动端的报业媒体。

综上所述,四川报业媒体跟随互联网的浪潮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新媒体加快转型,在媒体融合道路上不断尝试,先后推出报纸电子版、报纸网站、手机报、报纸微博、报纸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一系列数字化产品。一些报业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取了傲人的成绩。

2014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排行榜中,有5家四川报业媒体上榜。其中《每日经济新闻》排名6,《华西都市报》排名38,《成都商报》排名40,《成都晚报》排名83,《四川日报》排名90。

2015微博V影响力峰会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视点、解放军报、中国之声、人民网、成都商报、中国日报、华西都市报以及环球时报微博获评“2015最具影响力十大媒体微博”,四川省的《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都榜上有名。

在2016年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省级以上党报三十强中,《四川日报》上榜,排第26名;副省级地级党报百强有《成都日报》,排名7,《广元日报》排名32,《攀枝花日报》排名59,《广安日报》排名62,《遂宁日报》排名91;都市报五十强《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华西都市报》上榜,分别排名第6、第10和第16。

四川省一共有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每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报业,传统媒体在式微的窘境下,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出数字化产品。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作为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省级传媒集团,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主动转型,致力于打造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融合转型历程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于2000年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西部拥有最多报刊的报业集团,其综合实力和品牌价值在西部地区位列第一。到目前为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农村日报》《廉政瞭望》《天府早报》《金融投资报》《人力资源报》《消费质量报》《四川法制报》《华西手机报》《华西生活》《川商》《新闻界》等。

2000年,综合性门户网站“四川在线”正式上线。“四川在线”是四川最全面的本地信息综合站点,该网站及时发布四川省21个市州的热点新闻,以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全面报道四川各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其中,“航拍四川”频道于2015年7月18日正式上线,设立省内最大、国内领先的无人机航拍影像内容分享平台,集航拍作品展示、网友航拍上传、航拍资讯以及互动论坛于一体。

2004年1月,《华西都市报》数字版上线。2005年,《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移动合作推出《华西手机报》,较早地步入我国早期发展的手机报行列中,同时这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份手机报。《华西手机报》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手机报。目前,《华西手机报》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有合作。但是,与不同的运营商合作,订阅的信息有所不同:中国移动手机用户能订阅新闻类信息——精华版,活力类信息——动静版,新闻类信息——城市版,便民类信息——便民短信;中国联通手机用户能订阅华西精华版和便民短信;中国电信手机用户能订阅华西精华版、西川新闻快报和便民快讯。

2009年3月30日,由《天府早报》独立打造的“朝闻网”上线,打造四川省内第一批能够独立完成文字采写、摄影、视频制作这三项工作的“全能记者”。

2011年1月11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全媒体中心”。“全媒体中心”聚集了四川在线、《天府早报》《华西手机报》,融合了网络、报纸、手机三大传播平台,致力于打造立体化信息传播平台,实施全媒体战略。

2011年5月18日,华西都市网正式上线运营,这是华西都市报由平面媒体向平台型媒体的转变。截至2016年,华西都市网拥有近310万注册用户。华西都市网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自主开发了“魔码”“成都范儿”“爱哟”等手机客户端。

2011年6月,四川日报网开通上线。四川日报网以政经新闻为主,主要发布四川省级和市州县各党政部门的政务活动、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新闻,同时推动报业集团内采编人员全面转型。

进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紧跟时代步伐,基于自身特色进行媒体融合战略。2016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开启了全面战略合作。两者在媒体的平台建构、新闻服务等内容生产、媒介的技术创新、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四川日报集团延续平面媒体时代的特点,设立“双集群”发展战略,重点依托《四川日报》在党政中打造“川报全媒体集群”,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依托《华西都市报》在市民中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内容偏向市民化、娱乐化。

川报全媒体集群包括《四川日报》、“四川在线”、四川日报网,以及2014年9月18日推出的6个新媒体产品,即川报观察客户端、四川新闻客户端、《四川日报》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问政四川、天府问计、四川党政信息库。川报观察客户端是川报全媒体集群内重点打造的新媒体产品,主要面向四川政商学界人群,重点依托四川日报政经资源优势,提供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独家政治经济分析和深度思想类产品。

华西传媒集群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户外媒体、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都市主流媒体集群。华西传媒集群包括《华西都市报》《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华西都市网、8小时购物网、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爱哟客户端、成都红娘微信公众号、成都范儿两微一端、FM90.0广播频率天府旅游电视栏目、社区文化墙、LED户外视频、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等。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转型中立足于自身特色,细分市场,分别满足不同目标群体的需求。

三、《华西都市报》数字化平台项目发展状况

《华西都市报》创刊于1995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张都市报,提出以“市民生活”为重点的办报定位。

2004年,《华西都市报》数字版上线。2005年,《华西手机报》成为西部首份手机报。2009年10月27日,《华西都市报》开通官方微博,目前有1 343万粉丝。2010年,设立“1+N全媒体报道联盟”,开始向全媒体融合转型。开设“成都新闻”“今日飞花令”“吃在成都”“玩在成都”“早间分享”“萌宠大本营”等栏目。

2011年3月,华西都市网正式上线。截至2016年,已有310万注册用户。2011年9月12日,《华西都市报》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经过20次改版升级。2011年10月,《华西都市报》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华西魔码”,成为第一家推出二维码阅读模式的都市报。受众开启了“扫报时代”,改进了受众的阅读形式,纸质媒体开启了受众新的阅读体验。

2013年,正式提出塑造华西传媒集群(WMG),主要是为了将内部产品细分化,分层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打造移动互联网产品,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一次,时间不固定。推送内容立足本地特色,报道本地新闻。2014年8月,《华西都市报》与中国移动阅读合作,推出“掌上四川”移动客户端。2015年7月29日,在第六届C21论坛上,由百度新闻与《华西都市报》联合打造的百度“互联网+”四川区县频道正式上线运营。华西传媒集群的发展主要围绕两个重点,即媒体融合“i战略”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封面传媒。

2014年12月18日,《华西都市报》提出“i战略”。即从开放合作(I-Cooperation)理念,向资讯(I-Media)、社交(I-Link)、电商(I-Eb)、互联网金融(I-Finance)四个方向突破,推出全新的新媒体精准投放广告系统(I-Delivery),实现指数增长,形成“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的传媒融合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新型都市主流媒体集群。《华西都市报》在资讯(I-Media)、社交(I-Link)、电商(I-Eb)、互联网金融(I-Finance)四个方向分别形成独立的新媒体产品群。

资讯(I-Media),主要以资讯类产品为主,包含《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和百度新闻华西频道。《华西都市报》成为“百度传媒”首批合作的媒体,借助百度平台,华西新闻将打破地域限制,将区域性和全球性结合起来,第一时间面向全球播报。

社交(i-link),主打社交类媒介产品,主要有“成都范儿”“爱哟”和“广场舞”3种移动客户端产品。以上三款社交产品分别满足了不同类型受众的不同需求。例如,“成都范儿”主要涵盖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和门户网站,目的是打造成都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消费资讯分享移动社区。“成都范儿”手机客户端主要介绍最有特色的成都地道美食,不仅有本地美食推荐,还可以依据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来定位附近的美食,建立“饭圈儿”内容分享平台,由用户自主分享美食,同时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吸引用户,增加用户黏性,比如“每日红包”,绑定微信,每日签到即可获赠现金奖励,直接转入微信零钱包中;“活动专区”周一至周五都会推出本地不同美食的打折优惠抢购券;每日签到可获得“饭团”,积攒饭团可以获得礼品。“爱哟”手机客户端是移动相亲平台,主要是基于大数据和LBS技术,为用户实现智能配对。 “广场舞”手机客户端主要是针对中老年人用户,主打功能是帮助热爱广场舞的中老年人找舞伴、找场地、找音乐等。

电商(I-EB),“8小时购物网”是《华西都市报》致力于探索同城O2O模式,利用传统媒体优势重点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而华西传媒集群也于2014年8月开展了与阿里巴巴的合作,双方合作共同打造西南电商基地。

华西P2P金融平台于2015年1月上线。

《华西都市报》2006年首次登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至今连续12年榜上有名,并且持续位居西部媒体第一位。2006年,《华西都市报》位列排行榜第332位,品牌价值为16.2亿元。继2015年品牌价值突破100亿元后,2017年6月22日,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华西都市报》品牌价值创历史新高,达148.72亿元,位列排行榜第263名。《华西都市报》在发展新媒体项目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纸质产品。2016年9月,《华西都市报》提出,全年发行订阅价从180元提升到288元。提价后的4个多月以来,并没有造成发行量的下滑。2017年,《华西都市报》再次改版,做“大众化高级报纸”,推行“精品化的价值阅读”理念,致力于解决大众面对的“信息过载”问题,为大众呈现有价值的信息。

《华西都市报》与阿里巴巴的联手之作,2015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的封面传媒,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新里程碑。2016年8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主办、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承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协办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路演,作为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融合发展的重磅产品,中国西部第一家、全国第二家获得国家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客户端,封面传媒参加了本次路演,取得了全国第三名。2017年6月9日,“首届报业版权大会”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在北京召开,封面新闻获得“2016—2017中国报业最具原创力媒体”称号。

2016年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1.0上线。封面新闻战略定位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从年轻群体中细分市场,以“网络原住民”为目标群体;建立完整的用户数据库;内容上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推荐;为自媒体原创用户提供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推出微信、微博、网站等。作为一个移动媒体平台,封面新闻主要以Thecover.cn网站为基础,重点打造移动客户端,推出垂直细分领域的产品矩阵,在业态上涵盖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舆情分析、论坛BBS等,打造属于亿万年轻人的“智媒体”。目前,封面新闻客户端已经发布4.0版本,每一次版本升级都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封面新闻客户端1.0的主要特色为“内容+科技的新生代客户端”。2016年6月12日,封面新闻客户端1.2上线,主要特色为“精准推荐你的新闻”。2016年10月2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2.0上线,主要特色为“人人都是传播者”。2017年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3.0上线,主要特色为“引入AI,创新互动方式”。2018年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4.0正式迭代升级,实现智媒体优化,重点为用户带来全场景、沉浸式互动体验模式。

2017年6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封面新闻颁发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截至目前,封面新闻成为由报业集团创办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拥有一类资质的第二家媒体。这意味着其拥有一类新闻原创采编资质,可以获得采编权制作互联网原创作品。这不仅表明封面新闻对于原创作品的重视,也意味着其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封面新闻先后推出了一些重磅原创新闻,如《华西医院原院长石应康去世》《莆田东庄镇无一家民营医院当地人:怎么能骗自己人?》等。封面新闻UI界面设计另辟蹊径,资讯列表采用折角图片+文字组合的或是大图+文字组合方式,界面简洁清晰。整个界面主色调为橙色和白色,给人以热情、青春靓丽的感觉。利用算法,向用户精准推荐新闻,同时当用户标注了对某类新闻兴趣度不高时,日后会自动减少此类新闻的推送,为用户排除不喜欢的新闻干扰。运用人工智能聊新闻,增加了阅读新闻的乐趣。除了订阅44个频道,还开辟了29个特色品牌专栏,如原创手绘漫画科普栏目《哈哈!漫画君》《奇葩爱吐槽》,时尚素人穿搭真人秀栏目《hello,上班女郎》《叨姐英语趴》等。封面新闻主要以技术为驱动,以内容为枢纽,拥有自己的技术团队,团队分工细化明确。技术团队包括算法技术、语音技术等。截至2017年4月25日,封面新闻移动客户端已经突破600万下载量,日活跃用户62万人左右,月活跃用户190万人左右。封面新闻不断更新升级移动客户端,自上线至今,已经升级25次,每一次的更新都意味着“bug”的修复、性能的优化。

《华西都市报》在做强封面新闻移动客户端,形成新媒体发展矩阵,开通微信、微博、网站协同发展的同时,还推出了封面VR(虚拟现实)、封面舆情、封面智库等一系列产品。

2016年5月4日,封面VR产品上线,封面新闻在人机互动、机器写作等方面进行探索。2016年12月20日,封面新闻的机器人“小封”写出了第一篇机器人新闻稿件《12月20日打折资讯推荐》。2017年6月高考,小封机器人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对高考填报志愿的100个热门话题进行分析,根据考生用户的专业兴趣和需求,给予考生相关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并对学校进行相关分类和专业分数线预测,为每一个考生量身定制高考志愿。2017年7月13日,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入驻封面新闻,定期撰写新闻稿件。

2016年5月4日,封面智库成立。智库产品矩阵主要包含了封面系列研究报告、“封面思享”+沙龙、智库专访、封面大讲堂、封面系列论坛五大板块,封面系列研究报告主要发布一些系列研究报告、综合性年度报告等,如《2016中国移动出行安全报告》《中国互联网+“数字丝绸之路”报告》。“封面思享”+沙龙主要面向专家解读,主要内容涵盖了对时事热点、行业话题的分析,对相关社会问题的学术解读以及针对相关行业或者企业的答疑解惑。智库专访打造的专栏式访谈项目,针对社会的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对话大咖和权威性人物。封面大讲堂旨在沟通思想,传播知识,举办一系列公益性沙龙项目,就互联网+、新媒体研究等相关课题发起研讨会。封面系列论坛,针对国家宏观战略、区域经济等热点问题发起主题论坛,如“一带一路”战略主题论坛。

2016年8月25日,依托于封面新闻客户端的“封面号”上线。封面号提出打造“首个年轻人的自媒体平台”,也是第一个把“学生自媒体”作为主要自媒体类型的平台,吸引了校园自媒体的注意力,许多高校的自媒体先后受邀入驻封面号。此外,封面号还利用一类新闻资质的身份优势邀请一大批政务机构入驻。采取IP化运营机制,挖掘有潜力的作者,将其孵化为“新生代网红”。平台每月会评选“封云榜”,以封面号指数排名为依据,对前20名的上榜作者进行现金奖励。而且还会评选出优秀作者,提供自媒体创业基金。

2016年8月25日,封面舆情上线,这是首款机器和人工结合的智能舆情服务平台。封面舆情获得了阿里云、百度等技术公司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同时还配置了强大的舆情分析团队。

封面数据是封面传媒成立的数据分析研究平台。依托阿里大数据、封面新闻数据库和智库数据为政府、商业机构和用户提供服务。

封面新闻于2015年2月开通微博,于2016年2月正式以新闻资讯来运营微博,目前微博粉丝已达到281万,于2015年5月25日开通微信公众号。

《华西都市报》与封面新闻目前实行的是“双品牌”战略。“双品牌”战略既可以扩大《华西都市报》的品牌效应,同时以全新的品牌“封面新闻”进军互联网市场,这样的做法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得到平衡发展。“双品牌”战略在国内媒体行业中还是首例,大部分报纸在面临纸媒困境时,或停刊、休刊,或弃纸转网。

四、《成都商报》数字化平台项目发展状况
(一)整体发展状况

成都商报也于2014年开展媒体融合战略,并全力打造新媒体产品。2014年10月30日,成都传媒集团发布“4311”的战略体系,全力进军新媒体(如图1-1所示)。该体系涵盖了时政新闻、财经资讯、生活服务和数字娱乐四大产品矩阵,数字采编中心、自主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用户大数据中心三大中心,以及一个新媒体产业园区、一个新媒体产业发展基金。

图1-1 成都传媒集团媒体融合布局图

新浪网携手清华大学新闻研究中心联合出品了《2014移动用户行为分析报告》和《2014媒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在《纸媒微博TOP20》榜单中,成都商报官方微博位列第十一名,在报纸类媒体微博中排名第九。这是成都商报首次进入全国报纸类媒体微博排行前十,也是榜单中唯一的一家西南媒体。2015年评选的“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成都商报位列第六,位居都市类媒体第二。2018年9月5日,第十一届中国传媒经营大会发布的“2017—2018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显示,成都商报客户端、官方微博以及红星新闻的官方微信、微博账号,被评为“全国报业新媒体三十强”。

成都商报注重传媒媒体的品牌优势,以《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和成都全搜索三大板块为抓手,以新兴技术为主导,在新媒体领域打造新闻服务类平台,积极构建全媒体集群。

2017年1月9日,成都商报在内容生产上进行深挖,推出新兴媒体红星新闻。同年2月,红星新闻以一则高薪聘请信息成为公众关注的对象,力图通过高薪吸引业内人才,打造“内容为王”的新兴媒体平台。2017年,成都传媒集团出资6 000万元打造并推出了红星新闻。主要由《成都商报》国际新闻中心负责,并在全国主要城市布点,逐步扩大范围。目前,成都商报建立的报道发布体系是:红星新闻相关报道经由成都商报客户端发出,并以同名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今日头条、腾讯企鹅号、大鱼号、一点号等平台订阅号的形式呈现。从上线之初,红星新闻便凭借一系列独家原创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截至2018年1月8日,红星微博粉丝数达223万,红星微信粉丝数达54万。连续多月拿下市场化媒体企鹅号排名第1,进入第十届中国传媒经营大会“2016—2017中国报刊经营价值百强榜”榜单和“2016—2017中国报刊经营价值百强榜全国报业新媒体三十佳”榜单。2018年11月10日,红星新闻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由原成都商报手机客户端升级而来,从“一纸风行”的成都商报纸质媒体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环境的红星新闻客户端,改变的是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方式,不变的是一如既往的专业态度。

成都商报将坚持深耕区域、专注刚需、借力纸媒定位新媒体发展的三大原则,并将新闻客户端(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谈资、四川名医和每日经济新闻定位为成都商报的新媒体集群的重点平台。“谈资”客户端借鉴了美国社交媒体BuzzFeed模式,其定位是资讯类。

(二)产品特色

1.“两微一端”

(1)微博

成都商报官方微博在2010年2月26日发布了第一条新浪微博,截至2018年11月19日,共发布微博115114条,拥有粉丝11197605人,是在新浪微博中影响力最大的中国西部报纸媒体之一。2017年,在微博榜单的媒体矩阵势力榜中,成都商报官方微博持续稳居全国报纸媒体微博前三名,仅次于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官方微博。2018年1月在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主办、微博承办的“微博·大观2017年度媒体盛典”上,成都商报和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等官方微博荣膺“2017年度十大最具公益影响力媒体”称号。

在运营早期,微博内容有些是报纸内容的提要,通过发布简单的新闻提要并附上报纸电子版的链接,让受众可以在微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如2010年12月31日发布的微博“【成都商报独家】政府信息公开1 939个点位任你查”、2010年11月30日发布的“农村青年到‘遁术大师’杨德贵如何被蜕变”都在微博后添加了完整新闻的链接以方便读者阅读。早期,微博与粉丝的互动多为赠送福利,如为粉丝提供免费美食品尝或让粉丝免费参与活动,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017年,成都商报官方微博有了很大的转变。首先,微博拥有多个固定的话题,在固定的话题下分享当地新闻、生活小窍门、投票讨论、运动资讯和美食资讯等,微博内容更加规范与专业。其次,微博不再作为报纸内容的提要,成都商报官方微博每天会转载海内外多条新闻信息,从国际政治到暖心趣闻都有所涉及,转载范围突破了成都本地,扩展到全国、全球,内容更丰富。

2018年5月14日8点40分,川航客机紧急备降成都。成都商报官方微博平台发布及时信息的同时,滚动发布深度原创稿件,创建微博话题——“川航客机备降成都”,在这一突发事件报道中占得先机,多条报道为原创、独家、首发,传播效果显著。经统计,微博平台共计发稿2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4 000万次,转评赞超过30万次,微博《独家!买菜路上,摄影师拍下川航备降高清照片:驾驶舱少块玻璃,落地过程很平静》单条阅读量达1 535万次,“川航客机备降成都”话题阅读量达5 255.5万次。

如今,成都商报官方微博的内容更加贴合信息传播快捷化、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内,为受众提供简洁的新闻和休闲的资讯,让受众不单能够快速获取每日全球资讯和身边事,还能在获取新闻的同时收获趣味和快乐。

(2)微信

2012年11月,成都商报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也是目前西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公众号之一。微信公众号权威数据发布平台“新媒体指数”2015年1月9日的数据显示,成都商报以总阅读量最高、头条阅读量最高、平均阅读量最高、点赞数量最高稳居四川地区第一名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的《2015传媒集团融合传播排行榜》显示,成都传媒集团在“传媒集团融合传播排行榜”上荣居第八位,成都商报在“传媒集团下属报纸融合传播排行榜”上位居第七,超越中西部所有报纸 。2016年1月12日,在“微信之夜”盛典上,成都商报获得“微信年度优秀媒体公众号”称号。

成都商报微信热门头条文章可以达到超过10万次的阅读量,以2018年7月11日的暴雨为例,当天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对有关暴雨的信息进行了三次推送,根据暴雨实时情况,对每一条推送内容都进行了及时更新。7月11日,《紧急!四川多地持续暴雨!成都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二绕等8条高速全线关闭!》达到34万次的阅读量,7月11日《省气象台:今晚9市州严防暴雨!金堂启动红色(Ⅰ级)防汛应急预案!》达到22万次的阅读量。

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也侧重于对本地化、生活服务化信息进行推送。如2015年8月3日推送的头条信息《如果一个成都人突然不理你,他不是热死了,就是挤死了……》,达到10万次以上的阅读量,文章内容极为切合本地用户需求。此外,还有获得较好关注度的生活服务类信息,如《如何在成都优雅地蹭凉?》《成都颜值最高的游泳教练来了!(文末有彩蛋)》等,为用户提供热门资讯和生活服务。

此外,成都商报微信公众号也发展了很多线下活动,如试吃团、周末观影团等,备受用户关注。

(3)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

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作为媒体融合战略的重点发展项目,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新闻服务类资讯,并带来智能服务。成都商报客户端于2014年1月1日正式上线。2015年5月,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以“有盐有味的成都,保持严肃新闻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和态度”定位,并实行全面改版。截至2018年9月,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00万次,全媒体用户超过500万人,全网累计阅读量突破20亿次。

2015年5月,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升级改版上线,开屏页面用正红色突显“成都商报”报名,4字下方配有“成都最大的兴趣社群聚合平台”13个黑色小字,彰显客户端的定位。上方四分之三的界面为成都地标性建筑的漫画版聚合。

新版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设有5个栏目,栏目按钮位于界面下方,分别是“首页”“投诉”“活动”“消息”“我的”,代替之前的“爬虫”“成都”“快拍”。新版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社群与互动的功能突显,契合其主题由“爱生活懂成都知天下”向如今“成都最大的兴趣社群聚合平台”的转变。

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首页一栏包含“最成都”“爱上钓鱼”“跑步”“成都出发”“成都伙食”“商报版面”“在现场”“教育”“专题”“成都财经”“成都房产”“成都家居”“市党代会”等部分。“最成都”一栏类似于改版前的成都栏目,主要是发布原创的成都本地新闻和转载其他媒体有关成都的新闻报道,实时更新,发布消息迅速及时。“爱上钓鱼”一栏主要介绍四川范围内的渔情,为钓鱼爱好者提供资讯。“跑步”一栏主要介绍跑步的相关小常识和新闻。“成都出发”则是旅游出行相关信息的合集,包括市内出行、自驾游、景点信息等资讯。“成都伙食”是美食专栏,不仅提供怎么吃、吃什么的资讯,还发布健康饮食的相关新闻。“商报版面”是将成都商报电子版放到客户端上,读者可以在上面轻松阅读。“在现场”是快拍栏目,对新闻现场进行直播,错过直播也没有关系,可随时观看直播回顾。“教育”栏目重点报道成都本地教育的新闻,也会加入国内外的教育相关新闻。“专题”是成都商报原创新闻专题的合集,有“商报直击2017年高考”“成都幼儿园招生资讯”等。“成都财经”主要包含国内外财经信息。“成都房产”为人们所关注的房产资讯。“成都家居”是家居资讯。最后一栏“市党代会”则是报道和传达会议精神。

“投诉”栏目是成都商报区新增的栏目之一。该栏目由“最新案例”“寻人信息”和“发起投诉互助”三个版块组成。最新案例包括“失物招领”“生活投诉”“紧急扩散”“寻人/物启事”等。生活投诉大都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后续报道也会适时跟进,为解决民生问题助力。寻人信息是四川省内寻人信息发布的平台,并且会有已找到的跟进报道。发起投诉互助是用户发起投诉互助的平台,只要留下姓名、电话、标题和投诉/互助的内容,点击提交便可完成发布,成都商报“帮忙姐”会帮你跑腿解决。

活动版块主要为用户提供多种福利活动,与微信公众号上的福利活动基本重合。消息一栏是聊天信息的展示,客户端会主动为你添加“商妹儿”和“资讯”两位好友,“商妹儿”类似客服,会及时为你解答客户端使用中的问题。“资讯”则是为用户推送原创本地新闻。在消息一栏也可添加好友,进行实时聊天交友和互动。

2.“谈资”手机客户端

2014年12月5日,谈资手机客户端上线。“谈资”同样定位为资讯类服务,以“分享”为核心关键词,致力于打造中国BuzzFeed。上线两个月,用户就突破10万。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被称为“媒体转型观察者”的知名专家魏武挥评价,“谈资”的趣味性定位和病毒式传播,符合新媒体发展思路,能够更好地吸引公众,这样就具备了获得用户青睐的优势条件。

内容加策划是谈资成功的秘诀。首先,谈资的定位让其具备了撩拨现代人群阅读欲望的先决条件。以“生活,不能没有谈资”为口号,以“分享”为核心关键词,在原创的基础上通过移动社交网络进行病毒式传播。其次,“谈资”的内容生产团队注重信息的话题性以及用户的需求性,以交互、互动、分享的传播功能为主,栏目设置注重生活化、轻松化、娱乐化,也注重用户的内容生产。第三,让人忍不住参加的各类线上线下原创活动策划,激发了用户的下载热情。“今天,你晒萌娃了吗?”“来给我们家娃娃投下票嘛。”“谈资”的“萌宝争萌”活动已成为最热话题,已拉动超4万次的下载量。

截至2016年3月,“谈资”已拥有100万以上的下载用户,除了“谈资”手机客户端,“谈资”在其他平台的累积用户达到了130万人以上,其内容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等众多主流媒体平台均可订阅。一年多来,“谈资”在全网创造的页面浏览量已远超10亿次。 改版过后的“谈资”获得2016年由今日头条颁发的“2016未来媒体践行者”荣誉,并连续获得“头条号”的“新媒体排行榜”前三名;“谈资”还凭借在“头条号”上出众的表现,入选“头条号创作空间”;网易订阅平台在2016年给“谈资”颁发了“年度影响力媒体”突出贡献奖。

2017年,“谈资”生产“10万+”次阅读量的稿件10000条以上、“100万+”次阅读量的稿件1 500条。

2018年4月4日,“谈资成都”发布第一篇稿件《成都南门房价4 000元/m 2 时,那个时代在做些什么》刷爆朋友圈,获得超过30万次的阅读量。4月11日,“谈资成都”发布《六位古代蓉漂,神预言了今天的成都!》,宣传成都,阅读量近10万次。

新版“谈资”登录界面三分之一处为新版黄底黑字的“TZ”标志,下方是一句“每天给你一个小高潮”的口号。进入页面后,下方分为“首页”“发现”和“我的”三栏。“谈资”的内容分为“谈资搬迁队”和“谈资生产队”两类,分别为搬运内容和原创内容。首页包括“精选”“视频”“娱乐”“Big榜”和“有营养”五个部分,内容以标签进行分类——包括“明星”“娱乐”“搞笑”“影视”“乖乖”“深八”“历史”“姿势”“饿了”“奇葩”“世相”等,内容丰富,贴合热点,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在“发现”一栏的“本周最热”中,在榜的内容几乎全部与娱乐明星八卦有关,最高阅读量达到12万次以上。“我的”一栏用以查看用户本身的评论和点赞,并可以对站内文章进行收藏和再阅读。

与成都商报的“两微一端”不同,“谈资”的内容与《成都商报》本体并没有太多关联,搬运内容也多来自各大娱乐和科技网站。“谈资”服务于年轻都市人群,为他们提供完全区别于新闻模式的轻松的、新鲜的、时尚的社交话题。

3.“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

作为四川区域最大的医疗科普新媒体平台,“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四川地区健康行业周榜新榜中连续2年排名第一,其用户量、影响力、日活跃度均为西部第一。

现阶段,“四川名医”以“微信公众号+分发账号”的方式运营,原创图文、语音、视频、动画医疗科普,全网分发10多个平台,全网用户量超过200万人,是全国首个区域性智能寻医服务平台及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医疗健康类新媒体平台。“四川名医”覆盖全川100家医院,11000多条医生信息,10000多个精准微信群病友,病友圈70多个,“糖友家”和“四小儿”线上注册22000多个账户,形成“医院+患者+医生”生态圈。

“四川名医”打造的医疗民生项目健康基地,2018年累计开展健康讲座30余次,参与人次近1万。每周举办的线上微问诊近100次,累计参加人次近3万。

“四川名医”致力于打造内容爆款,在科普文章和短视频上出新出奇,今年创造多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

“四川名医”与华西医院签订了预约挂号功能合作协议,一举成为华西唯一官方授权的媒体挂号平台。

4.“成都儿童团”微信公众号

“成都儿童团”致力于提供最权威的一手教育资讯,分享最深度、最前沿的育儿理念,策划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及赛事,开发丰富的课外主题研学游及周末家庭游,充分联动各类学校、机构、组织,一站式解决成都百万家庭求学资讯及亲子学游的刚性需求。

成都儿童团运营“成都儿童团”“成都商报教育发布”两大微信公号的粉丝数量超过50万人。平均每年提供教育资讯超过2 000条,用户规模超过300万人。成都儿童团根据节假日、季节、年度策划开展各种青少年赛事,开发丰富的课外主题研学游及周末家庭游,全年提供优质亲子活动超过300场,直接服务用户超过20万人。常年合作学校超过100所,影响成都百万亲子家庭。

2018年,成都儿童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活动,进行品牌化、IP化打造,推出诸如“天府学堂”“一人一伴微拍秀”“全能小记者·为城市加元气”等一系列活动。9月3日上午,成都市教育局携手成都商报·成都儿童团,联动全城22个区(市)县22所学校,邀请22位校内外名师名家,打造22堂精品阅读课,通过22场直播同步开讲。“2018天府学堂·成都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全网收看人次超过1 200万人。

(三)产业发展

1.“1312”新媒体矩阵

2014年10月30日,成都商报新媒体“1312”新媒体项目全面启动,向新媒体强势进军。“1”个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化采编中心,“3”个移动新媒体平台——成都商报客户端、谈资、悠哉,“1”个涵盖20个行业、50个网点的微信(微博)矩阵,“2”个平台——大数据平台和网络推广平台,这些新媒体项目将涵盖新闻资讯、生活服务和数字娱乐等领域,全面打通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更多更新鲜的热辣资讯,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

2014年9月,在新发布的《成都商报新媒体发展纲要》里明确指出了成都商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提出打造一个跨20余个垂直行业,包含50余个微信子账号互为犄角、相互借力的微信矩阵,并形成一个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目前的“微信矩阵”内容不仅立足于成都本地,还涉及了“金融理财、摄影摄友、健康医疗、幼儿教育、出国留学、便民服务、时尚商业、文化八卦、电影资讯、深度报道、创业领域”等领域,并且有了极大的关注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目前,一些“数据搜集”仅限于用户的基本学历、年龄、性别、收入等基本数据,因此成都商报着重开始关注贴近用户的、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基于此,成都商报开始尝试打造基于多个媒介平台生成的“大数据平台”,争取用户行为的海量数据。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收集和分析,拟实现对用户需求的信息的精准推送。截至2016年6月,成都商报已初步建立以超过3 000万个用户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平台,成为权威、深度、精准的信息发布平台,能够实现较为精准的客户信息挖掘以及广告投放。

2.“M+”战略打造新媒体战略合作平台

2015年5月28日,成都商报发布了新媒体“M+”战略,旨在联合四川省优秀自媒体账号以及新媒体资源,共同打造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平台。无数的优质信息将从这一平台发布出去,然后被转发、被分享、被评论,进而影响到全省网民。

“M+”包含了三个主要方面:“Media+”“Mobile+”和“Market+”,分别代表了三大类资源的整合:“Media+”代表四川省众多新媒体资源、渠道的集合,形成覆盖面更广、影响范围更大的新媒体传播矩阵。“Mobile+”指集合四川最具影响力及活力的自媒体账号,抱团发展,建立传播准则,共同培育自媒体传播市场。“Market+”指跨行业集合四川本地最优秀的企业,构建四川最大、全国最具影响力的行业跨界营销平台,实现营销传播路径的叠加。

“M+”战略正式发布后,成都商报新媒体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从过去“单打独斗”的方式,转变为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合作并取得共赢。成都商报在多年的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读者、企业、公益机构、政府部门等方面的资源,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些对于新媒体的发展而言是很重要的。

成都商报拥有强大的新媒体技术和开发团队。在“M+”战略发布后,成都商报的新媒体开发和运营全面向合作伙伴开放,为更多的账号和平台做第三方应用开发,包括为其他媒体进行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产品定制开发,以及为那些没有技术团队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第三方插件和应用开发等,确保平台能够持续产出优质内容。

成都商报具有很强的新媒体资源整合和策划运营能力。“M+”战略启动后,这一平台把成都商报既有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整合起来,为加入“M+”的媒体平台、企业提供更精准、有成效、性价比高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包括资源整合、整体策划、渠道投放等,让优质内容的生产者获得应得的收益,让企业达到预期甚至超预期的传播效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3.“4311”战略

2014年10月30日,成都传媒集团发布了“4311”战略体系,全力进军新媒体。该体系涵盖了时政新闻、财经资讯、生活服务和数字娱乐四大产品矩阵,建立起数字采编中心、自主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用户大数据中心三大中心,以及一个新媒体产业园区、一个新媒体产业发展基金。

四大产品矩阵涵盖时政新闻、财经资讯、生活服务和数字娱乐四大项目,旨在构建现代新型传播体系:时政新闻矩阵集中打造2至3个在本地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最强的新媒体产品;财经资讯产品矩阵以《每日经济新闻》为平台,打造“每经投资宝”“每经云网客”等系列组合的财经资讯新媒体产品;生活服务产品矩阵覆盖房地产、汽车、交通、教育、时尚、电子、食品、餐饮等主要日常生活领域。数字娱乐产品矩阵则继续加大数字娱乐产业投资力度,同时致力于游戏平台和用户大数据建设。 三大中心指成都传媒集团数字采编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用户大数据中心。一是数字采编中心。它作为成都传媒集团的媒体融合发展“一号工程”,以全搜索新闻网为龙头,以成都商报和每日经济新闻为基础,由成都日报和成都晚报予以配合,共同建立数字采编中心,改变过去新闻采集发布的流程。首先依靠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在数字采编上打通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五个要素,建立集约化、数字化采编流程,整合采编资源,鼓励以互联网方式表达,实现重特大、突发新闻网络平台首发,拓宽新闻传播渠道,做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此基础上,分步将成都传媒集团各媒体新闻生产进行资源整合、标准统一、流程再造,建立统一的智慧采编平台,形成全集团媒体内容生产的“中央厨房”。除了新闻采编流程的重新设定,数字采编中心还增设了读者互动流屏,通过建立与读者的互动机制,获取新闻内容的阅读效果和分享数据。在数字墙区域,互动流屏显示当日最热新闻访问量、新媒体微博转发量、微信阅读量等曲线图。 二是自主建设技术研发中心。该技术中心围绕新媒体平台技术、行业应用、产业模式等方面的研发和推广,以新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实现对可视广告、“云适配”等新兴媒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的精准把握。 三是关于用户大数据中心。该中心拟形成覆盖全成都的海量用户信息数据库。依托成都日报、成都商报和各类期刊、出版板块等现有的报刊读者资源、博瑞传播的游戏用户资源,与各个面向市民的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进行战略合作,组建集团大数据中心,改变集团用户数据资源分散、杂乱的局面,真正形成覆盖全域成都的海量用户信息数据库。结合互联网时代媒体消费的客户、市场特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内引外联开发数据挖掘技术和工具,分析用户信息需求,推动用户监测、交叉推广、精准营销、信息推送等相关应用,满足分众化需求,深度开发用户价值,做到量身打造、精准传播,形成集团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东郊记忆·互联网创意产业园于2015年11月27日正式启动,标志着成都传媒集团媒体融合发展迈开了新步伐。该产业园区旨在让东郊记忆及周边成为新媒体项目孵化、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现场演艺等新媒体细分产业的聚集中心和产业基地,并打造以移动互联网、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游戏娱乐、网络视听等新媒体细分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成为全国新媒体产业园区发展的样板。

新媒体产业发展基金旨在打造联通创投、创业、互联网和传媒各界的交流合作平台,布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内容生产、消费转型及技术支撑环节的潜力型、成长型项目。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孵化、培育、包装上市等全产业链的资本运作管理模式。这支新媒体产业基金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策性的新媒体发展引导基金;二是新媒体项目孵化基金(早期投资);三是新媒体并购基金。

(四)发展建议

成都商报客户端将本地资讯作为主要栏目,同时着眼于为用户提供活动和服务项目。对于用户来说,获取新闻服务类资讯是首要选择。而在目前的成都商报客户端的定位下,用户难以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为实现定位涉及的“资讯、活动和服务”三方之间的平衡,将“资讯+活动+服务”模式变为“资讯=服务+社交+活动”模式。这表示,客户端开始注重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再利用社交和社群建立用户之间的联系纽带,提升用户在平台内的关联感。同时,通过“最成都”“成都出发”“成都伙食”等本地栏目的信息推送,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在信息的推送上,首先应保证内容的质量,再实现技术上的精准推送。因此要做到发挥优势,找准自身定位。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坚持做好本地资讯。做到新闻服务类信息切实本地化、生活化,实现根据用户阅读偏好推荐资讯,在阅读中融入交互功能,提升用户黏度。

二是积极搭建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区别于前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性在于交互性和社交性。目前的新闻客户端普遍缺乏社交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因此,要积极做到搭建社交平台,对“千禧一代”实现精准定位,满足他们的社交属性。

三是考虑打造电商平台。成都商报新闻客户端目前发展了很多线下娱乐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活动传播效果。因此,可以考虑接入电商平台,涉及购物、外卖等服务。

五、四川省报业媒体转型趋势分析

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四川省报业媒体在转型道路上一直在探索,可以看出,转型基本围绕着以下方面进行。

(一)向移动传播领域布局

在报纸转型初期,基本还是以报业原本业务为主,重点做好报纸内容。2006年,国家把数字报纸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里,到目前为止,数字报纸发展探索了10多年,主要发展数字终端产品,或自己建立数字化平台。近两年,四川报业媒体普遍采用借助“互联网平台+自建互联网平台”的方式,打造多样化新媒体产品,“两微一端”成了媒体转型标配。在“两微”上呈现细分化、矩阵化特征。重点发展移动传播,2016年的四川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四川省网民在手机端最经常使用的应用类型是即时通信,微信是77.9%网民的常用的手机端应用软件。2015年4月四川主要报纸在网络各领域传播数据简表如表1-1所示。

表1-1 2015年4月四川主要报纸在网络各领域传播数据简表

资料来源:中国报业协会和北京华文联合权威发布报告:《MBR报业转型与发展研究简报2015.2》。

从表1-1可以看出,在转型过程中,微博、微信仍然是报业移动传播的主要渠道。相比微信,微博有利于信息在移动端大面积地传播,微博的内容可以转发至微信等其他移动平台。微博容量有所扩大,已从140字限制扩展到2 000字,每天可多次发布消息,时效性强。此外,使用微博的成本低廉,即使开通微博会员,每年费用也相当低。开通微信公众号也是报纸的必选,依托于国内规模最大,黏度最强的社交媒体,有利于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目前,原创性标志为报业带来了机遇,移动客户端是目前报业想要发展壮大的突破口。目前,四川省内报业开通客户端主要以两个发展方向为主。一方面,做新闻信息内容,类似于“掌上四川”移动客户端,内容涵盖四川省内各地市以及地市下面各区县的新闻。另一方面,就某一专业领域深入挖掘,做到分层满足,分众满足,如“成都范儿”“爱哟”移动客户端。因此,移动传播是报业转型的首要选择。

(二)活动营销扩张品牌

2012年8月18日,《华西都市报》举办第三届城市发展峰会。2012年11月29日,由《华西都市报》独家重磅发布的“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颁奖会当天还举办了“顶级出版人高峰论坛”。2012年5月22日,《华西都市报》主办的第三届四川中小企业融资峰会在成都举行。2016年3月15日,《华西都市报》尝试直播,主办一场万众直播的华西“3·15”晚会。2017年5月4日,封面传媒主办的“智创巅‘封’AI+移动媒体大会”上,成立了“人工智能&未来媒体实验室”,同时启动“封面新闻超级实习生计划”和“封面人物评选活动”。2017年6月7日,华西都市报和封面新闻主持全球汽车论坛,与各车企高管共同探索中国品牌变革创新之路。2017年6月18日,封面新闻联合《华西都市报》、成都地铁、四川移动举行“父亲节,大声告白——让全世界知道我爱您!”活动,成都地铁2号线的6节车厢都被创意贴覆盖。

(三)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百度新闻与华西都市报联合打造百度“互联网+”四川区县频道,封面新闻与多家互联网公司及高校开展合作,如阿里巴巴、百度、京东、UC头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2018年5月4日,封面新闻联合中译语通成立大数据研究院,除了重点打造“封面译见”全球指数(CGI)外,该研究院还对各个行业的发展进行数据化的专业分析,并提供专家建议。

2018年11月16日,封面传媒、百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成立了“区块链媒体实验室”。该实验室以百度超级链技术为基础,探索区块链在内容平台版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随着区块链媒体实验室未来研究成果的出炉,封面新闻必将会成为区块链最新技术的应用平台。

(四)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在2017年两会报道中,《华西都市报》做到以新技术为基础的多样化表达形式,新闻生产方式除图文解读外,还利用短视频、H5、直播、AR/VR等多种形式来打造多个融媒体产品,包括《封面人物说两会》《封面话题评两会》《封面VR看两会》《封面智库谈两会》《封面舆情析两会》《封面有画说绘两会》等。传递温情、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新技术的投入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现场。

六、四川省报业媒体转型发展中的问题
(一)单纯依靠“两微一端”难以形成可持续盈利模式

传统报业的赢利模式是依靠广告和发行,相对来说,这种盈利模式结构比较单一。近几年,报业的主业呈现下滑趋势,影响了报业的收入,新媒体的崛起大大分流了传统报业的广告收入。报业想单纯地靠形态上的数字化转型获取利益行不通。近年来,报业在数字报纸形态的转变上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收效甚微。微博的弱关系使用户黏度不高,从而致使与微博粉丝的互动和联系减弱,因而不利于挖掘粉丝价值。报媒入驻微信平台,最大的弊端是时效性不强,微信公众号每日更新次数有限。订阅号类型的公众号,一般每天只能更新一次,少数获得特许的报纸每日可以更新3次左右。服务号类型的公众号,一个月只能推送4次。在数字化时代,微信时效性跟不上,而且大部分推送时间晚于纸质版出版时间。此外,封闭式状态致使信息无法大规模传播,粉丝群规模不容易扩大,与粉丝互动也并不多。就移动客户端来看,开发客户端要和移动终端的生产厂家、软件供应商合作,还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在利润分成上会出现问题。前期下载量多,但是客户端日活跃量难以保证,甚至很多用户会移除软件,还有客户端的开发以及维护成本都需要资金,四川省内许多报纸还不具备开发客户端的条件。此外,想要建立“付费墙”等内容收费方式比较困难,读者已经习惯互联网的“免费餐”形式,报纸想要依靠内容来收费,很难比视频收费效果好。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为内容付费提供了一种思路,但微信的赞赏功能一度关闭。因此,报业转型发展中,不是每个新媒体项目都能带来经济效益,有些项目不可能实现盈利,比如报纸微博号、报纸微信公众号。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扩大报业的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或者为提升其他项目的影响力服务。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盈利也不确定。但有些项目是可以盈利的,比如游戏平台、房地产、物业、投资等。

(二)过度吹捧人工智能技术

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机器人写稿等人工智能技术能使传播视角多样化,使新闻内容的呈现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提升了报业的内容生产力。VR技术不断更新,从纸盒式VR到头戴式VR,还有利用智能手机观看VR,不需要头戴装置。虽然VR硬件在不断更新,但是在目前的用户实际需求中,VR并不普及,相对于更新速度来说,普及速度滞后很多。即便可以利用纸盒式VR和智能手机来体验VR,其沉浸感体验相当弱。愿意花钱购买头戴式VR的消费者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VR新闻的发展。未来VR新闻的发展仍然不明确,也许VR新闻还未普及推广开来,就被另一种新兴技术所淹没了。封面新闻推出的“小封机器人”会聊天会写稿,但只能进行机械式的交流,互动性不够强。

(三)互联网思维运用不成熟

一些传统报业人士没有真正理解互联网的精髓,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比较浅显,即使开发了新媒体项目,还是用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思维在经营新媒体项目。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实行“双集群”战略,以《四川日报》为首打造“川报全媒体集群”,以《华西都市报》为首打造“华西传媒集群”。随后又成立互联网公司——封面传媒。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全力打造“1312”新媒体项目。除此之外,其他地区的报业集团转型相对滞后,且活跃度不高,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大部分报纸虽然随着移动传播而开发出手机客户端、报纸微博、报纸微信等,但还是停留在转变媒介的外在形态上,并没有以互联网思维来运营新媒体。许多报纸的客户端界面设计毫无创新意识,体验效果一般,并没有把移动客户端当作平台来运营,还只是将其视作纸质版的衍生品。

七、四川报业媒体转型发展建议
(一)坚持以内容为王

世纪华文和中国报业协会联合权威发布的《MBR报业转型与发展研究简报》显示,关于在各大网站党报新闻转载量所占比例的排名,四川省内《成都日报》和《四川日报》分别以14.92%和6.89%的份额位于新浪网站中第3、第6名。网易网站中,《四川日报》以2.41%的份额排名第6,搜狐网站中,《四川日报》以2.06%的份额排名第5。《四川日报》以本地新闻、原创新闻为特色,将政务新闻“做新做活”。2015年,全国新闻门户网站中的内容有40%以上来源于报纸。可见,报业的优势在于新闻内容的原创能力和已有的品牌优势,其核心能力是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在于对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在于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 《华西都市报》与封面新闻实行“双品牌”战略和一体化运营,避免资源浪费,进行一次开发,多次生产。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自媒体时代愈发重要,纵观各种数据榜单,点击量过亿的文章中还是传统媒体所发布的占大多数。因此,做好内容,传统媒体优势会越来越突出,也会在新媒体平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

(二)提高技术门槛

一是新技术的使用能够使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能丰富传播视角,拉近报纸与大众的距离。二是较容易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对于规模较大、财政状况较为稳定的媒体集团,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使用力度,进行品牌创新。三是可以提高内容生产门槛。目前看来,图文式内容生产并不罕见,其门槛较低。视频制作还未大众化。至于360度全景拍摄、无人机拍摄、VR新闻制作门槛则较高。在如今用户原创内容(UGC)盛行的年代,媒体工作者不仅要在内容原创深度上与自媒体人拉开差距,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把门槛抬高,占据先发优势。封面新闻对于新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视,并在此方面占据领先地位。

(三)布局多元产业

依托于媒体品牌影响力,组织开展各种线上线下活动,如评选、展览会等,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如在文化产业领域,通过举办书画艺术展、演唱会发展文化娱乐演艺产业。还可以向其他领域扩展,跨界多元发展的探索已在传统报业展开,如浙江传媒收购杭州边锋、上海浩方100%股权进军网络游戏产业,致力于打造“新闻+娱乐+社区化”平台。在拓展多元产业时,要注重将无形的品牌价值转化成有形的资产价值。成都传媒集团打造数字音乐公园“东郊记忆”产业园区,主打数字音乐公园。目前,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与建川集团合资建设“安仁老公馆”,投资参股成都演艺集团,将四川省体育馆打造成多功能场馆。川报旗下的“封面新闻”进军互联网领域,跨界发展。

(四)挖掘用户价值

通过大数据对用户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挖掘用户兴趣点,通过对用户的兴趣、阅读习惯、浏览痕迹等进行分析,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实现精准传播。传统报业不仅要完善用户数据库,还要利用好政府数据,在这一方面,传统媒体有着先天优势。同时,确立有效目标用户,有针对性地改善产品和服务,避免同质化,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五)创新机制体制

通过全媒体平台流程再造,实现内容资源、经营、绩效考核的统一管理,最终实现传统报业和新兴媒体的一体策划、一体运行、一体呈现、一体考核。在内容资源方面,将内容、数据、信息、资讯高效整合,使得信息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售卖。在经营方面,广告的统一发布,有利于整合全媒体传播优势,更好地吸引品牌广告的注意力,实现广告的精准营销,从而有利于形成广告的良性发布。在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分配体系,加快推进记者、编辑、管理人员等人才队伍的转型。 hwAWuywDfjhMj8Fi1jN4mKmdE9eWc+O2LeQwqsm5tQlYp7OojzdFUAIRXr70BO0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