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应急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要把握好应急产业,首先要认识发展它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法。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每一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响应过程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分为四个阶段: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应急产业就是为这四个阶段生产或提供专用产品及服务,以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所形成的产业。

(一)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

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应急产品进行支撑,因此,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是应急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和把握其相关概念和内涵。

1.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从发生发展过程来看,突发事件通常有六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突发性。因为绝大多数突发事件从发生时间来看,都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并且发生之后,其后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影响和干扰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序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对人们来讲,通常是无法准确预知的。也就是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通常是很难预测的。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和突然性的特征,给我们日常预防和及时处置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第二个特征是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随着事件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这种不确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事件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方面是事态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相互作用,包括自然的因素、人为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破坏程度、影响范围等,通常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诱发、转化、演变为次生衍生的新的突发事件。

第三个特征是社会性。突发事件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构架产生影响。任何一类突发事件,都必然要影响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引起大量群众线上线下的围观和聚集。尤其是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其背后往往有一些利益集团的介入。整个事件在发展中后期有少数人煽动和操纵,他们通过歪曲事实的谣言和蛊惑,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情绪化的现场气氛中被卷入事件冲突。

第四个特征是破坏性。突发事件的后果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种破坏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通常是对生命构成威胁、对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产生破坏、对政府形象产生影响、对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干扰、对民众的心理健康造成障碍。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灾难性的,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精神上的破坏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并且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五个特征是状态的失衡性。这种失衡性是相对于社会正常秩序的均衡状态而言的。突发事件打破了原有社会的均衡状态,使社会发展偏离正常的运行轨迹,整个社会出现了失衡,由平衡状态转变为非平衡状态。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人们的生产生活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遭到了破坏,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事业的常规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受到影响,甚至社会局部处于混乱无序之中,使公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产生混乱。

第六个特征是扩散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必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媒体记者的争相报道,成为舆论的焦点。特别是由于自媒体的普及,全球一体化的纵深发展,地域空间的相互依赖更加普遍,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事件发生地,还会引发跨区域的关注、扩散和传播;通过互联网、自媒体以及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更加广泛的影响。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和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类型、影响程度和范围等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在应对处置过程中所需要的应急资源,包括应急物资、应急装备设备、应急产品等同样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2.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为了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后果,依据制定的相关应急预案,及时采取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及时控制事态发展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对应于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四个阶段,分别为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进一步详细划分,又可以分成九个流程环节:预防准备,应急保障,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决策指挥,危机沟通和舆情应对,社会动员、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原则,因此,在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人的意志和力量去应对突发事件,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大量的应急设备和装备,使用一定的应急物资,才能有效应对。例如,使用应急通信设备、应急电力设备、逃生装备、搜救器材、救援运输工具等,在这些应急产品和物资的支持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才能够达到快速、高效、科学的应急处置效果。

(二)应急产业的概念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为应急产业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关于应急产业的概念,国内外迄今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存在一些相关提法,例如“紧急救援产业”“安全产业”“安防产业”等。国务院参事、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认为,应急产业是指从事研发、制造、生产、销售和提供各种应急产品和相应服务活动的企业、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总和,是满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过程中各个阶段,包括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各个阶段的需求,目的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服务于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它具有跨行业、多领域、交叉性的特点,以专用产品和服务为主。

应急产业一般指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所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产业活动,按类别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大类:救援处置中所用的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中所用的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和防护中所用的产品与技术、应急教育和培训咨询服务。

从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四个阶段来分析,由于最后的恢复与重建阶段已经进入正常的秩序状态,实际定义应急产业时就不考虑这个阶段的需求,这个阶段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不归属于应急产业的范畴。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63号),就直接将应急产业界定为提供给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使用的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实际上应急产业也就只考虑满足前面三个阶段的需要。但是,为了有效应对我国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我们对应急产业的范围进行了扩展,不仅包括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以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兴产业,还涉及传统行业中的机械制造、器械装备、材料、医药、轻工、化工、电子、通信、物流、保险等。也就是说,以应用于突发事件处置为目的,把分散在相关行业中的、可以用于应急处置的产品和服务集中起来进行分类规划。具体而言,只要能满足应急管理的资源需求,可以提供应急管理四个阶段所需的应急资源,并以应急资源体系的核心能力建设为重点,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都属于应急产业。通过核心应急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建设,可以带动整个国家应急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应急资源的综合供给能力。

从四大类突发事件来看,根据我国国情和有关法律规定,应急产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定义。广义的应急产业定义强调,凡是为各种应急需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均属于应急产业,既涉及非常态时的应急需要,也涉及常态下的应急需要。因此,广义的应急产业可以定义为:在四大类突发事件以及其他一些危及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技术、信息等手段,为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广义应急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涵盖了突发事件从预防、应对到事后处置等全产业链条。按照广义的定义,涵盖了消防、安防、安全、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紧急救援产业等领域。

狭义的应急产业,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前后或发生时,利用相关装备、设备、技术、信息等手段为应急救援活动提供相关软硬件产品和服务的各类社会经济组织集合。狭义的应急产业概念,就只包含了应对四大类突发事件的产业,主要强调非常态时的应急需要。

应急产业应时而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应急产业具有跨行业、涉及多领域、服务于公共安全的属性。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应急产业起源于传统产业,但与传统产业又有区别,其产业边界和内涵动态变化,与其他产业部门相互交叉和渗透。例如,从事应急服务的企业,要整合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等资源;而一般装备设备制造的生产企业,也可能同时生产应急装备和设备;或者一些平常生产用的产品,在应急状态下就可以直接使用。因此,对应急产业的归类,不能简单地划分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可以说,它是一个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跨产业、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应急产业是新兴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的特征。考虑到在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过程中,与支撑其发展的各类传统产业存在交叉、渗透和复合,因此,本书采用广义的概念,应急产业包含安全产业、救援产业等各类应急子产业。应急产业从功能定位上看,是为满足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需求而产生,并由于需求扩张而得到快速发展。从广义上讲,应急产业基本涵盖了防灾减灾产业、紧急救援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消防产业、安防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应急通信产业等领域,因此,应急产业既具有综合性特点,又具有行业交叉特点,涉及装备制造、材料、医药、化工、电子信息、轻工、通信、物流、保险等行业,以提供应急所需的专用产品和服务为主。

(三)应急产业的特征

应急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既有产业的一般属性,又有特殊属性,其提供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普遍具有公益性,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1.需求的广泛性和刚性

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决定了应急产业所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从需求的空间分布来看,既有国际应急需求,也有国内应急需求。而在国内应急需求中,又分为跨省应急需求、省内应急需求等。从需求主体来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各类经济社会主体均有可能产生应急需求。从行业分布来看,国内应急需求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从应急活动的流程来看,可以有事前应急需求、事中应急需求、事后应急需求或全方位的应急需求等。

应急产业需求的刚性特征,通常表现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处置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人们对应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希望在第一时间内能够及时得到应急产品或应急服务。这在需求时间上具有刚性,在应急产品的数量上也具有刚性,在应急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上也具有刚性。

2.供给的多样性和关联性

应急产业面对的需求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求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应急产品和服务提供必须具有多样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甚至同一种应急产品也有多个供应厂家,厂家相互开展竞争,不断提高应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更好满足各类不同的应急需求。供给的关联性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应急产业既来源于传统产业,又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支持,离不开新技术新装备的支持,应急产品生产和性能设计相互借鉴和融合,跨行业合作和创新,使得应急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交叉性、渗透性。

3.研发的高风险性

进一步加快发展应急产业,全面提高我国抵御风险、防范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关键要靠科技和产业支撑。目前,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安全保障包括安全装备、安全技术还远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研究开发,积极推动我国公共安全和应急产业的发展。在应急产业中,很多应急产品都是不断创新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开发本身就具有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应急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支撑,需要高技术水平应急装备、设施、设备的配合,需要较强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和高水平技能型应急产业从业人才。同时,应急产品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使用时间、地点、方式的局限性,在突发事件每一阶段使用所面临的风险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应急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4.产品使用的时效性

应急产品和服务的特性是不用时不急,要用时则很着急,往往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马上投入使用,否则就会影响应急处置,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例如,发生火灾时,必须马上使用灭火器、消防车去灭火,否则会导致财产损失;发生毒气泄漏,必须使用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否则会导致人员伤亡。如果没有专业的应急产品和装备设备,应急抢险救灾效果将得不到保障,甚至可能使事态不断升级恶化,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应急产品的需求是伴随着突发事件发生而同时产生的,这就是应急产业的时效性。

5.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公共性

应急产业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提供应急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安全的需要,因此,在应急状态下使用应急产品就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并且应急产品的供给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大量的应急基础设施应该是由政府提供,应急救援装备和设备是政府购买后提供给社会应急使用,应急宣传培训服务是由政府主导开展,应急产品和服务通常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O2ldt+NVGgFkQfe7w88ylsCYxKbfBgoglEv+SzstLb6Q62TVFYs9TMv3xZUmVF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