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支撑中国高速发展的强大外需萎缩疲弱,传统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资源环境限制影响不断提升,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中国的GDP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3年、2014年、2015年增速分别为7. 7%、7. 3%、6. 9%,面临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局面,意味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速度上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在结构上不断优化产业升级
,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管理上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
当前,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景观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国20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45. 4%的地下水污染较严重、16. 1%污染极其严重,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 91万平方千米,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 4%
,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
,约60%的村庄乡村景观风光一般或差,约80%的村庄街道和田间道路绿化不足、沟路林渠破损严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类型单一、格局混乱、覆被稀松,缺乏特色和空间层次感,人居舒适感下降。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进一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空间均衡”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第一,加强环境治理;第二,加快环境控制长效机制建设;第三,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
。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 92%剧增到2014年的54. 77%,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依然实现了平均每年递增1. 02%的高速发展。然而随着城镇化率的迅速提高,农民工人数也在逐年激增,伪城镇化问题突出。同时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单位GDP能耗和地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水资源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 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土地城镇化速度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亟须进一步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一亿人问题”为着力点,促进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有序稳妥落户,改造一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一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镇化布局,转向精细化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赋予“乡村振兴战略”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所必须坚定实施的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向纵深推进,但由于发展条件和能力的不同,城乡间仍然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农村这块短板要补齐。广大农村居民能否同步实现小康,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既包括经济振兴、社会振兴和文化振兴,又包含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振兴农村产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开辟出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持续稳定的渠道。加快振兴农村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经营形式、适度经营规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产业有机对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二,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要让农业产业链成为农村产业的坚实支撑,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国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下一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