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实验性研究与道德记忆

关于记忆能否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的问题,心理学界存在争议。记忆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它的研究确实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要对它展开十分科学而细致的实验性研究,其难度更是不容低估。“在艾宾浩斯之前,没有人对它做过十分科学而精细的研究,更有当时的心理学泰斗冯特断言:记忆,是无法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艾宾浩斯是较早对记忆展开实验性研究的心理学家。他在关于记忆的实验性研究中发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的人对记忆材料的记忆状况具有很大的差异。于是,他发明了一些无意义音节(如lef,bok等),然后将它们用作记忆材料,要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的人来识记它们。通过实验发现,在面对同样的记忆材料时,受试者诵读次数越多,他们的记忆越牢固,因此,记忆效率可以用受试者重复学习所节省的诵读次数或时间来衡量。一般来说,诵读次数越多,重复学习所节省的诵读次数或时间也越多,但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增加诵读次数的效果则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因此,记忆需要重复学习,即复习,但复习也是有限度的,否则,记忆的效率就会下降。艾宾浩斯还在实验中发现,记忆与时间紧密相关,搁置的时间越长,遗忘越多。

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Frederic C.Bartlett)是20世纪对记忆展开实验性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在《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 (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一书中明确指出:“实验方法一旦引进,迟早会不可避免地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一切领域。” 可见,他明确反对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方法,认为后者发明无意义音节的做法脱离了实际。他聚焦于研究日常生活中的记忆,运用接近日常生活的图画和故事,采用“描述”“重复再现”“象形文字”等方法来研究记忆发生的过程,认为记忆不仅反映主体对“痕迹”的“重新兴奋”,更重要的是体现主体的主观建构能力。巴特莱特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的。他发现并强调了记忆主体在记忆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发现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整体性特征。

上述西方心理学家对“记忆”展开的实验性研究对我们探究道德记忆的奥秘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他们的研究成果至少推动了我们深入思考人类能否对道德记忆展开实验性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既然道德记忆是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对其展开实验性研究的可行性。艾宾浩斯、巴特莱特等心理学家的实验成果已经为这种信念提供了合理性基础。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将实验的方法引入道德记忆研究领域?道德记忆更多表现为一种社会心理,它会借助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对此进行实验性研究既是可能的,也是有意义的。一旦能够借助有效的实验来认知道德记忆,我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就必将得到极大的深化。 q+QV4vzKHT8cAVsjzIDv0DhM4jp8CxyQ2nXTDz+tfmUK1KNl20Vip1ecbSfx2G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