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性征的进化

了解人类性征的关键在于,要充分认识到它是进化生物学的课题之一。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对生物进化现象进行了讨论,他所引述的绝大部分例子都与解剖学有关。经过分析,他提出,动物和植物的身体结构会逐渐进化,随着世代的更替而发生改变。他还提出,进化背后的巨大推手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认为,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动植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而某些特定的适应性能让个体拥有更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因此,随着世代的更替,这些特定的适应性在种群中出现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后来,生物学家发现,达尔文以解剖学为基础所做的推理同样适用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动植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特征使其适应了特定的生存方式,而且这些生存方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化。

进化生物学家发现,动物的社会体系具有适应性,并且会进化。就连那些亲缘关系很近的不同物种都具有适应性和进化能力,无论它们是独居,还是生活在小群体中,抑或生活在大规模的种群中。社会行为也会对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产生影响。比如,物种的食物是源于一处还是多处,被掠食者袭击的风险是高还是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物种的生存方式:是独居还是群居能获得更高的生存率和繁殖率。

同样的道理,食物的来源、食肉动物的威胁和其他生物学上的特征也会影响性征的进化。有些性征也许要比其他方式更适于生存和繁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蚕食性伴侣。初看之下,这种行为与进化的逻辑截然相反。某些种类的蜘蛛和螳螂的雌性在交配刚刚结束,甚至还没完成时,就会将雄性吃掉。这种同类相食的习性显然得到了雄性的“认可”,因为这些物种的雄性会主动接近雌性,根本没有想要逃跑的意图,它们甚至会将头部和胸部送到雌性嘴边,任由雌性一口一口地将自己吃掉。而此时,雄性的腹部依然与雌性紧紧相连,只为在最后一刻完成关键任务:将精子射入雌性体内。

如果将自然选择的终极目标理解为实现生存率的最大化,那么这种自杀式的同类相食行为根本说不通。实际上,自然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基因传递的最大化。在多数情况下,生存不过是提高基因传递概率的一个策略。在基因传递的机会无法预测且非常难得的情况下,雌性营养条件的改善会增加延续该基因的后代的数量。

这正是那些种群密度较低的蜘蛛和螳螂所面临的现状。对于雄性而言,能遇到一只雌性已实属难得,这样的好事不太可能发生第二次,最佳的策略就是在遇到雌性并进行交配时尽可能多地留下携带有自身基因的后代。对于雌性来说,营养储备量越大,就会有越多的热量和蛋白质可供转移到卵中。而那些交配之后活着离开的雄性如果不能在万难之中碰到第二只雌性,接下来的生存就毫无意义。通过鼓励雌性将自己吃掉,雄性得以让雌性产下更多携带自身基因的卵。另外,雌性蜘蛛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将雄性蜘蛛吃掉这件事上,这也让雄性得以与雌性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配,进而将更多的精子送入雌性体内,使更多的卵受精。

雄性蜘蛛的进化逻辑是完全合理的,人类之所以觉得古怪,不过是因为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使吞食性伴侣这一策略无法体现出优势。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男性一生中都有多次“交配”的机会;就算是营养状况非常好的女性,通常每胎也只能产下一个婴儿,偶有双胞胎或多胞胎出现;而且,女性也不可能一次吃掉一个壮汉,更不可能由此获得孕期所需的大量营养。

这个例子反映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对物种的性策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蜘蛛和螳螂吞食性伴侣的策略源于种群密度较低和雌雄两性相遇机会较少等生态学特征,以及雌性消化大量食物的能力、在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大量增加产卵的数量等生物学特征。在个体进入全新的栖息地并安营扎寨之后,其生态学特征会立刻发生改变。不过,安了新家的个体身上依然携带着遗传所得的生物学特征。这些生物学特征只能通过自然选择来实现缓慢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只以物种的栖息地和生存方式为参考,纸上谈兵式地设计出与该物种栖息地和生存方式相匹配的性征,并因为发现其没有进化出所谓的最优性征而大惊小怪。事实上,性征的进化极大地受制于遗传特征和该物种的进化史。

举例来说,大多数鱼类都是雌性负责产卵,雄性负责孵化。而所有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哺乳动物都是胎生,而非卵生。所有哺乳动物都必须进行体内受精(雄性将精子射入雌性体内)。产卵孵化和体内受精这两种策略都经历了漫长的生物学适应过程。几千万年来,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和有袋类哺乳动物始终坚守着这些策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些遗传特征能够解释为什么哺乳动物中不存在由雄性独自养育后代的物种。然而,在这些哺乳动物的栖息地中,与之为邻的鱼类和蛙类皆由雄性负责养育后代。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由人类怪异的性行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700万年来,相较于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人类的性解剖结构出现了些许不同,性生理学差别更大,而性行为的差别尤甚。这些差别一定能反映出人类和黑猩猩在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上的差异,同时这些差别也一定受到了遗传因素的制约。那么,使人类进化出怪异性行为的生存方式的差异性和遗传因素的制约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TFG448lMdY+8webCQQga4IhdiQEsBHGfFa4g2guUFt3OT0rp+0twjL27Pe9q6o8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