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通往成功的七个主要原则

以下七个原则将帮助你专注于取得成功。

1.意识到主观现实是创造客观结果的因素。

· 如果我们有负面的、害怕的或者愤世嫉俗的思维模式,那么在头脑中便形成了我们个体的主观现实,我们的外在结果将与其一致。比如,如果我们害怕,我们就不会做某些事情,因此就不会进步。类似地,如果你内心对某事感到消极,你就不可能体验关于此事的积极结果。

· 选择创造积极的主观现实(也就是,你在头脑中给自己讲故事,你如何感知和看待事情,你如何思考和感受生活),就会造成你的客观现实(外部世界)发生相应改变。在本书第八章将有详细解释。

· 总之,你要明白你可以主宰自己,而不是仅仅对外部世界做出反馈和反应,让外部世界来决定你的内在状态和整个生活。

· 这是令人振奋的事,你越是欣赏和应用这种方法,你收获的结果就越好,你将体验到生活中的积极变化。这部分内容在本书第六章和第八章将有详细解释。

2.积极专注和有限的“不应期”

生活中总会出现许多障碍和挑战,但是我们常说的“那些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的确很有道理——至少你能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且能主动地换个角度看问题。这非常简单,尽管我们都不时需要表达负面情绪,但我们表达发泄得越及时,采取越恰当的方法,结果也会越好。

这是因为我们表现负面情绪的时间越长,让它们在我们体内肆意扩散,对我们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既有心理上的,又有生理上的。负面情绪发生的时间区间被称作“不应期”,我们应当把这段区间控制得越短越好。

我们可以通过安全的方式释放负面情绪(比如大哭一场、大声叫喊、咆哮一场、发一顿火等),然后将其仅看作一次“经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保持积极关注,这些经历很快就能不带情绪负担地进入记忆中——最终沉淀为智慧。

我们越保持积极关注,经历的一切让我们学到的越多,我们就越能积极向前,吸引更多的积极性来到我们身边。这就是基于“物以类聚”的法则,也称作“吸引力法则”。

在本书第四章和第六章,还有很多可以应用的资源和观点,尤其是“重新架构”——如何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积极思考并不像听上去那样浅显,它不像“保持乐观,一切都会好起来”那样容易,而人们常常给它贴上“快乐拍手俱乐部”的标签。而实际上,积极思考是在调节自我,使自己聚焦在积极方面,同时也会对周边事物保持注意。

我们会获得所关注的,我们会看到想要看到的,即使有的事情看起来是一样的——比如说,一对亲兄妹即使经历同样的童年,但是他们的记忆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对于童年的体验和情感不同。

一个具有隐喻性的例子就是上图的一座拐角处的房子。请认真观察一下。

你关注图片顶部或是底部,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取决于你的焦点在哪里。用你的手掌挡住上半部分观察一下,再挡住下半部分观察一下。

感受是否完全不同呢?但是,这是同一幅图片!你关注的角度决定了你所看到的内容。那么,想象一下:如果图上两个部分代表事物的积极面和消极面,那你将选择关注哪一方面呢?无论你选择哪一面,都会产生与另一面完全不同的结果。

3.永远体会内心深处的自己

· 为何你正在做自己所做的事?

· 你最终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

· 你想要达到什么——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 你是否专注于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不想要的?

· 你大多数时候都专注于什么?

· 那是否是你想要的,你是否专注于取得自己想要的?

· 你是否浪费太多时间思考自己不想要的和可能出错的事情?

· 你是否能感觉到并且真正体验到实现目标的快乐?

4.强大的行为灵活性和思维灵活性

· 这对于成功实现任何目标(无论大小)都很重要。如果你尝试做某事的第一种方法难度很大或者没有效果,你就需要拓展思维的灵活性,去寻找其他的方法或途径。

· 行为灵活性和思维灵活性对于成功至关重要。就我的经历而言,如果有全面的灵活性,任何事都是有可能达成的,因为灵活性可以帮助你控制住局面。通过保持灵活和发散思维,我最终总能获得想要的结果。

· 谨慎给出否定的回答,因为总会有其他的方法来跨越障碍。做事情总会有多种方法,无论有多么不合常规——我们就是要不断打破常规。

· 生活总呈现给我们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拥有行为灵活性和思维灵活性,我们就能常常战胜这些挑战。

· 运用“水平/逻辑思维”是做到以上的关键。开始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做一件事的主要目的、意义和意图是什么,

更大的图景是什么?

我们还要问自己:

· 有其他案例吗——要想达成同样的结果是否还有其他的途径或选择?

想想你过去遇到的挑战,如果你同时具备灵活的思维和行为,你是否能获得完全不同或者更具成效的结果?你可以改变哪些因素使得事情更加美好、更加适合?

· 你还能做些什么?

采取这样的观点,你就自然成为问题解决者,专注于解决方案,专注于结果,而不是专注于问题本身。你将愿意改变你的思维模式来获得寻求的结果。改变自身行为在需要之时可以模仿正确的对象。

· 注意人们对你的回应。

· 你是否需要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 注意他人和周围环境小的变化,这样你就能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产生最好的结果。

· 注意变化,成为好的观察者,时刻注意什么是最好的,你能改变什么。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你可以做些什么不同的事,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5.自我意识——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

注意你的身体状态。你是否曾经见过有人瘫软地站着,眼睛朝下看,而感觉到他自信外露?恐怕没有吧!

我们外在的形象可以反映出内心状态,反之亦然。自信的表现——笔直地站立或坐直,头、肩、背都在一条直线上——会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毫无疑问,这将帮助你取得更好的结果,吸引更好的事情发生。这反过来会在大脑中产生积极的化学物质。即使你不喜欢微笑,也尽量多微笑——这将对你自己和周围人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

身体表现会影响我们自身,影响我们所吸引的结果,以及我们对他人的影响。我有一个切身的例子。那时,我和我的工作伙伴要在英国的一所小学进行一场教师培训,主题是“工作场所的幸福感”,主要关于健康和加强专业表现。我和我的工作伙伴至今仍为那段经历感到震惊……

当我们到达那所小学时,我们受到一位教师的接待(如果能称之为接待的话)。她艰难地挪动双腿朝我们走来,脸上没有一丝微笑,眼睛看向地板,肩膀耷拉着(我确认过,这不是残疾造成的)。当我们做完自我介绍,问她今天过得怎么样时,她用平淡的语气回答:“现在好些了,仅此而已。”

这时我们还没有见到教师团队,而当我们见到其他教师,令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有类似的身体表现和态度。另外,这个教师团队对任何事的语言表现、态度举止都充满负能量。

一位教师直接对我说(很粗鲁,甚至有点冒犯):“我不相信你战胜了糖尿病。”我回答:“是啊,所以你战胜不了它!”我如此回答的意思是,这位质疑我的老师如果一直处于那种状态中,将永远没有机会战胜糖尿病,因为她消极的、不相信的心态让她没有机会。非常简单,我们内心真正相信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这件事你就能清楚地看出,我们的思考方式、思维模式、信任系统、身体表现和举止、语言交流(包括语气语调而不仅是词汇)都具有内在的联系。

幸运的是,在那个教师团队中,有少数老师包括校长在内,都具备积极昂扬的身体表现:他们笔直地坐着,同时放松和微笑,留心观察周围,保持积极的态度。有趣的是,这些人似乎从培训中得到了最大的收获,尽管他们会遇到各种挑战,但通过我们的反馈、跟踪和个体谈话,他们在专业领域和个人生活中都不断取得好的结果。

生理状态对于表达自身感受、我们向外界的投射,以及我们所取得的结果至关重要。可以想一想你知道的那些成功和快乐的人,你是否见过他们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像前面我描述的大多数老师那样?

同样地,注意到我们的心理状态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控制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以便保持我们内在和外在的良好状态。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因为尽管我们非常清楚生活中并不事事顺遂,悲惨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但仍然要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足够的机智,尽可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进一步说,要认识自己。你的动机是什么,你的深层次价值观是什么,促使或阻碍你前行的是什么?你相信什么——你的主观现实是什么?你需要做出什么改变?知道这些关于你自身问题的所有答案将帮助你奋勇向前,并且取得你想要的结果。通读本书,将帮助你发展敏锐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目的感。

6.采取行动并勇于尝试

人们经常有一些伟大的计划,但是不去执行,因此也就不会取得任何成果。

有时候尽力一试而不过度考虑更为重要。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第一次就做好,因此不要害怕尝试,如果一次不成功,就再试一次。不断研究和反复试验是很棒的事情——不断向前。

你一定听过这句谚语:罗马城并非一夕建成——虽然建造所花的时间不少,但罗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现在仍屹立于世。

7.创造“改变窗”——敢于变得不同

只有当我们敢于“违背”往常的自己时,我们以往的恐惧、恐惧症和情绪负担才能真正发生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创造 “重要时刻”。那时,我们有机会可以做出以往从未有过的决定和行动,我们面临着有意识的转变,甚至以完全不同的个性来面对无所畏惧的、愿意打破界限的全新的自己。

我把这样的时刻称作“改变窗”,即我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表现,这将从本质上改变我们的神经系统,由大脑向身体发送不同的信息,又由身体向大脑发送不同的信息。这个过程将影响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细胞,因此能够产生强大的内部改变,最终造就一个全新的你,并产生全新的结果。 m+AS9/XiUVh/RrgVviRw6PPl0iqyMYuWPBz9Mu4EPrgjvi0etaMEN0Gx0YF4oZ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