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敬畏生命

在我的印象中,语文教材一般都选择正面歌颂英雄或描绘大好河山的文章,《斑羚飞渡》肯定不属于这类四平八稳的作品。《斑羚飞渡》最大的看点就是残忍的猎手将一大群斑羚逼到插翅难逃的悬崖上,企图集体屠杀一网打尽,面临种族灭绝的危机时刻,老斑羚们用“飞渡”的办法,将年轻斑羚安全运送到对岸山梁,而自己却无一例外地坠崖身亡。毫无疑问,这篇作品直面了血腥与暴力,与遴选教材的传统视点格格不入,且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入人心,打猎普遍遭到禁止,成了落后与野蛮的近义词,《斑羚飞渡》描写的是地地道道的打猎生活,似乎也有不合时宜之嫌。

因此,当知道《斑羚飞渡》被选进人教版全国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材,我确实感到有点意外。

时代在进步,选择教材也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

今天来看,打猎确实不合时宜了。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为保护物种多样性,必须禁绝打猎;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能生产出足够满足需求的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打猎也失去了维系生活这一最基本的动因。无论从哪个层面讲,打猎都应当退出人类的生活舞台。但狩猎文化却不会随同打猎活动一起从人类生活舞台上消失。众所周知,人类是五十万年前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考古发现,人类的畜牧业和农业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年前,也就是说,自打这颗蔚蓝色的地球上有了人类,游牧和农耕只占历史长河的五十分之一,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是靠打猎和采集维持生活的。完全可以想象,在未进入农耕社会的漫长的蛮荒时代,打猎是必须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一个男子若不会打猎便无法在社会立足,只有成为一个优秀猎手,才能赢得生存自由和发展空间,不然的话就会被汰劣留良的自然法则无情淘汰掉。整整四十九万年,人类就是在狩猎文化的强烈照耀和筛选下走过来的。区区一万年的农牧生活,更为短暂的工业社会所带来的现代都市生活,不可能将漫长狩猎生活所积淀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情感完全消除干净。事实上,现代人的社会生活里,仍能清晰看到亘古时代狩猎生活所留传下来的痕迹,例如我们将搜寻奇异的事情称为“猎奇”,将夺取某样东西称为“猎取”,天上有个星座也叫“猎户座”等等,从中不难感受到漫长狩猎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深远影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D·莫利斯在《裸猿》这本书里甚至提出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现代人的都市生活,从本质上讲,无非是先民狩猎生活的翻版,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如把“猎场”叫作“职场”,把“寻找猎物”叫作“求职”,把“打猎”叫作“工作”,把“猎物”叫作“薪水”等等。仔细揣摩两者间的异同,很难说莫利斯讲得没一点道理。

可以这么说,每个男子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狩猎情结。

当然,今天写狩猎作品,如果沿袭过去的写法,描写猎人为保护集体财产机智勇敢消灭害兽之类的老掉牙的故事,那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必须赋予古老的狩猎故事以崭新的时代精神,才能赢得青少年读者的青睐。

《斑羚飞渡》能给当代中小学生有益启示的地方,就是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提出了尊重另类生灵这样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命题。

长期以来,人类犯有自高自大的毛病。人类以万物之主自居,把人类以外的所有会行走的生命统称为动物,并把动物理解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不会使用工具、缺乏创造力的低级生命。出于这样一种妄自尊大的心理,人类漠视人类以外的另类生灵,恣意掠夺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为谋取它们身上的皮毛、羽翎、牙齿、骨头和肉而大肆屠杀,为丰富业余生活而粗暴地剥夺它们的自由将它们长期囚禁在动物园的铁笼子里。更有甚者,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地方捕捉到黑熊后,在熊肚皮上钻一个洞,将一根金属管插进熊胆,源源不断地索取可以入药的胆汁,以牟取暴利;我国北方某山狐饲养场,为保证狐皮质量,将整张狐皮活活从山狐身上剥下来,被剥了皮的山狐在地上蹦跶翻滚嚎叫半个小时才逐渐死去。用魑魅魍魉丧心病狂来形容这些人,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

人类这种无视动物福利、无视生命尊严的残忍行为,直接造成的恶果是大片森林毁坏,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更为严峻的是,对另类生灵的蹂躏和践踏,释放了人心中的恶,继而漠视、藐视和蔑视同类的生命,制造种种惨绝人寰的悲剧。

野外科学考察表明,野生动物并非人类想象的那么低能蠢笨。非洲大猩猩就会娴熟地用石块砸开坚果取出里面的果仁;有一种白鹳,能向水里扔鱼儿爱吃的草叶,当鱼儿游到水面来啄食诱饵时,它就伸出长长的嘴壳将鱼捉住;生活在城郊的乌鸦,能准确无误地辨别交通红绿灯,当十字路口亮起红灯时,就从电线杆上飞下来啄食从卡车上撒落下来的谷粒,一旦红灯翻成绿灯,立刻就拍扇翅膀由地面飞回电线杆,以避免被飞速行驶的车撞死。

动物的感情世界也并不比人类逊色,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双角犀鸟,雌雄一旦结成配偶,便永相厮守,只有死亡才能将它们拆散;母狼在天敌逼近时,会乔装受伤的样子将危险引往相反的方向,以保护躲在巢穴里的幼狼免遭杀害……

《斑羚飞渡》其实就是一曲生命赞歌,老斑羚用自己的“死”换取年轻斑羚的“生”,生命就像接力棒,由上一代传给了下一代,斑羚们在人类黑洞洞的枪口下,所表现出来的凛然大义和壮烈情怀,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只要是稍有点人性的人,无不感到心灵的震撼。

动物身上确实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人类去学习。

面对另类生灵,请放下我们血淋淋的屠刀。学会敬畏生命,学会尊重另类生灵,我们才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人品。

我相信,总有一天,全世界会喊出这样一句口号:各种生命体和谐共处万岁!各类生灵大团结万岁!

沈石溪
于上海梅陇书房 vgmKxL8DPx0zF6HYVj9Ni2Y2NA8Pe2PUE30/5g5gXhnEWKoHKjgm7rvGEmq4yZ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