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一体性”“被保护着”的感觉。
在养孩子这件事上,从孩子出生到三四个月期间体验到的“母子一体性”是非常重要的。
比方说,在这段时期里,要是妈妈吐舌头,婴儿也会吐舌头。但婴儿并不是有意识地去模仿的。婴儿并不是觉得“妈妈吐舌头了,我必须模仿她,所以我也必须吐舌头”,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体感,让婴儿条件反射性地吐出舌头。这个时期,妈妈和孩子几乎是一心同体的感觉。之后会有一段时期,当妈妈吐舌头时,婴儿完全不做任何反应。而在一岁以后,他们就可以真的模仿别人做出吐舌头的动作了。
心理学认为,刚出生的这几个月里,孩子通过母亲形成了对世界的最基本的信任感,也就是一种类似“没关系”的安心感。肚子饿了,只要大声哭,就能得到食物;遇到困难一定会有人来帮自己,就是这样的安心感。无论何时自己总能得到帮助,这种感受至关重要。婴儿无数次地反复体验着“不安—没关系,不安—没关系”的过程,明白了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这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要是反复经历的是,无论怎么哭都没人来帮自己,这就很有可能变成另一种体验了。也就是,“不管怎么哭都没用”。偶尔因为父母忙不过来,婴儿稍微体验一些这种不安倒也无妨,但如果婴儿获得的是“绝对不可能获得帮助”的体验可就糟了。“被爸爸妈妈保护着”的感受非常重要,可以绝对一点地说,父母就是孩子的“保护神”。
当然,能给予这种体验的不只是生母,母亲的替代者也可以。也有孩子一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所以,“保护神”不仅仅限于亲生母亲。只要是能让孩子体验到一体感的人就可以,不过,这要是让男性来做可就太难了。
“母亲”能心里想着“这个孩子是我的宝贝”,抱着孩子就能产生用“宝贝”之类的语言也不能表达的极其强烈的一体感。反过来也一样,母亲如果很焦虑,婴儿也会感到很焦虑;母亲如果烦躁不安,婴儿也没法好好喝奶。
不过,可并不存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建立基本的信任,一生都能维持如此”的情况。何况就算这个时期没能建立信任,也不一定一辈子都做不到。人生本来就是各种事物的积累与发展。就算在婴儿时期没能体验到安全感,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补偿的机会。
说实话,现在的人们都太喜欢机械化的思维方式了,总想着:“一开始是这样的,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然后是第三阶段……”但事实绝不是这样。“零到四岁已经确立了信任感,以后就可以完全放心啦!”这种想法真的大错特错。
过去孩子哭了,父母就算想要立刻赶过去,可客观上总是很难做到,结果反倒是好的。可现在呢?孩子哭了到底是一呼必应地立刻过去好呢,还是放着不管好呢?因为这两种想法都能做到,所以,考虑选哪种倒让事情变得更加困难了。
不过我觉得,“不安的时候总是能得到帮助”,这种体验再多也绝不会有坏处。因为就算父母总能让孩子得到帮助,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得不到帮助的时候。倘若错过了帮助孩子的时机,最终让孩子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得到帮助,这就太可怕了。
从“母子一体性”的角度来看,产假制度真是非常重要。女方休产假照顾孩子,男方是应该非常感激的。如果男人抱怨:“女人要休产假,真麻烦!”这可是大错特错了。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能充分体验到一体感,那以后男人可是会吃苦头的。因为此时女人可是为家庭做着男人做不到的事啊。
对于孩子来说,母亲不在,世界就停转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无论怎么强调父亲的重要,都无法超越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真的意味着整个世界。母亲真的很厉害。而在这其中,父亲能多大程度地参与和理解,就很重要了。
我的
回答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