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重”听音乐

虽然一直以来我都从事着音乐工作,但其实之前我从没想过会踏入这行。对音乐一开始甚至没有什么强烈的企图心,但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了。真要我说,我觉得这是个美好的惊喜。想到我的人生有很大部分都牵系着某种稍纵即逝的事物,感觉还真有点儿奇妙。你触摸不到音乐,它只存在于你聆听它的那一刻,但是,它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自我定位。音乐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对外在一切事物的观感,带领我们走过生命的困顿时期。音乐威力无穷。

我很早就发现,同样的乐曲出现在不同场所,不但会改变听者对它的感受,也会赋予乐曲全新的意义。同一支曲子在一个地方听起来可能难听、刺耳、惹人嫌恶;而在另一个地方,可能会让人忘情地随之起舞,这都取决于乐曲出现的场所——音乐厅或街头,以及演奏的意图。音乐动不动听,不单单取决于它作为一种独立存在(假使音乐有所谓“独立存在”的话)的本质,更取决于它周围的环境、被聆听的场合与时间、演奏方式、销售与发行途径、录制过程、谁来表演、听者跟谁一起听,还有音响质量如何。以上种种不仅决定了音乐能不能打动人,能不能顺利达成创作者的目标,同时也决定了音乐的本质。

本书每一章都聚焦于音乐的某个特定面向与演奏它的场景。其中一章探讨科技如何影响音乐的表现、如何影响我们对音乐的看法。另一章讨论听音乐的场所对音乐本身的影响。各章节之间没有时间与次序上的先后之别,读者可根据需要以任何顺序阅读。只是,我真心认为,编辑与我合力商定的次序自有它的道理,并非随机编排的。

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叙述我个人的歌手与音乐生涯,而是为了表达我对音乐的理解,那是多年来从事录音与表演工作,自然而然累积下来的。在书中,我取材自身经历,既探讨了科技的演进,也描绘了我对音乐与表演的定义是如何与时俱进的。比如说,多年以来,我对舞台演出的看法已经完全改观,而我个人的表演历程正可以拿来演绎这个依然持续变化的思路。

关于音乐在生理学与神经学上的作用,坊间已经有不少精辟著作,科学家也在检视音乐以何种机制对我们的情绪与感知产生影响。这些并不是本书探讨的重点,我关注的是音乐传送到听者耳畔之前的塑造过程:哪些因素决定一支乐曲能不能到达听众耳朵里?除音乐本身之外还有哪些外在条件让它得以引起共鸣,诸如舞台旁有没有吧台?能不能把音乐收进口袋?女生喜不喜欢?人们是不是消费得起?

大致说来,我尽量避免触及音乐创作与制作上的意识形态问题。不管是出于政治目的还是有其他原因,想运用音乐激发爱国情操,或用来推翻某个固有文化,那些都不是本书的议题。我对特定风格或流派的音乐也不太感兴趣,因为我觉得某些原型或行为模式往往会在截然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即使你不欣赏我的音乐,我也希望你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找到乐趣。音乐人与作曲家的装扮跟那些令我着迷的现象一样,也是塑造音乐的元素,然而,艺人们膨胀的自我却不是我想探讨的主题。反之,我希望找出乐曲创作、录制、发行与创收的模式,然后自我检视,看看构筑出这些模式背后的那股力量是不是也引导了我的创作——或许也引导了其他人的创作。但愿我不是在自说自话!书中的大多数内容,我确实是在谈自己。关于这点我跟其他写作的人并没有多大差别。

为了抽丝剥茧找到答案而提出一大堆问题,这样做会破坏欣赏音乐的乐趣吗?对我来说不会。音乐并不脆弱。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并不会剥夺存活的乐趣。自从人类有了社会组织,音乐就开始存在了。它不会消失,只是,它的用途与意义会演变。如今的我比过去更容易被不同类型的音乐打动。只要用更深更广的视角去观察湖泊,我们就会明白,那片湖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深更宽。 k9HcTj27+hqZklS7hHBd9k+f5O1iVfd2ci5umJ+LJVjZxojeegFTVz0ZhIg7eo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