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绪论

医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人民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卫生治理体系面临如何更好地提供优质健康服务、改善民众健康的挑战。卫生政策的目标就是解决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和人民健康需要的近乎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医改实际上就是一个治理问题。 在2009~2011年新一轮医改启动后的第一阶段,中国政府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涵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主要聚焦于基层系统,重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模式,比如,实行一类事业单位“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等。但是,随着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体制机制矛盾更加突出,改革协调联动性、系统性需进一步加强,新的机制建设需进一步加快,经济新常态和群众健康服务需要提升,这些都对后续参与改革的体量更大、运作更复杂的公立医院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为公立医院是医改的核心应用场所。

“十二五”以来,中国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医改的深化逐步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按照“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行动指引,公立医院改革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开始了一个新的渐进过程。在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文件中,“试点”成为一个高频词。由于各地存在医院主体多样性、市场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利益格局,要做好顶层设计实属不易。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各地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医改路子。不过,新医改整体推进成效似乎不明显,各方都表达了忧虑和不满。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从国际的视野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在本部分,我们将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背景、过程以及困难。论述公立医院改革的理论研究,分析探讨其他国家体系的优点以及改革的做法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构建理论分析框架。 /HcJQ0NR4B3ctPbovwvf0DEd8aRzC3JvohvxgKlsdPc+nAcb3nFWIx2hmdeb9iT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