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中西交流 认识世界

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延续和进步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不可磨灭的记忆。保护、研究、利用这些世界遗产的文明成果,不仅是对人类过去文明成果的留存与尊重,更是对未来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

文明的交流互动是丰富多样的,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公元前五六世纪东亚各国凭借大陆绿洲之路和草原之道,实现了远眺天山以西的广袤大地,其引起的文明影响辐射到欧亚大陆 ;同时先辈们利用季风特点扬帆远航穿越海洋,闯荡出连接南亚、西亚和北非的海道,从而启发临海而居的欧洲国家十几个世纪后在航海大发现中开辟了璀璨的海洋文明,绿洲的陆地与蔚蓝的海洋,分别联通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促使东西方文明彼此交流与融合,从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遗产。

2014年6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曾经生活在亚欧大陆上的人们,跨越戈壁、雪山、沙漠的层层地理阻隔,在这块地球最大的陆地上上演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中西古道形成的交通网路上,商团、使团、僧侣、武士、牧民、工匠等对其连续拓展,在这个东西方网路上还存在着思想的交流、文化的借鉴与宗教的传播。直到19世纪末,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庞大交通网路,才被德国地质学家、东方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第一次冠名为“丝绸之路” ,因为“丝绸”两千年来始终是西方视野中最完美的东方符号。

图1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临摹),敦煌莫高窟323窟

丝绸之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名字,从此以它古老的韵味散发出隐秘的幽香。直至目前,尽管人们还对“丝绸之路”能否全部概括东西方文明存在争议,除“丝绸之路”外,还有“香料之路”“黄金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琉璃之路”“皮毛之路”“陶瓷之路”等提法,但“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代表符号逐渐传遍世界,成为亚欧大陆之间交往交流最广为人知和不可替代的概念。

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最为生动的符号化象征,给人们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贸易带来的利益,人种带来的新奇,艺术带来的互赏,激活了彼此接纳、包容沟通的一条条新路,丝绸之路给沿途国家带来休戚与共的依存感,命运共同的互助感,以及交流共享的价值感。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权威学者,起初对丝绸之路并不重视,他们的视野只到印度西部。虽然亚欧大陆是人类文明和世界主要宗教的诞生地,但他们认为近代封闭的亚洲和落后的民族无法与欧洲文明相比,更不相信亚洲地区的古代辉煌和中国汉唐曾出现的盛世局面。 随着一个多世纪考古文物的不断发现,他们才意识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重要价值,才认识到亚欧之间有一条活跃的文明传播道路,这里是世界文明熔炉的中心地带。如果说西域中亚是四大文明交会的十字路口,那么东亚广袤地区构成的交通道路网络状布局,更是将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诸岛串通在一起,西方有史以来的文明中心诞生地与东方近距离的联系成为世界性学术研究课题的新领域。

图2 1世纪穿丝绸的花神芙罗拉壁画,意大利庞贝出土

公元前138年的中国汉代,从国都出发的张骞使团奔向西域,开辟了前往西方的官方通道。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他第一次带回了外部世界的信息与知识,中国从此开始将丝绸、漆器、铁器、铜器等物资传到西方,良马、玻璃、毛毡、亚麻、香料、胡椒、葡萄、石榴等也被引入中国,“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汉代中国开辟丝绸之路的价值不仅在于拓展交通路线,更引导中原华夏文明由此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外部世界,并大大延伸了本土文化的活动空间。此后中国历朝都延续了对外交往的传统,国家正史中的《西域传》不再缺失,通向世界之门被打开后,就再未封闭,并在唐朝达到了高峰。

汉唐时期,西域中亚由中国人的心灵边界,变成了驻军屯田、移民实边的实在疆域,将中国人的视野延伸了几千公里。长安、洛阳、大同、武威、敦煌、吐鲁番、库车、和田、喀什、碎叶、撒马尔罕、布哈拉、伊斯法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犹如一颗颗明珠,成为见证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

面对亚洲腹地的沙漠、雪山、沙暴以及干涸的自然环境,我们深深感叹祖先的艰苦卓绝,赞美先人的不畏艰险。中国成为古代西方人追寻贸易的源头,西方成为古代中国人主要的出行方向,双方存在着充满诱惑的贸易利益,双方都有着当时世界上最文明的区域。因而长距离的贸易需要接力般的传递,每一次贸易都不仅用“里程”衡量,还要用走完道路的时间以“年月”度量。在漫长的岁月里,中亚粟特人、南亚印支人、西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中国人一起完成了对世界的认知 ,史书里的见闻记录当然不足以概括人类共同的知识谱系,然而简略文字里透露出的中国人的“世界观”,则体现了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图3 南俄巴泽雷克文化风格的羽人与凤凰

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是几条迷人的飘逸曲线,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丝绸之路是一个相互联系的道路网络,连接了古代东方、中亚、南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它通过促进技术和观念的交流,加强了世界许多伟大文明的沟通。公元前5世纪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古墓出土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丝绸织物,哈萨克斯坦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公元前4世纪丝绸残片,克里米亚半岛刻赤古墓发现菱格纹汉绮残片和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1世纪贵妇墓中发现汉代漆盒,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城墓葬中发现的汉代丝绸,都表明远距离路网交流的存在,为我们重塑已知世界提供了证据。

鉴于丝绸之路的世界影响,特别是选择象征文化交流、贸易共享、文明交融的方式来重新缔结世界各国关系时,学者们展开了对丝绸之路的多方面研究,力求从学术研究成果层面给予完整系统的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协调各国学者共同考察,1988—1997年进行丝绸之路综合项目研究并形成概念文献;2001年委托伦敦大学的Wilianms Tim教授将丝绸之路划分为55个廊道,按照不同廊道进行单一或者组合申遗,促使丝路申遗进入可以操作层面。经过多年努力,2014年6月22日,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4 1977年日本考古工作者在伊拉克阿勒塔尔发现的人物头像缂毛壁挂

图5 地中海地区发现的人物头像缂毛壁挂

然而,这仅仅是丝绸之路研究的一个开端,中国考古工作者已经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国展开了调查发掘,沿线国家合作开展的遗址考古、出土文书、遗存文物、历史地理、民风习俗等研究方兴未艾。作为世界遗产的丝绸之路在未来应该纳入更多线路和廊道,拓展和吸收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让国际交流造福人类社会,形成一条构建世界关系的新纽带。 myNCyxcivPWieAzjXlZa9COTnZob7DPzhOuoib4CNKGi8FRun6e+L0cx2rhczq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